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壤水分是沙地植被格局和过程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最大的限制因子.沙漠地区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以高寒半干旱沙地青海湖东沙地为研究区,以栽植人工固沙植物(小叶杨、樟子松、沙棘和乌柳)的沙丘和自然固定沙丘(沙蒿为优势种)作为研究样地,探讨不同固沙植物影响下的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黑沙蒿生态生物学特性及群落地理分布规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黑沙蒿 (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是我国北方温带荒漠和草原地带沙漠化的主要标志型半灌木植被黑沙蒿群落的建群种。其分布范围跨越了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三个自然带。除具有中等饲用价值外 ,耐沙埋、抗风蚀、扎根深、分枝多、结实率高等生态生物学特性使其在农牧过渡带成为固定流沙的先锋植物。本文着重研究黑沙蒿的繁殖生态生物学特性及群落功能特征 ,最终揭示其地理分布规律。对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管理黑沙蒿这一宝贵的沙地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毛乌素沙地分布最广的沙生植被,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是毛乌素沙地最主要的建群种之一,研究油蒿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对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以物种重要值信息为指标,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油蒿群...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三种下垫面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对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影响,采用称重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院内臭柏群落、油蒿群落和裸地三种下垫面土壤吸湿凝结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可以改变试验点的温湿度,裸露沙地凝结量小于有植物区;臭柏群落形成吸湿凝结水最多,油蒿次之,裸地最少;同一下垫面中的凝结水量,地表以上20cm处的>10cm处>地表处。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下游沙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特别是破坏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与植被重建的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是植被管理、改造和修复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同退耕年代沙地退耕地植被为对象,利用重要值和相似性理论研究了植被演替规律以及与土壤水分变化。结果表明:沙地退耕地植被群落主要由骆驼蒿+芦苇+蒙山莴苣群落→骆驼蒿...  相似文献   

6.
固沙植物沙堆的形态特征是高寒植物生态适应性与防治效益的重要体现,对高寒沙地幼龄人工植物沙堆的形态研究有益于探索植被与风沙的相互关系,以指导生物治沙工作。通过对青海湖东岸主要固沙植物沙堆的形态拟合与蚀积监测发现:(1)强堆积型的沙棘与沙蒿沙堆在堆积高度、面积与体积上均大于弱堆积型或弱侵蚀型的樟子松与小叶杨沙堆,这主要受株高、冠幅等植物生长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2)根据8方位蚀积断面观测,各沙堆堆积部位主要在NE-E-SE方位带,沙蒿、乌柳沙堆的蚀积强度具有显著的方位差异,这与同方位输沙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在W、NW、SE等方位,沙堆间的物种差异显著;(3)根据各植物沙堆的固沙强度和林下地表输沙强度分析,沙棘、乌柳、樟子松、小叶杨与沙蒿年均固沙效益分别为40.45%、15.53%、4.69%、4.20%与62.72%,沙棘、乌柳与沙蒿为优良的固沙树种。  相似文献   

7.
高寒沙地植物的沙堆形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沙植物沙堆的形态特征是高寒植物生态适应性与防治效益的重要体现,对高寒沙地幼龄人工植物沙堆的形态研究有益于探索植被与风沙的相互关系,以指导生物治沙工作。通过对青海湖东岸主要固沙植物沙堆的形态拟合与蚀积监测发现:(1)强堆积型的沙棘与沙蒿沙堆在堆积高度、面积与体积上均大于弱堆积型或弱侵蚀型的樟子松与小叶杨沙堆,这主要受株高、冠幅等植物生长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2)根据8方位蚀积断面观测,各沙堆堆积部位主要在NE-E-SE方位带,沙蒿、乌柳沙堆的蚀积强度具有显著的方位差异,这与同方位输沙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在W、NW、SE等方位,沙堆间的物种差异显著;(3)根据各植物沙堆的固沙强度和林下地表输沙强度分析,沙棘、乌柳、樟子松、小叶杨与沙蒿年均固沙效益分别为40.45%、15.53%、4.69%、4.20%与62.72%,沙棘、乌柳与沙蒿为优良的固沙树种。  相似文献   

8.
