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缘起 壬午春,潮汕茶人陈耀铭先生莅临湖州,并持来一份"紫砂泥起源"的考据手稿,称其于出行前夕,偶然发现《湖州杜孺休常侍》"再理吴兴……坐演紫泥"史料,戏言可作来湖探询茶事之薄礼云.耀铭先生痴茶嗜壶,收藏宏富,这篇珍贵的历史文献即源自其旧藏《桂苑笔耕集》(按:"桂苑"为古扬州别称).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洛阳市政协委员、中国农学会农史学会会员、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农民张宗子,经过长期勤奋笔耕,终于完成了《嵇含文辑注》。全书共6万余字,内容包括《南方草木状辑注》和《嵇含佚文辑注》两部分。嵇含(公元263—304)字君道,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从孙,河南巩县亳丘(今鲁庄)人,平生著述很多,据《隋书·经籍志》载有广州刺史嵇含《集》十卷,《录》一卷,惜多已亡佚,今仅存《南方草木状》一书,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为了传播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科学遗产,张宗子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收集了散见于  相似文献   

3.
正海马是鱼,生活在海中,它不是马,因其头部形似马头,故习称海马。中国是利用海马入药、保健最早的国家。梁(公元502~557年)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就已有海马入药的记载。公元739年,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将其列为上品。陈藏器按《南州异物志》云:"生西海,大小如守宫,虫形若马形。"故名海马。《本草纲目》引徐表《南海异物志》云:"海中有鱼,状如马头,其喙垂下,或黄或黑。海人捕得,不以啖食,暴干熇之,以备产患,即此  相似文献   

4.
《秧马歌》碑及秧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途经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县),见宣德郎曾安止(1048——1098年,江西泰和人)。安止出所作《禾谱》,轼美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然惜其不谱农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马歌》(见附录)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秧马歌》今存《苏轼诗集》中。《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曾引陈振孙略记此事。陆游为曾之谨(曾安止侄孙)题诗有云:“曾侯奋笔谱多稼,谵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可见此歌颇为宋人所传诵。但《秧马歌》碑刻尚未见有著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农学著作,计约6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时期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533—544年),宋代的《陈旉农书》(成书于1149年),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成书于公元1271—1313年)和王祯的《农书》(成书于公元1313年),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于公元1628年)等。在这些著名的古农书中都有关于作物病害的记载,有的农书中还辟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作物病害。关于古农书有关植物病害的知识,以往研究甚少,裘维蕃(1953)和张斌成(待发表)  相似文献   

6.
茶禅一味与云居山--"吃茶去"源头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静 《农业考古》2004,(4):216-218
“茶禅一味”恐怕是人们对禅宗茶文化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其最重要的一个理由 ,便是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赵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从谂 (公元 778— 897) ,因常住赵州 (今属河北省赵县 )观音院 (今柏林寺 ) ,又称“赵州古佛” ,由于其传扬佛教不遗余力 ,时谓“赵州门风”。他于禅学于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曰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 ,僧曰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  相似文献   

7.
“婺绿”茶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婺绿”的溯源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茶经》成书的年代为肃宗乾元年间,那时,婺源已建县治于清华。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16年写的长诗《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可以看出浮梁已经成为茶叶的集散地。那时的县城清华至毗邻的浮梁只有一百五十华里,婺源茶叶,绝大部分运到浮梁销售是有理可据的。从有关史料中,还可得到证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从浮梁运销西北,华北各地的茶叶就有几十万驮之多。这说明唐代的婺源已是著名的茶区了。  相似文献   

8.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12,(5):341-343
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婺源县,素有"茶乡"之称。茶叶不仅是婺源蜚声中外的特产,而且为自古以来出产之大宗。早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言:"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相似文献   

9.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04,(2):103-104
“千花竞秀功名树 ,一叶回甘云雾茶。”           ———摘自赵朴初先生咏苦丁茶诗(一 )苦丁茶饮用历史较早 ,其名称唐代以前称“瓜卢”、“皋卢” ,宋、明时逐渐改称“苦簦” ,或简写成“苦丁” ,与“瓜卢”、“皋卢”古名并用。在中国古文献中 ,对苦丁茶 (即瓜卢、皋卢 )最早记载的是成书于东汉初期 (公元 2 5 2 2 0年 )的《桐君录》 ,原书佚 ,汉魏间《吴普·草本》引《桐君录》云 :“南方有瓜卢木 ,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屑 ,茶饮 ,亦通夜不眠……。”随后 ,南朝宋陶弘景《苦菜·注》、南朝陈沈怀远《南越志》、唐陈藏器《本…  相似文献   

