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含马铃薯病毒PVA的毒源马铃薯和毒源烟草茎尖在试管中培养 ,保存PVA的效果证明 ,在无菌条件下切取毒源马铃薯和毒源烟草茎尖0.6~1cm ,在盛有MS培养基的试管中培养 ,或在试管中长至 10~12cm时切单节段更新试管培养 ,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利用电镜检测筛选出 5管PVA纯毒源材料进一步试验证明 ,在毒源马铃薯和毒源烟草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 ,植株内的PVA含量不同 ;毒源马铃薯和毒源烟草试管苗移入温室栽培可正常生长发育。接种指示植物证明 ,毒源马铃薯和毒源烟草试管苗中的PVA与温室常规保存的PVA有相同的侵染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渗透胁迫的马铃薯试管苗抗旱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抗旱生理生化机制和筛选抗旱品种,建立科学有效的马铃薯实验室抗旱评价体系,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浓度PEG(polyethylene glycol6000)对CIP 397098.12、CIP 391180.6、CIP 391724.1、CIP 392745.7、CIP 392759.1、CIP 393613.2、CIP 397035.26、CIP 302476.108、CIP 304345.102、CIP 304405.47、CIP 391930.1、CIP391931.1、陇薯3号及Atlantic马铃薯品种试管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方法对供试材料的综合抗旱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增加,马铃薯试管苗的地上部分及根系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对马铃薯试管苗的根系长度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当PEG浓度为9%时,14个马铃薯品种间生长指标的差异最大,试管苗株高、根系长度等5个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9%是用于鉴定不同马铃薯品种试管苗对水分胁迫响应的最适浓度。根据综合抗旱评价值对供试马铃薯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排序,由强到弱依次为:陇薯3号、CIP391930.1、CIP 397098.12、CIP 391931.1、CIP 304405.47、CIP 392759.1、CIP 397035.26、CIP 393613.2、CIP 302476.108、CIP 304345.102、CIP 391180.6、Atlantic、CIP 391724.1、CIP 392745.7。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浓度甘露醇和烯效唑处理马铃薯试管苗,来探究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甘露醇和烯效唑对培育马铃薯试管苗壮苗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CK)和处理组,处理组分别A(10 g·L~(-1)甘露醇)、B(20 g·L~(-1)甘露醇)、C(30 g·L~(-1)甘露醇)、D(40 g·L~(-1)甘露醇)、E(0.001 mg·L~(-1)烯效唑)、F(0.002 mg·L~(-1)烯效唑)、G(0.003mg·L~(-1)烯效唑)和H(0.004 mg·L~(-1)烯效唑)9个水平,分别在第30天和第60天取样测定。结果表明,培养30 d和60 d后,适宜浓度甘露醇(20 g·L~(-1))和烯效唑(0.003 mg·L~(-1))处理马铃薯试管苗,植株矮化(株高:82.54±3.84 mm和67.41±1.67 mm,30 d;93.74±1.30 mm和68.78±1.16 mm,60 d)且茎增粗(茎粗:1.45±0.03 mm和1.32±0.05 mm,30 d;1.80±0.13 mm和1.65±0.03 mm,60 d),鲜重达最大值(鲜重:1.35±0.04 g和1.32±0.04 g,30 d;1.75±0.09 g和1.53±0.04 g,60 d),马铃薯试管苗根长、根粗、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也显著高于对照;同时,该处理下试管苗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达最大值。由此可知,甘露醇和烯效唑能促进马铃薯试管苗增粗矮化生长,使试管苗根系较发达,组织培养抗氧化酶活性增强,降低了活性氧对马铃薯试管苗造成的伤害,从而有利于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4.
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的试管苗为材料,在5个不同镁浓度(0、188、375、750、1 500μmol·L~(-1))的MS培养基上培养,20 d后测定生理和形态指标,研究了低镁胁迫对马铃薯试管苗叶绿素含量和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以及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管苗的总叶绿素、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含量以及根冠比、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侧根数均为缺镁(0μmol·L~(-1))处理最低,分别比对照(1 500μmol·L~(-1))降低42.3%、40.8%和46.2%以及96.4%、63.9%、54.1%、82.4%和89.9%;平均根直径和Chla/Chlb值为缺镁处理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16.7%和9%;茎叶中淀粉、蔗糖、果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根中蔗糖、果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为缺镁处理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8.5%、54.8%、59.7%和25.9%以及22%、46.7%和54.7%,而根中淀粉含量为缺镁处理最低,较对照降低32.8%。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试管苗茎叶中淀粉、果糖和可溶性糖含量与镁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缺镁影响马铃薯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大量碳水化合物在茎叶中积累,向根部的运输量减少,侧根形成减少,根冠比降低,抑制根系的形态建成。低镁水平下(750μmol·L~(-1))试管苗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向根部运输,根冠比增大,促进根系的形态建成,与正常镁水平(1 500μmol·L~(-1))下马铃薯试管苗指标变化相同,差异不显著,表明含750μmol·L~(-1)Mg~(2+)的MS培养基适宜于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5.
