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层深松采用前后铲分层作业方式,深松后土壤更松碎,土层不发生改变。文章利用深松铲阻力测试装置,研究分层深松铲型配置参数对牵引阻力影响。结果表明,后铲25 cm深松深度,铲型组合为箭型-凿型时,分层高度差为11.5 cm、铲距为34.5 cm时牵引阻力最小;通过凿型、箭型、双翼型不同铲型组合及单层深松牵引阻力对比分析表明,深松深度相同时,分层深松前后铲型面积和越大阻力越大,分层深松阻力一般大于单层深松;分层深松交换前后铲型试验得出,深度相同时,凿型-双翼型、箭型-双翼型组合阻力分别小于双翼型-凿型、双翼型-箭型组合,而箭型-凿型组合阻力却与凿型-箭型组合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2.
L 型四分力传感器,主要供测定中耕锄铲、深松铲等对称土壤工作部件受力特性之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该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在深松铲受力特性测定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深松铲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松技术是保护性耕作重要技术之一,深松铲技术标志着深松技术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的研究及深松铲的研制已经受到科研领域的重视,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现有深松铲的类型、特点、松土原理及影响因素,阐述了国内外深松铲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分析了新型弧状深松铲深松机的理论及优化,提出了有关国内深松机发展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使耕作层变厚,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和肥力,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同时扩大了作物的根系发展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深松铲耕作中有些关键技术难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过大的深松铲耕作阻力等。阻力大必将导致能耗升高,使农业生产成本显著增加,同时,也阻碍深松耕作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如何降低深松铲的耕作阻力,节能降耗,促进深松耕作模式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农业耕作机械领域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5.
为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逆向工程技术也正逐步从其他产品设计制造业领域引入到我国农业机械领域。以统收式采棉机的采摘部件梳齿为测绘对象,通过逆向工程技术,采用青岛雷顿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先进的NC(865)型三坐标测量仪进行扫描与测绘,获取了梳齿的点云数据,然后对其进行预处理、多边形阶段处理、参数化处理,最终运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出三维模型,完成了梳齿部件的逆向设计。通过实例运用,证实了逆向工程技术在农业机械研究领域的可行性,其研究结果将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对比方法,分析不同结构形式的深松铲对深松作业的影响,试验评价指标为土壤坚实度、膨松度和牵引阻力。试验采用国内常见的4种深松铲,分别为凿型深松铲、凿型带翼铲、曲面深松铲和箭型铲,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深松作业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坚实度,凿型铲和曲面铲在水平方向影响距离大,在20 cm测点处分别降低土壤坚实度46. 85%、53. 14%;(2)从降低土壤坚实度最大值角度分析,曲面铲作业效果最好,凿型铲次之;(3)曲面深松铲作业在对土壤坚实度影响上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两侧影响幅度不同;(4)深松作业对于深层土壤坚实度影响比浅层土壤大;(5)在相同作业条件下,曲面式深松铲深松作业需要更多的牵引阻力,作业后土壤膨松度最好。  相似文献   

7.
深松铲是保护性耕作中进行深松的主要工具,其品质直接影响深松的效果.在对双翼式深松铲改型设计的基础上,应用仿生技术研究成果设计出仿生深松铲,并通过Pro/E软件对改型深松铲和仿生深松铲进行三维建模.而后应用离散元软件EDEM 对两种形式深松铲进行仿真分析,得出速度为0.4、0.6、0.8、1.0、1.2 m/s时两种深松铲所受的耕作阻力.离散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深松铲在触土过程中耕作阻力变化趋势相同.虽然仿生深松铲具有较好的土壤脱附和耐磨性能,但平均耕作阻力较之改型深松铲稍大.本研究方法为新型深松铲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深松铲的设计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研究基于离散元法对深松铲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基于传统离散元理论,考虑到土壤颗粒间液桥力作用,建立了土壤颗粒以及深松铲模型。将深松铲在耕速为1 m/s,耕深为180 mm,220 mm和260 mm的条件下进行了离散元法仿真,并获取了耕作阻力曲线。仿真得到的耕作阻力与田间试验结果能较好的吻合,在三个耕作深度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96%,14.95%以及7.15%。结果证明离散元法能较好的分析深松铲的工作过程,并且对今后进一步优化深松铲的结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机械浅翻深松耕作技术的特点浅翻深松耕作技术是少耕深松耕作技术的一种,是继我国东北地区广为应用的深松耕作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旱作农业增产新技术。该技术采用深松铲与浅翻犁体组合工作部件,对土壤进行浅翻、  相似文献   

