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永坤 《中国家禽》2004,26(18):13-17
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是由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鹅呼肠孤病毒所致的一种新出现的小鹅疫病。肝、脾、肾、胰等器官坏死灶为本病特征性的病变。在发育鹅胚等禽胚复制并致死胚胎。本病的出现又增添一种新鹅病,已对养鹅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该病的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鹅呼肠孤病毒。禽呼肠孤病毒已对鸡、火鸡,番鸭,鹅、半番鸭、蛋鸭、肉鸭等禽类致病。除了引起死亡外,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大大降低了禽类的经济价值,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禽类病毒性传染病,是新出现的一种鹅病毒性传染病,它将极大危害养鹅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鸭呼肠孤病毒(DRV)引起番鸭、鸭、半番鸭和鹅等水禽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鸭呼肠孤病毒可分为经典型(C-DRV)和新型(NDRV)两种。经典型病毒主要感染番鸭引起鸭坏死性肝炎(俗称番鸭"白点病"或"花肝病");新型病毒可感染番鸭、半番鸭、肉鸭和鹅等多种水禽,引起番鸭和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称为番鸭"新肝病")和肉鸭"脾坏死症"。2007年开始,该病在我  相似文献   

4.
本病的病源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鹅呼肠孤病毒。禽呼肠孤病毒已对鸡、火鸡、番鸭、鹅、半番鸭、蛋鸭、肉鸭等禽类致病。除了引起死亡外,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大大降低了禽类的经济价值,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禽类病毒性传染病,是新出现的一种鹅病毒性传染病,它将极大危害养鹅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因其肝脾等脏器出现灰白色坏死点,又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本病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江西等地广泛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番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MDRV是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Ⅱ亚群成员。MDRV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本病毒对紫外线、温度和p H敏  相似文献   

6.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以肝脏不规则坏死、出血斑/点和心肌、腔上囊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新疫病,俗称“鸭新肝病”、“鸭坏死性肝炎病”等。初步认为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本文综合了国内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成果,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和防制措施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制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曹昳 《当代畜牧》2024,(1):9-11
通过对疑似感染鹅呼肠孤病毒的病鹅进行实验室检测,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确诊,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取有典型病理变化的病鹅肝或脾脏组织,采用RT-PCR检测鹅呼肠孤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采用I群禽腺病毒通用型二温式PCR方法检测腺病毒,对呼肠孤病毒阳性者进行病毒扩增片段测序。结果鹅呼肠孤病毒测序结果为阳性。I群禽腺病毒和禽流感病毒检测无特异性条带,为阴性。本病例确诊为鹅新型呼肠孤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8.
鹅呼肠孤病毒GRV1株分离鉴定及其σC基因特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运动障碍的雏鹅肝脏和脾脏分离到一株鹅源呼肠孤病毒,该病毒经琼脂扩试验可与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DuckReovirus,MDRV)的抗血清发生交叉反应,推测其为呼肠孤病毒,命名为GRV1。参考GenBank禽呼肠孤病毒(AvianReovirus,AR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小外壳蛋白(minorcoreprotein)σC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病毒RNA经RT-PCR扩增,产物为810bp,与预期的目的片断大小一致,测序结果表明σC基因在280~1089区间是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编码269个氨基酸的蛋白,GC含量为49.88%,等电点为6.497,分子量为29.4Ku。核苷酸序列经DNAStar(6.0)软件分析,与法国番鸭呼肠孤病毒89026株核苷酸同源率为93.0%,与鸡呼肠孤病毒σC基因同源率仅为21%~25%,同源性分析表明鹅呼肠孤病毒与番鸭呼肠孤病毒可能来自同一祖先,建议将鹅呼肠孤病毒连同番鸭呼肠孤病毒归属为正呼肠孤病毒属第二个亚群中不同于禽和内尔森贝海湾呼肠病毒的独立基因群。由蛋白质分析软件Anthepro5.0和MultiCoil软件分析表明,抗原区多位于N末端,没有跨膜区,σC为三股螺旋结构,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鹅体内分离到呼肠孤病毒,同时也是第一次在数据库中提供σC的序列。  相似文献   