低磷胁迫下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试管苗在全价、60%磷素和30%磷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第20 d、40 d时测定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马铃薯试管苗新叶和侧根发生以及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小幅增加.30%低磷培养环境下,试管苗的细胞膜透性值、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较对照明显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则明显降低,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60%低磷处理下,这些指标的变化与对照基本相同,差异不显著,表明含60%P元素的MS培养基适宜马铃薯试管苗生长.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植物诱抗剂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3-acetonyl-3-hydroxyoxindole, AHO)联合茎尖培养从试管苗中脱除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Y病毒(PVY)的方法和效率?取PVS侵染的‘定薯3号’和‘定薯4号’以及PVY侵染的‘靖薯3号’和‘靖薯4号’的壮芽, 茎尖剥离后培养至4~5个叶片, 用100 mg/L植物诱抗剂 AHO水剂喷施试管苗, 每隔2 d喷施一次, 共3次, 末次喷施2 d后取茎尖剥离培养, 获得再生试管苗?用电子显微镜负染色?ELISA?荧光定量RT-PCR检测再生试管苗的带病毒情况?结果显示, AHO对4个品种的马铃薯试管苗生长无影响, 用AHO处理后再茎尖剥离培养, 脱毒率均高于未处理的对照; 检测结果还显示AHO处理的马铃薯再生苗的带毒量也低于未处理的对照, 且随处理次数增加带毒量下降?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植物诱抗剂AHO联合茎尖剥离培养方法可以提高脱除PVS?PVY的效率, 获得无病毒核心苗?  相似文献   

7.
进境兰花的病毒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物测定、血清学测定及电镜观察三种方法对进境的多种兰花进行病毒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兰花均不同程度地带有建兰花叶病毒CyMV)、齿兰环斑病毒(ORS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由于进口兰花带毒的普遍性,考虑到兰花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建议加强兰花及其试管苗的病毒检疫;针对试管苗含毒可能较低的特点,有必要应用生物测定、血清学检测、电镜观察等多种检测方法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的拒食和胃毒效果,采用叶碟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拒食和胃毒活性。结果表明,2龄幼虫和3龄幼虫在10μL/mL浓度下的拒食效果显著高于其他浓度和对照处理,且随着浓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拒食效果逐渐减弱;同一时段下,2龄幼虫和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在10μL/mL浓度下最高,且随着浓度的降低,其校正死亡率逐渐降低。表明不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均具有较好拒食和胃毒作用,可为马铃薯甲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PEG处理葡萄试管苗生理反应及叶片组织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10000)处理红地球葡萄生根试管苗,在造成一定程度水分亏缺的情况下,观察葡萄试管苗的生理反应和植株生长、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EG处理下,葡萄生长发育迟滞,植株节间变短,株高变矮,但发根数量增加,根变长;新生叶片与对照比,叶片小而皱缩,气孔指数降低,上皮细胞排列更紧凑;同时葡萄试管苗脯氨酸的积累和内源ABA迅速增加。说明在一定强度的水分胁迫下,葡萄试管苗叶片的发育向增强其耐旱能力的方向进行,其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是葡萄试管苗对长期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0.
泡桐丛枝病病原MLO在寄主离体培养组织中的保存与增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丛枝病病原MLO的泡桐幼苗茎梢,经表面灭菌后,置于附加0~3mg/1 6-BA的MS培养基中进行离体培养,由腋芽或顶芽直接伸长生长所形成的试管苗或经不定芽发生途径所形成的试管苗在1个月内均表现出典型的丛枝症状。在高浓度6-BA(2~3mg/1)处理培养基中,丛枝试管苗1月左右病死。当外植体为0.5mm长的微茎尖时,试管苗的丛枝症状有所减轻。DAPI荧光染色镜检结果表明,这种已表现出丛枝的试管苗的根、茎、叶柄的韧皮部筛管,以及已具维管束分化的愈伤组织的筛管部位发出很强的MLO特异荧光。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离体培养组织中的MLO形态具有较多处于活跃增殖期的哑铃形和芽殖形。以30天为一个继代周期,在无激素培养基或低浓度6-BA(lmg/1)与无激素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年之后,来源于染病愈伤组织和试管苗中的MLO深度一直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试验表明,利用寄王组织进行离体培养是保存、繁殖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MLO的一条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