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拟茎点霉属的新种和新纪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的4个新种及3个国内新纪录,新种是寄生于肉桂和锡兰肉桂的樟拟茎点霉(P.cinnamoni sp.nov.),寄生于泰国大枫子的大枫子拟茎点霉(P.hydnccarpi sp.nov.)寄生于胖大海的苹婆拟茎点霉(P.sterculioe sp.nov.)及寄生于龙眼和荔枝的龙眼拟茎霉(P.longanoe sp.nov.)新纪录是可拉拟茎点霉(P.colaoe Bond.-Mont.),薯蓣拟茎点霉(P.dioscoreoe sacc.)及棕榈拟茎点霉槟榔生理型(P.polmicola(Wint.)sacc.f.arecoe Sacc.)。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杜仲内生真菌资源,为杜仲内生真菌多样性和内生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的组织培养法从毕节市杜仲中分离内生真菌,对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和真菌rDNA的居间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鉴定。[结果]从毕节市杜仲中分离得到93株真菌,经鉴定分为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间座壳属(Diaporithe sp.)、黑孢属(Nigrospora sp.)、粪壳菌属(Sordariales sp)、黑附球菌(Epicoccum rnigrum)、小光壳属(Leptosphaerulina sp.)、锐顶炭角菌(Xylaria apiculat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和大白栓菌(Trametes lactinea)共9属,其中拟茎点霉属和间座壳属为优势菌属,分别占54.83%和26.88%。[结论]贵州杜仲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杜仲内生真菌炭角菌属、大白栓菌为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根据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分子鉴定分析,确定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Diaporthe musigen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合pH值为5;最适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适碳源为蔗糖。光暗交替可抑制该菌的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4.
采用PDA、OMA及苜蓿煎汁 Czapek培养基,对22种在自然寄主植物上缺少乙型分生孢子的拟茎点霉(Phomopsis)进行了培养. 结果表明,16个种在PDA或苜蓿煎汁 Czapek培养基上(25 ℃,14 h/d光照)培养10~20 d后能产生乙型分生孢子,除花烛拟茎点霉(Phomopsis anthurii)、腊梅拟茎点霉(P. chimonanthii)和紫薇拟茎点霉(P. lagerstroemiae)的部分乙型分生孢子有变态外,其余种的孢子形态与该属真菌典型的乙型分生孢子基本一致;坚木拟茎点霉(P. dysoxyli)可产生与甲、乙型分生孢子形态完全不同的丙型分生孢子. 苜蓿煎汁 Czapek培养基为产生乙型分生孢子的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5.
采自昆明的拟茎点霉新种及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采自云南省昆明市植物上的拟茎点霉2个新种:杜鹃生拟茎点霉Phomomopsis rhododendricola和枫杨生拟茎点霉P.pterocariicola;2个中国新记录种:漆树拟茎点霉P.rhois和十大功劳拟茎点霉P.mahoniae.新种附有拉丁文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SCHM).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采用自贵阳药用植物上的拟茎点霉(Phomopsis)1个新种及5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寄生于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海桐生拟茎点霉(Phomopsis pittoricola sp.nov.),寄生于齿裂鞘柄木(Torricellia angulata)的桃叶珊瑚拟茎点霉(Phomopsis aucubae),寄生于芙蓉花(Hibiscus mutabilis)的棉拟茎点霉(Phomopsis gossypii),寄生于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的休斯拟茎点霉(Phomopsis hughesii),寄生于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的冠状拟茎点霉(Phomopsis imperialis)及寄生于黄柏(Cupressus funebris)的隐藏拟茎点霉(Phomopsis occulta)。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武汉地区茶树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从鄂茶1号、鄂茶5号、福鼎大白茶的茎、叶共210个组织块中,分离获得166株内生真菌菌株。结果表明,茶树受内生真菌侵染程度较高,74.29%的组织有内生真菌存在。根据r DNA-ITS系统发育分析,从中分离鉴定内生真菌15属,27个分类单元,主要有链格孢(Alternaria)、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刺盘孢(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镰孢霉(Fusarium)、赤霉(Gibberella)、小从壳菌(Glomerella)、球座菌(Guignardia)、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拟茎点霉(Phomopsis)、格孢腔菌(Pleosporales)、拟青霉(Paecilomyces)、腐霉(Pythium)、丝核菌(Rhizoctonia)和2种未知真菌。根据相对频率,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等在茶树中比较常见。不同组织部位、不同品种内生真菌分布及组成存在差异,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竹芋科(Marantaceae)观赏植物上的一个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真菌新种———竹芋拟茎点霉(Phomopsismarantaceae).该种是该科植物上记载的第一个拟茎点霉.新种提供了中文和拉丁文描述及显微形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真菌研究室(SCHM).  相似文献   

