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为印度椢魈洋海域的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东以南沿海,是我国沿海滩涂的主要经济养殖贝类.有关泥蚶人工育苗、繁殖与生长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1-9],但种内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我国山东、浙江、广西和韩国4个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泥蚶种内的形态变异特点与地理分化规律、并建立判别函数,为泥蚶地理种群的识别、种质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了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黑龙江4个地理种群北方须鳅Barbatula nuda的14个形态性状,探讨了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个地理种群北方须鳅的头高/体长差异显著(P〈0.05),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背吻距/体长、背尾距/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黑龙江和鸭绿江差异最小,其次是图们江和松花江,而黑龙江与图们江,鸭绿江与松花江种群间差异较大;判别分析获得了6个比例性状,构建了区分上述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7%。研究显示,北方须鳅的4个地理种群间形态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可以运用判别分析将其进行初步区分。 相似文献
3.
三个不同品系中华鳖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量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淮河品系(3龄)、黄河品系(8月龄)和日本品系(8月龄)的10项形态参数,对不同品系和性别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品系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5%,其中第1主成分是中华鳖的体型因子,贡献率最大,3个品系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体型上。通过逐步判别法建立了3个品系的判别函数,淮河、黄河和日本品系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1.7%、75.0%和73.8%,淮河鳖的形态与其他品系的中华鳖存在较大的差异。3个品系中不同性别的判别分析显示,淮河品系中华鳖雌雄判别准确率也较高,综合判别率为88.3%,判别效果最好,建立的判别函数可初步用于不同品系不同性别中华鳖的鉴定。中华鳖形态特征的差异分析为今后中华鳖种质资源鉴定和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运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我国青蛤5个地理群体(福建、浙江、江苏、天津及辽宁)的形态差异。选择了14个可量性状和6个地区生态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天津和辽宁的形态较接近,其中福建群体的趋异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8.05%,主成分2为18.6%,主成分3为14.0%,累计贡献率为60.65%。逐步判别选入8个贡献率较大的性状进行判别分析。结果显示,5个群体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5群体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35%~90%,P2为73.7%~86%。综合判别率为67.5%。青蛤形态学差异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分子遗传学研究将更准确地描述青蛤5群体间的遗传特性,为今后种质资源保护及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6.
鲂属鱼类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鲂属鱼类种内及种间形态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广东鲂(M.hoffmanni)、鲂(M.skolkovii)和团头鲂(M.amblycephala)共382尾样本的23个可数性状和24个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种鲂的可数性状(尾部脊椎数),可量比例性状(口宽/头长、眼径/头长、腹鳍棘长/头长、肠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第一鳔室长/体长、第二鳔室长/第一鳔室长、尾柄长/尾柄高)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作为4种鲂的判别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可数性状(可量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28%(26.01%)、19.92%(12.05%)和8.04%(10.18%),累计贡献率54.24%(48.24%)。主成分散点图显示,4种鲂聚为4簇,广东鲂、团头鲂区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8.
为探讨澜沧江水系不同采集地的多鳞荷马条鳅(Homatula pycnolepis)形态差异,将168尾多鳞荷马条鳅标本按采集地分为5组;将9尾拟鳗荷马条鳅(Homatula anguillioides)和19尾无量荷马条鳅(Homatula wuliangensis)作为对照组,共计196尾荷马条鳅标本做多变量形态度量学研究。测量了13个框架特征和23个常规特征,经3次主成分分析,澜沧江多鳞荷马条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差异超出了多鳞荷马条鳅分别与拟鳗荷马条鳅和无量荷马条鳅之间的形态差异;除多鳞荷马条鳅地模标本以外,仍有3个与同属鱼类形态特征不同的种群。经进一步对比,该3个种群应是荷马条鳅属未被描记的新种。 相似文献
9.
缢蛏7群体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我国沿海庄河、汉沽、海阳、盐城、崇明、宁波、漳州7个地理群体缢蛏的12个形态性状进行了形态差异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汉沽群体和海阳群体首先与庄河群体聚类,之后依次与崇明群体和盐城群体聚类,最后与宁波和漳州群体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36.28%,主成分2为22.23%,主成分3为12.72%,累积贡献率为71.23%。判别分析结果表明,7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7群体缢蛏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6.67%~86.67%,P2为68.96%~100%。7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77.93%。 相似文献
10.
