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武陵山区,全县稻田面积23万亩,稻飞虱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8—15万亩,损失产量500—1000万斤。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南岭及其以南稻区杂交水稻和常规中迟熟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引起我地稻飞虱种群发生了几个新的变化:1.白背飞虱、褐稻虱始见期及迁入主峰明显推迟。2、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逐年加重。3、8月上、中旬褐稻虱主害时期,褐稻虱、白背飞虱混合种群的危害现象日渐突出。4、随着白背飞虱、褐稻虱种群发生数量高峰期的延  相似文献   

2.
以苯甲·丙环唑和氯虫·噻虫嗪为主,结合其他药剂,进行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危害最佳用药组合模式试验,达到以最低用药成本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害危害,同时保证对农田生态和稻米食用安全的目的,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三个问题,即褐稻虱的发生现况及猖撅原因分析;白背飞虱的发生现状及种群增长原因和两种飞虱今后的发生趋势。在亚洲热带国家,褐稻虱的猖獗时期为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猖撅原因,多数人认为与1966年以后广泛推广不抗虫的,矮杆高产品种密切相关;另有部分人认为,改良品种的推广,预计螟虫、叶蝉将会大发生,施用六六六、二嗪农等农药,破坏了天敌的调节作用,引起褐稻虱再猖獗等。在这些国家,白背飞虱是在褐稻虱发生程度减轻的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种群数量增加,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分析原因主要是大面积种植抗褐稻飞虱而不抗白背飞虱的品种所致。  相似文献   

4.
白背飞虱在杂交稻与常规稻上发生特点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键波  雷惠质 《植物保护学报》1992,19(3):236-236,242
80年代以来,在全国稻区范围内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虫量显著上升,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并与耕作栽培制度的变化,特别是与杂交水稻扩大种植是同步的(雷惠质等,1986)。鉴于杂交稻的日益推广,作者于1987—1988年进行了有关白背飞虱在杂交稻与常规稻上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对比观察,结果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沈云树 《植物医生》2001,14(4):17-18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 ,俗名“丰收果” ,是水稻上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 ,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 ,栽培制度的变革 ,水稻稻曲病在城口县逐年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 ,已严重影响着城口县水稻的产理和质量。据1995至2000年调查 ,田间病穗率一般达0%~47% ,平均达25.8% ,单穗病粒率达0%~68% ,平均4.1% ,最高单穗病粒数达68粒 ,产量损失严重。为了掌握稻曲病在城口县的发生危害情况 ,控制稻曲病的危害 ,提高水稻品质 ,减少产量损失。受县政府委托于1995年开始对稻曲病的致病因素及防…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贵州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全年世代尤其主害代发生危害规律,采用灯光诱测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近4年来贵州省4个不同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并进行了区域性对比,结果如下:三都稻区和惠水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多在4月中下旬,锦屏稻区和道真稻区的灯下始见日稍晚,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稻区灯下主峰日与始见日和始盛日均呈显著正相关;4稻区年度诱虫量差异较大,三都稻区的灯下虫量最多,而锦屏稻区最少,各稻区灯下种群中,白背飞虱的雌雄性比均大于1;在第3代灯下虫量上,三都与道真存在显著差异,在第6代虫量上三都与惠水、锦屏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代虫量间不同稻区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北方稻区水稻害虫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方稻区,特别是东北早熟单季稻稻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耕作栽培制度等因素的变化,其水稻害虫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渐增大,对北方优质水稻生产构成了较大影响。本文综述近年来北方稻区水稻害虫发生危害概况,分析引起害虫发生危害的原因,总结区域性的水稻害虫防治策略和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是农业植物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具有危害时间长、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在我省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稻水象甲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甚至绝收,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发生情况湖北省2008年在鄂州市华容区首次发现稻水象甲疫情,截止到2017年,全省发生疫情点已  相似文献   

10.
竹山县水稻发生的稻沫蝉为赤斑稻沫蝉Cal-litettixversicolorFabricius属同翅目蝉亚目沫蝉科。1997年以前就有此虫,但不危害成灾。1997年以后危害水稻逐年加重。2005年全县6500hm2水稻发生稻沫蝉危害666·67hm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2mm,全体黑色具有光泽。前翅革质化程度高,黑  相似文献   