9.
植物内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是广谱内生菌,在多种植物体内都有发现。笔者曾在重阳木中分离出多株拟茎点霉属内生菌,并对其中1株B3菌株进行研究,发现该菌可以帮助水稻抗病,促进其苗期生长。对水稻整个生育期进行盆栽研究表明,该菌可以促进水稻增产,提高水稻抗病性。同时,该菌可以分泌漆酶,促进水稻秸秆降解。此外,该菌对水稻生长环境中的菲降解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拟茎点霉属一新种--花烛拟茎点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引致花烛叶斑病的拟茎点霉新种--花烛拟茎点霉(Phomopsis anthurii). 新种与同科植物上的蔓绿绒拟茎点霉(Phomopsis philodendri)不同,前者分生孢子梗可双分叉或簇生分枝,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或长纺锤形. 新种附有中文及拉丁文描述和显微形态图. 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SCHM).  相似文献   

11.
猕猴桃采后腐烂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9月,于湖南省浏阳果园内发现大量采摘后易腐烂的猕猴桃,腐烂部位有明显块状褐色病斑。对染病猕猴桃腐烂部位进行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和致病力验证、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区分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导致猕猴桃腐烂的病原菌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出向日葵茎溃疡病菌(Phomopsis helianthi M.Muntanola - Cvetkovic)的特异性引物,建立该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向日葵茎溃疡病菌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酶切分析和测序,用DNAMAN软件设计出检测该病菌的特异性引物PHDF1和PHDF2,优化PCR反应体系.[结果]PCR反应体系为:25 mM MgCl2 2.4 μL,10 mM dNTP 0.3 μL,10 uM引物各1.5 μL,模板7 ng,最佳退火温度61.6C,建立了该病菌PCR检测方法.[结论]应用该方法检测供试的13个菌株,该对引物可以准确的将向日葵茎溃疡病菌与其他拟茎点霉属的真菌区分开来,该病菌的PCR扩增片段为326 bp.  相似文献   

13.
锦绣黄桃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杂交育成的鲜食与加工兼用的晚熟桃品种。目前奉贤区光明镇锦绣黄桃种植面积近667 hm2,并逐渐向邻近省份如浙江嘉善等地推广,成为当地农民致富手段之一。然而,近年来不明病因的成熟期果实腐烂逐年加剧,2002年光明全镇黄桃果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对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板栗拟茎点霉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病原菌最易利用的碳源是葡萄糖,最易利用的氮源是氯化铵和甘氨酸;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5—6。病原菌分生孢子在清水及多种营养液中均可以直接萌发,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相对湿度为85%,最适pH值为5。  相似文献   

15.
芦笋茎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药剂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崇明岛芦笋茎枯病的症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步确定该病原菌为(PhomopsisasparagiSacc.)。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20~25℃;最适pH值为6。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不萌发,致死温度为49℃10min。12h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用平板法和纸叠法对10种杀菌剂进行抑菌效果测定,结果表明75%达科宁700倍液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65%好生灵500倍液,而12.5%的力克菌3000倍液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田间接种条件下研究了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出土二周内芦笋嫩茎的感病性与接种时嫩茎的出土天数呈负相关;茎秆上病斑的高度和分布范围均与接种时茎的出土天数呈正相关;出土后培土比培土后出土的嫩茎发病率高14.77%,且后者地下部主茎较少发病,说明土表的菌源及其气传孢子是主要的侵染源。芦笋嫩茎期是施药防治的关键时期,10000mg/L的多菌灵混配制剂表现出较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而在常规施药浓度(1000mg/L)下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