10.
分段式分层深松后铲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作秸秆还田条件下,为降低底层土壤扰动量,提高表层秸秆扰动入垄沟量,设计一种分段式分层深松后铲。分段式分层深松后铲下段铲柄为圆弧形,通过滑推分析和铲柄与秸秆相互作用力学分析设计上段铲柄。为验证设计合理性,应用EDEM软件分析所设计分层深松铲与普通分层深松铲对于底层土壤和表层秸秆扰动规律。通过分析分层深松对于土壤与秸秆扰动位移确定试验因素,运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方法,以前铲铲尖类型、后铲铲尖类型、前后铲间距和前进速度为影响因素,以底层土壤扰动率和秸秆入垄沟率为评价指标,对设计分层深松铲作田间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前铲铲尖为双翼型、后铲铲尖为凿型、前后铲间距为300 mm、前进速度为3km·h-1时设计分层深松铲作业效果最优。优化设计分层深松铲与普通分层深松铲田间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分层深松铲整体性能更优,满足垄作秸秆还田条件下耕作要求,可为分层深松铲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应用EDEM建立了凿式深松铲的土壤深松离散元仿真模型,并对其土壤深松过程进行模拟仿真,获得深松铲耕作阻力载荷数据,应用SolidWorks Simulation对深松铲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分析,获得模型的应力分布及变形位移。结果表明,模型的应力集中主要位于深松铲尖与铲柄的连接处,且模型最大应力88.6 MPa,小于材料用应力,满足强度设计要求;同时,对深松铲进行恒幅疲劳分析,疲劳分析损坏百分比为1.668%,疲劳生命周期4.16万h,满足疲劳分析强度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阐述了土壤深松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必要性,并且对土壤深松技术进行了论述,探究了深松技术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深松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从传统翻耕模式向土地免耕作业模式的转型,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土地经营者的收益,助力农业环境友好型发展和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1sz-180型双排深松铲逆向振动深松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苗  刘宝  禹源 《北京农业》2012,(12):238-240
为解决机械式深松机在作业中存在的牵引阻力大、松土效果差等问题,研制1sz-180型双排深松铲逆向振动深松机;介绍1sz-180型双排深松铲逆向振动深松机的整机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深松耕作是一种改善土壤结构、增产增收、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深松铲还存在一定的优化改进空间。基于有限元/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finite element/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FE/SPH)利用ANSYS/LS-Prepost建立深松铲破坏土壤的仿真分析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深松过程中,土壤会受到较大的应力,但该应力会在短时间内变小;在正常的工作情况下,深松模型的动能是守恒的,外界牵引力提供的能量主要转化为土壤粒子的内能;深松过后,深松铲经过的位置土壤粒子密度大大降低,土壤变得松软。分析结果可为后续深松铲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弹性与刚性深松部件对牵引阻力的影响,以弹齿式深松铲和刚性深松铲为研究对象,对两种深松铲进行牵引力及振动参数测试,对比振动式深松铲和非振动式深松铲对牵引阻力的影响,通过对两种深松铲的受力分析可知,弹齿式深松铲的牵引阻力比刚性深松铲牵引阻力降低9.95%,深松比阻减小14.52%,有较好的减阻效果。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选用弹齿式深松铲、前进速度为1m·s-1、耕深为25cm时,牵引阻力、功耗均出现最小值。弹齿式深松铲适用于耕作层土壤的疏松,而刚齿式深松铲适用于深松犁底层坚硬的土壤。弹齿式深松铲的振动主频率为5.86Hz,刚性深松铲的振动主频率为4.39Hz。说明土壤阻力变化是引起弹齿式深松铲的振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离散元建立了双翼深松铲的深松仿真模型,分析了深松参数对双翼深松铲耕作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翼深松铲对土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前进过程中对土壤的切削和抬升2个方面;双翼深松铲主要阻力来源于土壤对其前进的阻碍作用,竖直方向上土壤对深松铲抬升作用的阻碍作用也是深松阻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双翼深松铲侧方向上的受力非常小;在深松速度0.4~1.2 m/s与深松深度220~300 mm时,深松速度和深松深度对双翼深松铲前进方向的受力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深松深度和速度的不断增加,前进方向的阻力不断增大;深松深度对双翼深松铲竖直方向的受力有较大影响,竖直方向的受力随着深松深度的增加而变大,而深松速度对双翼深松铲竖直方向的受力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机械深松技术是保护性耕作的四大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是在不打乱土壤土层结构,保持熟土在上,生土在下的情况下,利用深松铲松动土壤,创造虚实并存的土壤构造,解决土壤虚实度过大问题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深松有效打破犁底层,加深了耕作层,提高了土壤通水透气度,推广并应用该技术是农业耕种领域内的一场技术革命,可分为全方位深松和间隔深松的方式,不需要年年进行,应视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疏松情况灵活掌握深松间隔期,一般三年深  相似文献   

18.
<正>机械深松技术是保护性耕作的四大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是在不打乱土壤土层结构,保持熟土在上,生土在下的情况下,利用深松铲松动土壤,创造虚实并存的土壤构造,解决土壤虚实度过大问题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推广并应用该技术是农业耕种领域内的一场技术革命,可分为全方位深松和间隔深松的方式,不需要年年进行,应视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疏松情况灵活掌握深松间隔期。罗福沟乡地处辽西丘陵地区,属春秋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19.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在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经济利益。本文基于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原理的介绍,阐述了农机深松作业技术要点以及深松机具的维护保养,最后提出了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推广对策,以期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双翼深松铲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与改进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对深松铲进行二维设计的基础上,应用Pro/E和ANSYS软件对经验设计的双翼深松铲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采用打孔方式固定深松铲是造成铲柄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改进固定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应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是重要的现代设计方法之一,但与经验设计有机融合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经验设计也有一定的优点,不应该全部否定.本文还对深松铲过载保护的必要性和方法进行了论述,设计了过载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可以有效的对深松铲进行保护,避免断裂等损坏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