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砧木大石早生李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I301PS光合测定仪对3种砧木嫁接的大石早生李的日变化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砧木嫁接的大石早生李的光合速率有一定差别;不同砧木不同树龄的大石早生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中午降低型"的双峰曲线,峰值、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3种砧木1 a生大石早生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差异不显著;毛桃砧的大石早生李的净光合速率较高,2a生毛桃砧大石早生李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种砧木的大石早生李.  相似文献   

2.
不同砧木先锋橙叶片POD活性与树体生长势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11种砧木的先锋橙春,秋梢营养枝叶片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砧木的先锋橙叶片POD活性差异十分显著,叶片POD活性与树高,干周,冠径及树冠体积呈显著正相关,先锋橙叶片POD活性的高低与砧木的矮化性呈正相关,并可应用于预测树林的生长势。  相似文献   

3.
大石早生李点授红叶李、盖县大李、高淳李、早黄李、青柰、桃、梅、杏等品种和树种的花粉, 并分别于授粉后3 周和5 周进行其座果情况调查, 筛选出了红叶李、盖县大李、梅为大石早生李较适合的授粉品种。同时, 提出了李子座果率调查适宜期应在授粉后5 周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大石早生李幼树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红外线CO2分析仪对大石早生李幼树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大石早生李光饱和点为1820-212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75μmol·m-2·s-1。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中午降低型”的双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上午9:30,次峰值出现在下午5:00;净光合速率的年周期变化为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6月10日,净光合速率为19.2μmolCO2·m-2·s-1,次高峰出现在8月22日。不同品种的净光合速率维持在13.3~17.7μmolCO2·m-2·s-1之间,大石早生李与其它相比,品种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大石早生李     
大石早生李辽宁省果树研究所从外引的果树种质资源中,经过10多年的试栽培育和观察鉴定后推出的大石早生李,具有极早熟、果个大、结果早、外观好、品质优、丰产、稳产和抗逆性强等多种特点。已于1995年11月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推广。该...  相似文献   

6.
1 品种特性 幼树生长迅速,3年生树即可成形,树冠紧凑丰满,角度较开张.成花早、坐果率高,2年生树开花株率100%;3年生树株产7~10公斤,最高株产15公斤;5年生树株产20~30公斤.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重43克,最大100克左右;果皮底色黄绿,阳面着鲜红色,色泽艳丽;果肉黄,肉质细,汁液多,味酸甜,微香,糖酸比3.4:1,品质上等;黏核,种核极小,可食率高;果皮厚,耐贮运,常温下果实可贮放7天左右;果实6月底成熟,属早熟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
大石早生李点授红叶李、盖县大李、高淳李、早黄李、青柰、桃、梅、杏等品种和树种的花粉,并分别于授偻后3周和5周进行其座果情况调查,筛选出了红叶李、盖县大李、梅为大石早生李较适合的授粉品种。同时,提出了李子座果率调查适宜期应在授粉后5周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大石早生李1983年引入我国,表现出较好的栽培性状,现从高质量建园、加强土肥水管理、合理整形修剪等6方面总结了一套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9.
田瑞 《农家顾问》2001,(10):24-24
我所于1996年从国家果树种质李杏资源圃引进了20多份李资源,通过近几年的引种试验研究,从中筛选出值得推广的优质早熟李品种--大石早生.大石早生于1998年开始结果,2000年单株产量达20千克以上.该品种平均单果重42克,最大可达63克;果实卵圆形,果面光滑、柔软,汁液丰富,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达11.0%,微香,品质上.在武汉地区5月下旬成熟,具有抗性强、早熟、优质、丰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大石早生果实成熟早、外观美丽、香气浓郁、酸甜适口,多汁、品质优良,上市极早。冀东地区果实于6月下旬渐成熟,商品价值高。白90年代推广以来,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1.
李花芽形态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外部形态、内部组织和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等方面对李花芽分化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李花芽形态分化的过程可划分为:未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和雌蕊原基分化期及雄蕊和雌蕊结构分化期等6期;细胞分裂快、合成作用旺盛的原基中,蛋白质含量高,淀粉粒则分布在原分生组织衍生的组织内。  相似文献   

12.
香蕉李单株优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群众报种预选、现场初选和室内鉴定分析的方法对香蕉李(Prunus salicina Lindl.)进行单株选优,初步筛选出东七二号、东七三号、石门一号及石门二号等4个优良单株,其产量和果实品质明显优于普通植株品种.  相似文献   