9.
猪呼肠孤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已报道的猪呼肠孤病毒共3个血清型。该病毒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不具有特征性,因此,该病的诊断有赖于病原或抗体的检测。对猪呼肠孤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97年以来,在我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苏和江西等番鸭饲养区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引起番鸭软脚、腹泻和生长发育不良,以肝、脾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病变,因此俗称番鸭“肝白点病”“花肝病”。有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一种新的RNA病毒引起,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1.
<正>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病原为鹅呼肠孤病毒,该病常发生于1周龄至10周龄的雏鹅和仔鹅,最早发生于10日龄左右雏鹅,最晚发生于10周龄仔鹅,多发生于2~4周龄雏鹅,一般表现为运动失调、跛行和体重下降等症状。笔者曾经采用自家组织灭活苗治疗该病,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鹅“白点病”频发。本研究从江苏沛县地区肝脏有坏死点的发病鹅中收集肝脏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检测、序列分析进行病毒鉴定,并回归雏鹅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发现:该毒株在鹅胚上生长良好;回归鹅能完全复制出临床中肝脏出现坏死点的病变,并能从实验鹅中重新分离到该病毒;对其主要抗原基因σC进行测序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番鸭呼肠孤病毒基因序列的进化关系较近,同源性为89.6~98.9%。本研究证实了鹅“白点病”的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为该病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番鸭呼肠孤病毒活疫苗细胞免疫应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97年以来,在福建省莆田、福清、福州、长乐和浙江金华、广东佛山等地流行。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症状,以肝和脾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白色条斑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传染病。该病发生于番鸭、鹅和半番鸭,发病日龄为7~45日龄,发病率为30%~90%,病死率为60%~80%。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无治疗及预防作用,致使疫病迅速蔓延至全国番鸭饲养区,给番鸭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2013年福建省某鹅场发生一起以肝脏和脾脏均有灰白坏死点(肝白点)为典型病变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研究利用10日龄非免疫番鸭胚,从病死雏鹅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病毒分离株没有血凝活性,其ELD50为10-3.25/0.2 m L,可被鹅呼肠孤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利用鹅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检测引物对FJ-06株病毒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可扩增到约572 bp特异性目的条带。将RT-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Blast分析表明,克隆的基因片段为鹅呼肠孤病毒δC蛋白基因片段。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鹅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5.
本病为雏鹅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为球形,无囊膜,直径为76-86nm大小的颗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鹅呼肠孤病毒。能在发育良好的鹅胚等禽胚内复制,致死胚胎,并具有特征性病变。患病雏鹅以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为特征性的大体病理变化和显微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在各种禽类中普遍存在,主要感染鸡,造成鸡的病毒性关节炎。番鸭的呼肠孤病毒感染,早在1950年南非就有记载,1972年法国首次从番鸭中分离到病毒。近几年来,我国闽、浙等番鸭饲养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种以肝、脾、胰腺表面出现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001年,吴宝成等经病原分离鉴定,确定该病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其后,多位研究者分别从临床感染发病的半番鸭、鹅中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一株鹅源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一株从雏鹅肝脾脏病料中分离到的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外壳直径75nm,内核直径50nm;经病毒分离培养、理化特性鉴定、动物回归试验、抗体检测,确定所分离到的毒株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鹅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8.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脊椎动物病毒分委会呼肠孤病毒研究小组,建议在呼肠孤病毒族中分几个属,即:(1)正呼肠孤病毒属(Ortho-reovirus,宿主范围—脊椎动物);(2)轮  相似文献   

19.
正呼肠孤病毒及其分类学依据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呼肠孤病毒是由编码 10个片段的双链RNA (dsRNA)组成 ,没有囊膜。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正呼肠孤病毒属共有 4个成员 ,分 3个亚群 :第一个亚群包括非融合基因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 (MRV) ;第二个亚群为融合基因正呼肠孤病毒 ,包括禽呼肠孤病毒 (ARV)和从飞狐 (flyingfox)分离到的内尔森海湾病毒 (NelsonBay) (NBV) ;第三个亚群包括从狒狒体内分离到的呼肠孤病毒 (BRV)。从蛇分离到的两株呼肠孤病毒暂且将其归为第VI亚群  相似文献   

20.
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病源为鹅呼肠孤病毒,常发生于1周龄至10周龄的雏鹅和仔鹅,最早发生于10日龄左右雏鹅,最晚发生于10周龄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