奈曼沙区植被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应用土壤水能量的概念——土水势,分析了奈曼沙地几种固沙植被,结果表明在干旱的8~10月在年降水量仅366毫米的奈曼沙区,在无地下水和灌溉补给的情况下,樟子松、小叶杨、小叶锦鸡儿、木岩黄芪人工植被不断恶化其自身的立地水分状况,很难长期维持其稳定性。而差把嘎蒿并未严重恶化自身的立地水分状况,群落的演替受立地水分状况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植物演替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在科尔沁沙地选择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几种优势植物,通过测定干旱高温处理下植物形态变化和生理反应,分析讨论了植物生理抗逆性差异及其与植物演替的关系。结果表明,固定沙地上的狗尾草、白草在胁迫过程中叶片萎蔫,复水后恢复生长,其保护酶对胁迫反应快,可溶性粮、游离脯氨氨酸含量增加,是一真正的生理抗逆植物,半固定沙地上的差巴嘎蒿在胁控过程中叶发黄,但在复水后能恢复生长,这与其在胁迫过程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维持叶渗透压减少水分过度丧失有关,半固定沙地芒苇在胁迫过程中叶干枯死亡,原因是其细胞保护酶反应迟钝,积累的氧自由基引起膜脂过氧化作用伤害了膜系统,在干旱高温胁迫下,流动沙地上的沙米和欧亚旋覆花植株迅速脱水死亡,而细胞内膜脂过氧化作用强烈引起细胞膜严重受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在生境从固这一沙地向流动沙地演变过程中,不同植物抗逆性的差异在植被演替序列中起重要作用,植物演替的生理机制是从较为抗旱到较为不抗旱,从生理抗旱向躲避干旱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植被优化配置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7种人工固沙植被配置模式在植物生长季节土壤水分含量、蒸散量和植被盖度的综合分析,优选出可以维持较好的土壤水分状况、形成有效的植被盖度和保障稳定固沙效果的人工固沙植被建立初期的配置模式。结果表明:7种人工固沙配置模式处于人工固沙林定植初级阶段,沙地土壤含水量维持在2.32%~3.41%,基本满足固沙植被水分需求。但在降雨量较低的月份,部分固沙模式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较低水平,影响固沙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7种人工固沙植被配置模式蒸散量占同期降雨量94%以上,基本能够维持土壤水量平衡。柠条纯林(525株/hm2)、山竹岩黄芪+沙蒿混交(沙蒿2 800株/hm2、山竹岩黄芪500株/hm2)、山竹岩黄芪(3 300株/hm2)的人工固沙配置模式适合初期建立的固沙工程应用。虽然山竹岩黄芪纯林(3 300株/hm2)固沙模式盖度较高,防风固沙效果好,但由于土壤耗水大,应采取措施,降低其密度。由于小叶杨纯林(1 350株/hm2)的固沙模式土壤耗水较高、植被盖度低,在固沙初级阶段,相对其他6种固沙模式,综合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Seriphidium transiliense, or subshrub sagebrus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age resources for livestock in many arid lands, but such resources have been threatened by overgrazing for a long time. A 2013 vegetation survey of an original sagebrush rangeland (2400?ha)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revealed that nearly half of the area once under sagebrush has been replaced by annual species. This is due to the continual and rapid increase in livestock numbers over the past 30?years. Three smaller sites with different grazing scenarios: no grazing (Site N), a decline (Site 1), and an increase (Site 2) in livestock numbers, were selected to monitor recent changes (from 2004 to 2013) in vegetation biomass and the degree of dominance by sagebrush. Supplanting happened at Site 2 but little occurred at Site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ite 2 and Site 1 in standing biomass in Spring and Summer,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mmer between Site 1 and Site N. The supplanting of sagebrush marks the completion of a dynamic process – in which rainfall plays a crucial role – of damage to sagebrush from heavy grazing in drought years and its rehabilitation by light grazing in some good years. Plant biomass loss was greatest when the land was first subjected to heavy grazing. Sagebrush tends to exist as a sole-dominant species rather than a companion species in sagebrush communities. This suggests that sagebrush continued to survive in pockets where grazing pressure had declined.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内蒙古阴山南部丘陵低山区自然条件特征,论述了该区草场资源的类型、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探讨了该区以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为主的草业发展途径,以及相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黄土高原丘壑区打坝淤地已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治沟工程措施,具有防洪减灾、固沟拦泥、减少入黄泥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田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截止1989年底,该区已建成淤地坝11083座,已淤实有累计坝地面积1.096万hm2。