13.
秭归空心李短枝单芽嫁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推广秭归空心李的短枝单芽嫁接技术。[方法]通过芽接、枝接、短枝单芽嫁接技术在苗木嫁接和高接换种嫁接中的对比,研究秭归空心李的短枝单芽嫁接技术。[结果]苗木嫁接采用短枝单芽嫁接技术,芽利用率达87%,每人每天可嫁接960枝,成活率达95%,比芽接高17%,比枝嫁高28%。高接换种嫁接采用短枝单芽嫁接技术,芽利用率达95%,每人每天可嫁接480枝,成活率达95%,比芽接高41%,比枝嫁高48%。[结论]短枝单芽嫁接技术成活率高,嫁接质量好,节省繁殖材料,工效高,可以广泛应用于植物嫁接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摸清沿河县地方特色李子品种空心李采后品质及生理变化特点,促进地方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对沿河沙子空心李采后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和生理代谢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空心李采后果实品质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VC含量和果实硬度是空心李采后品质变化的显著指标,其中,采后第7天,果实硬度比第1天低22.46%;VC含量在采后第4天降至最低(0.39mg/100g),仅为第1天含量(1.42mg/100g)的27.46%。采后果实乙烯含量变化呈单峰呼吸跃变型,其呼吸强度滞后于乙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秭归空心李种质资源进行分类研究,构建了分类体系,即系列、类、类别、种类。确定了2个系列、4个类、3个类别、12个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秭归空心李进行种质资源分类,共有288个种质资源类型。  相似文献   

16.
余小玲  何业华  韩景忠  谢志亮  彭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9981-9982,9987
[目的]探讨早食李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早食李胚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胚龄、不同培养基、GA3浓度对离体胚培养的影响。[结果]花后26~41d的幼胚细小、胚乳尚存,经连续3代培养仍未发生任何变化;从花后48d开始胚乳已经消失,幼胚不断发育并逐渐充满整个种腔,接种在MS基本培养基上后其成活率高达77%以上,培养初代即可启动;4.5%的花后65d幼胚已能培养成苗,此后成苗率随着胚龄增加而升高,至果实成熟时成苗率可达26.00%,并在培养初代可产生愈伤组织;花后65~83d的幼胚则需经2~3代以上才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胚(花后88d)在WPM培养基的成苗率比MS培养基上高1倍左右;在同一基本培养基上,添加BA、KT或2,4-D后,成苗过程受到抑制。用1000mg/LGA3处理种子24h后能显著提高胚的成苗率。[结论]为建立早食李胚胎抢救技术及杂交育种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食李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早食李胚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胚龄、不同培养基、GA3浓度对离体胚培养的影响。[结果]花后26~41d的幼胚细小、胚乳尚存,经连续3代培养仍未发生任何变化;从花后48d开始胚乳已经消失,幼胚不断发育并逐渐充满整个种腔,接种在MS基本培养基上后其成活率高达77%以上,培养初代即可启动;4.5%的花后65d幼胚已能培养成苗,此后成苗率随着胚龄增加而升高,至果实成熟时成苗率可达26.00%,并在培养初代可产生愈伤组织;花后65~83d的幼胚则需经2~3代以上才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胚(花后88d)在WPM培养基的成苗率比MS培养基上高1倍左右;在同一基本培养基上,添加BA、KT或2,4-D后,成苗过程受到抑制。用1000mg/LGA3处理种子24h后能显著提高胚的成苗率。[结论]为建立早食李胚胎抢救技术及杂交育种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花药花粉的发育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分泌型绒毡层;成熟的药室内壁有明显的纤维状加厚;小孢子母细胞以同时型的胞质分裂形成四分体,四分体呈四面体型排列;成熟的花粉粒为2!细胞型。孢原细胞、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以及绒毡层细胞内均含丰富的蛋白质,但无淀粉粒。药室内壁和中层细胞内则含有大量的淀粉粒,而蛋白质的含量却很少。随着花药的进一步发育,芽鳞片、萼片和花瓣中的淀粉粒相应依次减少。蛋白质、淀粉粒的分布和含量与细胞的分裂活动以及物质合成等生理活动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中国李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更好地明晰不同来源中国李栽培品种的多样性、遗传结构差异以及与同域近缘种的关系,将有利于明确中国李驯化扩散历程以及近缘种在栽培驯化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中国李地方品种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利用均匀分布于基因组的22对SSR分子标记,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对48份种质进行基因分型,其中包括38份不同来源的中国李种质、10份变异类型或近缘种。通过GenAlEx 6.41软件评估22对SSR引物的多态性,对参试种质按不同来源分析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pc 2.1软件构建48份材料的树状聚类分析图;并根据贝叶斯模型的Structure 2.2软件分析不同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结果 基于48份供试材料的数据,22对SSR引物等位变异范围为3—21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3.54个;总共检测到298个等位变异,其中有51.8%的等位变异属于稀有等位变异。在不同居群间进行比较,根据平均有效等位变异(Ne)、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I)、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可以看出,南方品种群的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东北品种群;而杏李的多样性最低,且明显低于华北品种群。通过分子方差分析,认为中国李的多样性有6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内,仅有3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间。基于遗传分化系数和Nei’s遗传距离的数据比较,认为不同居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同时不同地理来源种质间存在适当的基因交流。树状聚类分析暗示国外育成品种与我国南方品种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华北品种群与杏李关系密切;东北品种群与乌苏里李关系紧密。群体结构分析可以将栽培中国李种质资源划分为南方小果脆肉品种群、南方大果品种群(包括国外育成品种)、华北品种群和东北品种群。结论 我国南方地区中国李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按东北品种群、国外品种群、华北品种群顺序依次降低。东北品种群为了提高适应性融入了乌苏里李基因;杏李是从华北品种群中高度驯化后的特化类型,且该类型通过无性繁殖保存了其高度杂合性状态。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的大果型种质对国外育成品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