10.
黄猄蚁又名黄柑蚁 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物防治的昆虫,同时也是最早作为商品出售于市,用于害虫防治。历史记载最早出自公元304年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其中记有:“交趾人以席囊贮蚁鬻于市者,其窝如萡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巢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桔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其后在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877年)、宋代庄季裕《鸡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与中国隔海相望。《三国志》中说: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1)(P854)《旧唐书》中说:倭国者,古倭奴国也。去京师一万四千里,在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世与中国通。(2)又云: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  相似文献   

12.
余悦 《农业考古》2001,(4):333-334
新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各种音讯以每分每秒的速度向世界各地传播。作为一个以身相依的爱茶人 ,一个以身相许的茶文化研究者 ,我对于有关茶的每一则信息都十分关注。当得知韩国即将创办《茶的世界》杂志之后 ,那种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那些感慨之语也涌上心头。中国与韩国茶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向世界各地流布时最早就是传入朝鲜半岛。据可考的历史记载 ,起码不会迟于新罗王统一三国的新罗时期。公元 6 32年 ,留唐的韩国和尚就带去中国茶种 ,种于韩国河东郡双溪寺。这条中韩交流的“茶叶之路” ,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  相似文献   

13.
龙眼史话     
南方珍果 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系无患子科龙眼属唯一广为栽培的常绿果树。自古以来,龙眼与荔枝蜚声齐名。《后汉书》记:“龙眼之见珍,自汉已然”。《南方草木状》载:“魏文帝(公元200—226年)诏群臣曰: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吟曰:“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异出同父祖,端如柑与桔,未易相  相似文献   

14.
尹美禄 《农业考古》1990,(1):195-197
《禾谱》是北宋时期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安止(公元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所著的一部农业著作。《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和《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中皆有著录。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道经太和,得见此书,极为赞赏,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并作“秧马歌”(其碑刻现存泰和县博物馆)一诗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禾谱》在宋元明时期还一直流传于世,到明代末期仅空存其目。关于此书的内容,苏轼在其“秧马歌”及其文集中只字未提,学者们也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的家乡——洪州分宁双井(今江西修水杭口乡),位于修江上游北岸,是著名的产茶区。早在宋代双井就已经是“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了,所产青茶(绿茶)“细者有白毛,状如银须,色碧,味隽。”故又有“白茶”、“龙须”、“云腴”、“风爪”,“雪芽”等佳誉,一时名噪京华,列为贡品,深受封建士大夫和文人们的青睐。《宋史·食货志》上说:“茶产于东南者,……隆兴之黄隆、双井,皆绝品也。”据与黄庭坚同时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的记载:“自景祜(公元1034——1037年)以后,洪州双井白茶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在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江西武宁旧志上也记载有黄庭坚乐赠当  相似文献   

16.
十一~十二世纪中国有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记载。注释:(1)温革《琐碎录》:“桑叶生黄衣而皱者曰金桑,非特蚕不食,而木亦将就槁矣。”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中国楼(王寿)绘《耕织图》并作诗,当时已有脚踏缫丝车。注释:(1)楼钥《攻媿集》:“伯父(楼(王寿))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其状。”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早的乡规民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最早的乡规民约安广禄北宋嘉佑进士、著名学者吕大钧(字和叔)为了教化乡民,于公元11世纪中叶在其家乡蓝田(今属陕西)制定了《乡约》、《乡仪》,史称《吕氏乡约》(亦称《蓝田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乡规民约。《吕氏乡约》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处...  相似文献   

18.
数十年前王毓瑚先生及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先生对于中国的农学著作进行了考证,分别出版了重要的著作《中国农学书录》和《中国古农书考》.本文依据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对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天野元之助《中国古农书考》又予以了订补,凡十四则.  相似文献   

19.
我认识张仲葛教授已经43年了,他为人朴实,勤于笔耕并热心助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养猪专家,同时也是一位畜牧史学家。他于1913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县,自1936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以来,一直为我国畜牧事业辛勤耕耘,并做出了光辉的贡献。如:他在50年代开始,从事有关中国畜禽品种资源及猪的育种工作中,先后著有《祖国的畜牧与畜产资源》、《金华猪》、《定县猪》、《全国猪品种调查提纲》、《中国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汪银生 《农业考古》2006,(1):176-178
烟草传入我国,许多史料都表明,应当是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前后。明末清初的著作如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姚旅的《露书》等均可佐证。张介宾(公元1573-1640年)在《景岳全书》中称:“此物自古末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有种植之矣。然总不若闽中者色微黄质细名为金丝烟者力强气盛为优也。求其习服之始,则闻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所以,则众皆服烟。由是偏传,而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方以智《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也记载:“万历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