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将盈余管理方式分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以深沪两市19个行业的企业2009~2013年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强势企业较弱势企业进行了相对较高的真实盈余管理与较低的应计盈余管理。有政治关系的强势企业比无政治关系的强势企业进行了较高的应计盈余管理。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向来看,强势企业利用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将业绩做大使得其强者表现更强。  相似文献   

2.
针对盈余管理问题,通过引入管理层经营能力和契约合同考核指标2个因子,改进已有的模型,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了正负2方向的盈余管理方式和水平的新模型,得到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最优水平、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最优水平以及最优股东监督水平的理论表达式,研究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税率水平与企业股东(投资者)最优监督水平之间的关系、税率变动与2种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和盈余管理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真实活动最优盈余管理水平与应计项目最优盈余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我国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2008~2016年的数据,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分析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持股和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股权制衡度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但无法抑制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机构投资者持股仅能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对应计盈余管理无显著抑制作用,但区分应计盈余管理方向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正向应计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将盈余管理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线上真实盈余管理和线下真实盈余管理,基于我国特有的配股管制变迁环境,考察监管者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及其变化。研究发现,监管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是会受到管制环境变迁的影响,存在管制效应和演进效应。具体而言,在审核配股资格过程中,监管者能识别线下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在管制环境变迁后,由于线下真实盈余管理被纳入管制范围,监管者不再对其进行关注,而是关注应计盈余管理,并能识别。在线上真实盈余管理方面,由于其隐蔽性强,监管者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140-143
很多企业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会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提高企业的业绩指标,这种现象在农业企业中显著存在。以2012~2017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融资因素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企业的融资需求较高或面临的融资约束较高时都会加强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当企业同时具有高融资需求和高融资约束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容易被贷款机构识别从而会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使得两者具有替代关系。控制利益、管制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而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使得两者具有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2009~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审计师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审计师既能感知到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风险,同时还能感知到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并会从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费用两个方面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相较于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感知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7—2016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获取政府补贴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向下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政府补贴的获取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呈边际递减趋势;农业的行业特征抑制了企业向下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获取政府补贴的正向影响。该结果证实了企业通过实施向下的真实盈余操纵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贴,但农业企业进行向下的真实盈余操纵带来的政府补贴增量较其他企业少。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相关部门选择补贴企业时,选择依据需与企业的盈利水平进一步脱钩,要更加重视通过政府补贴对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郭建玲  朱军生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1):170-172,228
在新会计准则下比在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下要容易将盈余调高却并不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那么这样就产生了可以进行盈余操纵的会计一税收差异,这个差异就会增加递延所得税费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内新税法刚刚实施,递延所得税费用在进行防止盈余下滑的盈余管理时并没有比应计值的琼斯模型要好,所以对于国内需要研究盈余操纵方面的信息还是用应计值的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基于CEO和董事会相对权力的视角,研究了CEO权力和董事会稳定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CEO权力越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而稳定的董事会能够有效削弱CEO权力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区分企业产权性质后发现,上述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CEO任期较短时,CEO相对董事会的权力较小,稳定的董事会能够有效削弱CEO权力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随着CEO任期的增长,CEO相对于董事会的权力越强,董事会并不能有效监督CEO操纵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约束下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是对企业整个的发展过程进行的阶段性描述。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又是一个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进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针对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内的特征,可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加强企业管理,延长企业寿命。  相似文献   

12.
全球竞争新格局不断变化,中小企业自身发展问题日益凸显,研究中小企业内部风险识别与管理为应对其变化至关重要。在综述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运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识别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内部风险,并针对中小企业在各个发展生命周期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沪深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制形式和行业污染属性对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实施频数大于民营企业的实施频数,重污染企业的实施频数大于轻污染企业的实施频数;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实施频数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与企业的发展能力呈负相关关系;而企业的地理位置、绩效、资产周转率及成立年限对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实施频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碳和木材目标的森林空间经营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大兴安岭地区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为例,以模拟退火算法为优化技术,以经济收益为基础,建立能够兼顾森林木材生产、碳储量和经营措施时空分布的多目标规划模型。规划周期由3个10年的分期组成,目标函数包括最大化木材和碳储量贴现净收益、最小化采伐成本,而约束条件则主要涉及最小收获年龄、收获次数、收获均衡以及空间邻接约束等。同时,还评估了一系列碳价格对规划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规划模型中空间和非空间约束的限制,规划期内获得的各种经济收益、木材产量以及碳储量等均随着碳价格的增加呈显著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与碳价格为0元/t时的规划结果相比,当碳价格为我国当前现行碳交易的平均(25元/t)和最高(50元/t)价格时,规划期末的总经济收益分别增加了2.06%和3.91%,但规划期内木材产量和碳储量却无显著差异;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考虑,则能够使规划期末单位面积碳储量增加的最低碳价格为1 000元/t。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碳价格虽然显著影响规划期内不同经营措施的采伐面积比例,但规划结果均满足均衡收获约束。   相似文献   

15.
The importance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improving the livelihoods of smallholder farming households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underlying farming systems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A rapid increase in livestock numbers, especially beef cattle, and special purpose forages is being promoted for smallholder farms which have traditionally undertaken subsistence cropping activities or simple livestock rearing activities using low quality feedstuffs.Because limited plantings of specialized forages combined with a poor knowledge of animal nutrition are a challenge to establishing sustainable livestock enterprises, much 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is now being focused on the use of new forages and improved feeding practices.A number of economic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specialized forage growing and livestock feeding activities can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smallholder welfare.The studies have typically compared the total level of farm or household income with and without livestock activities.Little attention is given to how much the new forage or livestock activities actually contribute to or draw resources from other farm activities to assess their real economic contribution to the enterpris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simple tools to assist in making such assessments are limited.This paper describes a simple modelling approach that was developed for an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ACIAR)-supported project to explore the real as opposed to apparent economic impact of integrating improved forages and livestock within smallholder farming systems in the Red Soils region of south-central China.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is demonstrated using a simple case study of a smallholder enterprise that plans to introduce a new beef cattle rearing activity to its existing farm activity mix.The case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xplicitly valuing transfers of resources between different farm activities to gauge the real contribution of those activities to economic retu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