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鸡Ⅰ群腺病毒(FAV-Ⅰ)为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多种家禽的眼睛、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或与其他疾病共同作用引起家禽发病或死亡[1]。2015年以来在我国北方鸡群内流行一种以心包积液、肝脏肿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研究证实为腺病毒感染,俗称安卡拉病,也称心包积液综合征。本病毒属于禽腺病毒Ⅰ群血清4型,与包涵体肝炎都属于Ⅰ亚群禽腺病毒。主要感染1~3周龄商  相似文献   

2.
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感染引起的心包积液综合征(HPS)病例在国内鸡群中持续增加,前期从患有HPS的病鸡样品中分离了 1株FAdV-4病毒(FAdlV-4ZZ)并获得了全基因组序列.本研究以FAdV-4 ZZ病毒株感染SPF鸡,从临床症状、存活率、组织病理学变化、病毒的组织分布情况对该毒株的致病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引起鸡群致肿瘤的病毒主要有3种: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临床上难以区分这3种病,它们均可造成鸡群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导致死亡率、淘汰率增加,生长缓慢,产蛋率低,饲料消耗增加,从而影响鸡群生产性能。以下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对这3种鸡病分别进行阐述,加以鉴别。1流行病学鸡马立克氏病主要侵害鸡,通过空气传染,经呼吸道进入体内,1日龄  相似文献   

4.
禽腺病毒Ⅰ群感染自2012年在我国首次报道至今,各地都有大面积流行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追踪发现,未免疫鸡群发病比免疫鸡群的发病死亡率高、造成损失较大。1未免疫鸡群发病特点一般出现在初养鸡场和去年没有发生腺病毒的鸡场。因为没有免疫疫苗,鸡群体内没有抗体,发病情况一般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鸡腺病毒感染可引起鸡包涵体肝炎,病变为肝脏脂肪变性、坏死以及肝细胞内存在包涵体。为了加强对鸡腺病毒感染的治疗,需要在临床上加强诊断,给出有效意见,达到防治效果。1发病特点血清学试验证明,鸡腺病毒是禽类中的常在病毒,可从正常鸡和病鸡,以及火鸡、野鸡、鸽、鹌鹑和鹅等禽类中分离到,并广泛存在抗体。鸡腺病毒主要通过鸡胚垂直传播,可从感染鸡群的鸡胚或雏鸡所制备的细胞培养物中检出病毒。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临床上疑似禽腺病毒感染鸡病例进行了病毒分离与鉴定。通过对病鸡肝组织研磨液接种鸡胚、电镜观察、PCR及序列鉴定,分离出一株血清4型禽腺病毒,命名为JH。动物回归试验证明,肌肉接种1 000 EID_(50)病毒量对3周龄SPF鸡的致死率高达90%;病死鸡剖解可见典型的心包积液与包涵体肝炎,肝组织切片HE染色可见典型的嗜碱性核内包涵体。这一高致病性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报道,为探究国内禽腺病毒分子流行与毒力演变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我国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润德   《兽药市场指南》2008,(12):30-31
一、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1.经对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3种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母源抗体阳性率都非常高,在经过1~3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久,从5周龄开始出现自然感染引发的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20周龄时,不论什么遗传品系和地理分布,绝大数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5%~100%。  相似文献   

8.
减蛋综合症是由一种腺病毒引起的禽病,可感染鸡、鸭、鹅等,但只对鸡有致病性,尤其是产褐壳蛋的鸡最易感染。近年来,此病各地均有发生,而且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这种病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容易被广大养鸡者忽视,但常常导致蛋鸡产蛋大幅下降,给鸡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传播途径:这种病毒既能通过种蛋垂直传给下一代,也能通过与病鸡接触而横向传播。在给鸡防疫时,一针多注可能成为这种传播途径的主要方式。 2.症状:此病发生没有季节性,鸡群通常在25~26周龄时发病,在此之前,此病呈隐性感染。感染鸡群突出表现在产蛋率…  相似文献   