11.
嘉花1号具有抗白背飞虱的双重抗性机制,即拒食性和杀卵抗性。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不施用任何杀虫剂的情况下,在嘉花1号的全部生育过程中,白背飞虱的种群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不至于对水稻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2.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和自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特别是褐飞虱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为严重,对我国当前水稻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核心种质及其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现有核心种质资源状况,结合我国水稻核心种质研究存在的问题,联系国外种质研究的新动向,提出我国水稻新种质研究中构建抗褐飞虱兼抗自背飞虱的核心种质,为解决我国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育种种质基础狭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白背飞虱已上二升为水稻重要稻虫之一。1978~1990年13年定点观察结果,在江西萍乡一年发生六代,少数年份七代。入迁期与本田发生关系是:凡田间始见期早,灯下入迁最多及早,当年本田白背飞虱发生量则  相似文献   

14.
重庆稻区地形地貌多样,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渝东南、渝南稻区的秀山、涪陵、南川等区县分别处于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等"两迁害虫"迁入重庆稻区的"武陵山通道"和"大娄山通道",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危害较重.重庆稻区其他区县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为害较轻.本研究选择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的秀山、南川、涪陵、江津、开州、万州6个区县作为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试验示范基地,根据稻区水稻病虫害田间监测,推行"种植抗性品种、带药移栽、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农药减量助剂、统防统治"的农药减量技术模式.2019年在减少用药8%~53.08%的条件下,农药减量病虫害防控效果均不低于常规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主要病虫害防控均在90%以上,每667 m~2增收5.78~158.18元,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云南不同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发展趋势,2012-2015年,连续4年采用稻茎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滇西沧源、滇西南勐海和滇东师宗3个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云南不同稻区田间白背飞虱对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总体在0.9~23.4倍,其中对毒死蜱的抗药性最高,除少数年份外,LC502 mg/L,抗性倍数10倍,抗药性达到了中等水平,年度间变化幅度较大;对噻嗪酮的抗药性呈下降趋势,滇西沧源和滇西南勐海种群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由2012年的中抗水平(11.0倍和23.4倍)下降到2015年的4.6倍和7.5倍;3个稻区种群4年对吡虫啉、吡蚜酮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最高达7.2、6.5和5.5倍,总体表现为无抗或低水平抗性。由于噻嗪酮和毒死蜱在云南稻区的频繁和广泛使用,田间白背飞虱已对其产生抗药性,建议限制这两种杀虫剂的使用频率或与不同作用方式的药剂轮换使用,其余药剂可以有计划地选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桐城市稻螟上升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螟是我市水稻上重要害虫,近年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逐年加重,两螟发生面积1997年为1万hm2,1998年17万hm2,1999年33万hm2,损失粮食分别为60、100、200万kg。1 稻螟上升原因分析11 耕作制度的改变稻螟危害与耕作制度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春花作物油菜面积扩大,尤其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系“9101”系本所用抗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的亲本“400”(印度品种)和圭陆矮8号以及温选10号复交后选育而成的早籼。它抗褐飞虱;对白背飞虱自苗期至成熟期皆可被取食,但自孕穗以后不能在其上产卵。为了证实并探索该品系孕穗以后抗白背飞虱产卵的原因,作者于1985—1986年进行了本项试验。  相似文献   

18.
正稻水象甲是2014年首次在罗田县大河岸镇石井头村发现的检疫性水稻害虫。四年来,稻水象甲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至2017年,稻水象甲发生面积扩大到3 577hm2,发生范围扩展到除九资河、胜利两乡镇外的10个乡镇157个村。几年来我们在调查监测稻水象甲发生规律,制定疫情防控预案,组织防控扑灭行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定点监测疫情,调查发生规律为了准确掌握稻水象甲疫情发生情况,在湖  相似文献   

19.
我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全省耕地面积331.8万公顷,稻谷播种面积425.5万公顷,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量的93%,每公顷产5670公斤。水稻发生的病虫种类多,危害面积大。主要病虫有二化螟、三化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黑尾叶蝉、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黄矮病等。大面积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前,几乎每年都有一、二种病虫暴发危害。  相似文献   

20.
杂交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国南方稻区的3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测定,结果有9个组合兼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仅抗其中1种飞虱的各占6个。采用经过改进的生存率及蜜露测定法,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对两种飞虱的抗性机制,证明:杂交稻多数组合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以耐害性为主,其中部分组合兼有一定程度的抗生性;而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多数组合表现以抗生性为主。对白背飞虱在某些地区推广杂交稻后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