1956~1989年34年间,淤地坝累计减洪量8.256亿m3,减少入黄泥沙7.134亿t。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GIS的内蒙古沙漠和沙质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信息源,提取两期 沙质荒漠化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2000年全区沙质荒漠化现状,同时统计计算了内蒙古 中部地区十年内不同程度沙质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 立了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动态度。得出如下结论:①内蒙 古土地沙质荒漠化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含沙漠和潜在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 的67.72%;②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及影像 解译结果可分三个纬度带,即呼伦贝尔沙质荒漠化带(48°—52°N)、阴山后山—浑善达克—科 尔沁沙质荒漠化带(42°—44°N)、阿拉善—毛乌素沙质荒漠化带(38°—40°N);③内蒙古中部地 区是沙质荒漠化严重且强烈发展的地区,中度以上沙质荒漠化土地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2%以 上;④内蒙古中部地区80年代末至2000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净增约10万hm2;⑤轻度风蚀 荒漠化土地增加了121011.45hm2,中度风蚀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27831.59hm2,强烈和严重沙 质荒漠化土地分别增加了402497.13hm2和143998.67hm2;⑥沙质荒漠化的强烈发展,严重制 约着自治区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也威胁?  相似文献   

15.
当前半干旱地区人口、土地、环境之间不协调状况是十分严重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科尔沁沙地土地资源与生产水平及人口发展变化与消费尺度的基础上,通过采用Z=IP/n计算,得出农村25人/Km~2为人口合理密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主要农作物疫霉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93~1995年,对侵染新疆主要农作物的疫霉菌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共从9个地区的28种作物上采集表现根腐、根颈腐、果腐症状(包括病土)的病样1531个,结果从其中17种作物上分离到452个疫霉菌株。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和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测定,鉴定为7个种: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恶疫霉[P.cactorum(Leb.et Cohn) Schroeter],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菸草疫霉(P.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苎麻疫霉(P.boehm eriaeSaw.),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Sm.et Sm.) Leonian],隐地疫霉(P.cryptogea Pethyb.etLaff.)。这些疫菌是造成新疆茄果类、瓜类、棉花、苹果、梨、枸杞、草霉、红花、白术等幼苗及成株大量死亡及烂果的主要病原,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松嫩沙地生态系统特点与沙漠化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嫩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也是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东缘,其独特的生物气候条件、发育历史与区位条件,使松嫩沙地具有不同于其它沙地的特点。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该沙地沙漠化的生态系统条件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沙地整治与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形势、防治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因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而导致的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是影响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对此,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土地沙质荒漠化防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孙艳梅  张忠宝  崔娟 《植物保护》2021,47(1):227-232
为掌握吉林省黄芪害虫种类及为害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和人工饲养的方法历时5年时间对黄芪害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黄芪害虫32种,分属于4目18科.其中20种害虫首次报道为害黄芪,5种为吉林省新记录种.描述了豆蚜Aphis craccivora、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黄芪根瘤象Sitona ...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昆虫病原线虫的自然发生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大蜡螟诱集法,对在北京地区采集的175个土样进行了线虫分离,得到斯氏属线虫5个,异小杆属线虫6个,小杆线虫2个。土样有线虫率为13.1%。土样有线虫率与植被、土壤质地有关。从4种植被下采集土样的有线虫率分别是:果园28.2%、菜地10.5%、大田作物7.7%、未耕地0。4种土壤质地中土样有线虫率为:松沙土20.8%、砂壤土15.1%、中壤土12.2%、轻壤土5.4%。本土线虫对桃小食心虫、韭菜蛆、小木蠹蛾、二化螟的侵染力均高于引进的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