9.
崔治中 《猪业科学》2001,18(4):19-22
我国雏鸡和青年鸡群中,由不同的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诱发的免疫抑制性疾病越来越常见,由它造成的经济损失日趋严重.有许多病毒感染都可能造成鸡群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状态,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马立克病病毒(MDV),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呼肠孤病毒(ReoV,传染性关节炎病毒), 鸡白血病病毒(ALV)等.在这类可引起鸡群免疫抑制的病毒感染中,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鸡传染性关节炎病毒(吸肠毒,ReoV)这三种病毒不仅能通过接触横向传染,还能通过鸡胚垂直传染.而且这类病毒对雏鸡、特别是一日龄雏鸡最易感.因此, 如果在用于制造弱毒疫苗的一批鸡胚中,有个别污染了这类病毒,就会使整批疫苗实际上都污染了病毒,导致给出壳雏鸡免疫接种时人为地造成全群感染.这样的事故,即使在国外发达国家也时而有报道[1].鸡群的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不仅影响鸡群的生产性能,更易导致多种其它不同的细菌性和病毒性继发性感染,且易造成对特定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如导致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疫苗抗体反应的减弱并使有效抗体滴度持续时间缩短.认识、研究和控制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将成为我国禽病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多重PCR方法对广西主要养鸡地区的514只可疑鸡传染性贫血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临床病/死鸡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的二重或多重感染率达48.05%;CIAV阳性鸡群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的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IAV阴性鸡群,表明CIAV的感染与3种肿瘤病病毒的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CIAV与MDV的感染具有明显相互促进作用;被调查鸡群中,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也有一定的感染率。结果表明,商业鸡群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混合感染很普遍.与鸡群临床上所表现的生长阻滞、疫苗免疫效果不佳、总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增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2014年广西地方鸡群病毒性肿瘤病例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广西地区部分鸡群发生了以内脏出现各种肉眼可见肿瘤、生长阻滞、消瘦和采食量下降为特征的病例。通过对病鸡进行肉眼剖检观察,对病料组织分别进行肿瘤病毒PCR检测、DF-1细胞分离培养及其细胞培养上清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LV)p27抗原检测,结果显示12批病例中,单独感染ALV的鸡群有5群,单独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鸡群有1群,ALV与MDV的二重混合感染鸡群有4群,MDV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的二重混合感染的鸡群有1群,ALV、MDV和REV的三重混合感染有1个鸡群。表明ALV的感染及其与其他肿瘤病毒的共感染是当前临床肿瘤病例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正>腺病毒是全世界家禽和野禽常见的传染病原。许多腺病毒可在健康禽体内复制,症状非常轻微或不表现感染症状,但有一些因素,特别是并发感染时,腺病毒可成为条件性病原。根据血清学关系,禽腺病毒可以分为12个血清型(FAdV 1-12)。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将禽腺病毒的12个血清型分为5个亚群(FAdV A-E)。I群禽腺病毒在中国鸡群中发病率非常之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水禽中也有发病的报道。主要造  相似文献   

13.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禽病之一,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是以鸡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鸡群在有应激、饲养管理不好、环境卫生条件差或有其它病毒和细菌性疾病,易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给养禽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1发病原因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与环境、其他疾病、抗菌药物的使用及其他应激因素有密切关系。1.1环境当鸡舍内空气不好,卫生条件差,阴暗潮湿,尘埃过重,饲料饮水被大肠杆菌污染,而使大肠杆菌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鸡群发病。1.2疾病鸡群中的病毒…  相似文献   

14.
浅谈禽腺病毒感染鸡的特征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Van den Ende分离出一株禽腺病毒。以后.又从鸡胚中无意分离到多株鸡胚致死孤儿(Chicken embayo lethal orphan CELO)病毒。1952年Olson自患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的北美鹌鹑病料中分离获得了第一株发病禽的腺病毒,即鹌鹑支气管炎病毒(QBV)。鸡类腺病毒(A viadeno vires)包括鸡胚致死孤儿病毒(CELOV),包涵体肝炎病毒(IBHV),减蛋综合症(EDS-76)。  相似文献   