厚壳贻贝3群体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浙江沿海嵊泗、舟山、台州3个地理群体厚壳贻贝的4个形态性状进行了形态差异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嵊泗群体和台州群体首先聚类,之后与舟山群体聚类。主成分分析中,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47.01%,2为25.07%,累积贡献率为72.08%。判别分析结果表明,3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3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N80.00%。86.66%,P2为80.65%。85.71%。3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3.33%。 相似文献
11.
团头鲂选育群体基因组选择信号的检测有助于研究人工选育条件下基因组的进化机制,为团头鲂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0)为对照组,以3个团头鲂选育群体为试验组,采用经典的Ewens-Watterson中性检验和基于3种算法(岛屿模型、分级岛屿模型、贝叶斯似然法)的FST-离群值点检验,在14个转录组微卫星位点上进行选择信号检测。结果显示,F0群体中所有位点均为中性位点,选育群体A在Mac927位点和Mac158位点受到了正向选择压力,选育群体B在Mac158位点受到了正向选择压力,选育群体C在Mac927位点和Mac158位点受到了正向选择压力。由此可见,自1985年起的连续世代人工选育已在团头鲂基因组中留下了可检测到的选择信号。3个选育群体均在Mac158位点检测到选择信号,表明3个选育群体受到的人工选择方向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与海州湾彩虹明樱蛤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分析方法,通过测量彩虹明樱蛤的10个形态学比例性状,对来自海州湾连云港海区(LYG)和杭州湾南岸慈溪海区(CX)以及杭州湾北岸的平湖乍浦海区(ZP)3群体彩虹明樱蛤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表明,海州湾群体与杭州湾群体形态差异最大,连云港与杭州湾的慈溪群体和乍浦2群体形态距离分别达到了4.92和5.58,而杭州湾慈溪群体和乍浦群体形态最为相似,形态距离仅为2.1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54.40%,主成分2为13.50%,累积贡献率为67.90%;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较高,这些因子主要是第1主成分中的性状AB、AD、AB、SW、EF、GH、AI和IJ以及主成分2中的AE。判别分析结果表明,3个海区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经6步判别分析后应用AF、IJ、AE、AB、SW和GH建立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0%~100%,P2为82.86%~100%,综合判别率为88.89%,说明判别方程可以有效的将上述群体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鱼类形态度量学和框架度量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五个不同虹鳟养殖群体(1.渤海群体2.丹麦群体3.道氏群体4.挪威群体5.加州群体)20个比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虹鳟的形态指标大致可归纳为“大小因子”、“摄食因子”、“游泳因子”、“形态因子”和“头型因子”能较完整(82.66%)地描写虹鳟的外形特征;道氏以外的4个虹鳟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道氏群体与其他4个虹鳟群体的形态差异较大;通过比较其形态性状以便评估其种内的变异以及各个性状伴随着生长而产生的变化,为今后虹鳟的选育方案设计及选择应答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6个形态性状对褶纹冠蚌、三角帆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5种蚌的种间以及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受4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54.17%;第二主成分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34.08%。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褶纹冠蚌与三解帆蚌形态相近,随圆背角无齿蚌与球形无齿蚌外形相拟。方差分析和t检验表明,褶纹冠蚌和三解帆蚌的不同地理种群分别表现出形态上变异。建立了5种蚌的判别函数,三角帆蚌和圆背角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褶纹冠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和球形无齿蚌的判别准确率依次为98.92%、86.36%和96.88%,总判别准确率为97.83%。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系绒螯蟹群体外部形态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长江、辽河、瓯江和海河四个水系及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两个地区的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其头胸甲及附肢等37个形态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水系的绒螯蟹形态特征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瓯江、海河和辽河水系的样本分为一组,而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的样本分为另一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选用4个特征值时,Ⅰ组和Ⅱ组判别分析的准确率分别为97.46%和87.10%,判对的概率为95.302%。四水系的判别准确率海河为76.47%,长江为100%,瓯江为87.50%,辽河为91.89%,判对的概率为92.373%。 相似文献
17.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通过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野生群体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4项生物学外部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州湾、舟山2个群体形态最为接近,鸭绿江口和莱州湾2个群体形态较为接近。对样本所属群体进行判别分析,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7.0%,其中海州湾最低,为80.0%;莱州湾最高为92%。4个群体雄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0.8%,其中海州湾最低,为72.0%;鸭绿江口最高,为96%。并建立4个群体各自的判别函数公式。通过对16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到了4个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形态比例参数。3种分析结果均认为,4个群体三疣梭子蟹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所有的差异均未达到亚种水平,需要多项参数综合判别才能将4个群体的三疣梭子蟹区分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