15.
采集疑似心包积水-包涵体肝炎综合征(HPS-IBH)病鸡肝脏、肺脏、脾脏、法氏囊等病料,采用针对禽腺病毒(FAdV)的Fiber基因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vVP2、VP1-b基因设计特异引物进行病毒的PCR检测以及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并对病变肝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分别在肝脏、脾脏、肺脏组织中扩增出FAdV-Fiber基因的目的条带,在法氏囊和脾脏组织中扩增出IBDV-vVP2、-VP1-b基因的目的条带;经测序分析,该病例中FAdV属于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IBDV属于基因重排病毒;病变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显示,肝细胞核内有典型的嗜碱性包涵体。综合分析,确诊该HPS-IBH病例是由于鸡群感染IBDV后继发感染FAdV-4所致。  相似文献   

16.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指由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virus,REV)群的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一群病理综合征.这些综合征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病综合征和淋巴组织与其他组织形成慢性肿瘤.REV感染不仅能引起肿瘤,还可引起感染鸡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萎缩,使鸡的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导致免疫抑制,使感染鸡极易继发其他疾病的感染.国内REV感染及在鸡群中造成的危害已相当普遍,并且有愈发严重的趋势.免疫抑制是REV感染引起鸡群经济损失的最根本原因.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17.
鸡源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7,(6):1036-1040
山东、河北等华北地区12个肉鸡养殖场出现了以心包积液、出血性肝炎为特征的疾病,从采集的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本研究对分离的毒株进行PCR扩增、血凝试验、ELD_(50)测定、Hexon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以及人工感染试验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抗体水平检测等一系列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毒株不能凝集鸡和鸭的红细胞,但能够凝集大鼠的红细胞,ELD_(50)为10-3.17/0.2mL。组织学变化显示肝细胞纤维化和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心肌纤维水肿、颗粒变性。对临床采集的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发病鸡群抗体水平为阳性,发病鸡群中的健康鸡阳性率为40%(40/100),表明鸡群中存在隐性感染。将分离株的Hexon基因组与已发表的血清4型禽腺病毒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该分离株与印度株在同一个分支上,同源性在99.6%以上,而与韩国、欧洲、美洲株同源性较远。用分离的毒株感染15日龄的雏鸡能引起心包积液、肝脏出血、肾脏肿大等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18.
采集北京市平谷某鸡场病鸡肝组织,经研磨后接种SPF鸡胚,分离到一株禽腺病毒。经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进化树分析和病毒中和试验确定该毒株为禽腺病毒4型。动物回归试验复制出相同的临床症状,在电镜下观察到病鸡肝细胞中有典型的腺病毒粒子。综合上述结果确诊病鸡感染了禽腺病毒4型。  相似文献   

19.
2015年从临床发病肉鸡鸡群中分离到1株禽腺病毒,经PCR鉴定及同源性比对确定为血清Ⅰ群4型禽腺病毒,对其肝组织毒及适应SPF鸡胚与鸡胚肝细胞的细胞毒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肝组织毒毒力最强且传代稳定;肝组织毒经肌肉注射途径攻毒,试验鸡发病率及死亡率略高于皮下注射而远高于口服感染途径;随攻毒鸡日龄的增长,其对腺病毒的感染力下降;肝组织毒攻毒量为108.0TCID50/只,可引起攻毒鸡8/10以上死亡,10/10感染,感染鸡剖检有典型的心包积水、肝脏肿大、肾脏肿大等病变。本试验结果对Ⅰ群4型禽腺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效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西某养殖公司一群三黄鸡种群在21周龄时陆续发病,表现出精神沉郁、虚弱、消瘦等临床症状,至240d龄送检时,发病率达1.0%。剖检病鸡可看到禽白血病典型的内脏肿瘤、血管瘤等病变。通过使用病料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及其病毒分离株的鉴定,确诊该鸡群感染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