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败型杂交籼稻的育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36  
本试验通过对南优、汕优两个系统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杂种 F1、F2及(不育系×杂种 F1)F1、(杂种F1×保持系)F1、(保持系×杂种 F1)F1、F2、(恢复系×杂种 F1)F1、F2植株的性状  相似文献   

2.
优质蛋白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胚乳性状差异显著的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 采用Griffing I交配设计组配, 通过对亲本、F1和F2的鉴定, 探讨主要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 为有效利用热带硬质QPM种质改良、扩增我国温带QPM种质以及QPM籽粒性状改良和硬质QPM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籽粒百粒重、百粒体积、胚乳修饰度和籽粒密度在F1和F2代都表现一定的正向杂种优势; 胚乳修饰度在F1代存在正反交差异, 母体效应明显; 4个性状的F2代表型值与中亲值的相关性最大; 百粒重和百粒体积主要受母体效应控制, 基因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 胚乳修饰度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控制, 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 籽粒密度主要受母体效应控制, 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这4个籽粒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均较小, 主要受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渝棉1号优质纤维QTL的标记与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娟  郭旺珍  张天真 《作物学报》2007,33(12):1915-1921
利用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和优质品种渝棉1号组建了(TM-1×渝棉1号) F2和F2:3分离群体。通过5 544对SSR引物对亲本进行筛选,获得178个多态性标记,用其中138个构建了总长为959.7 cM的遗传图谱,覆盖棉花基因组的19%。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了该组合的F2单株和F3家系纤维品质性状,共检测到12个纤维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包括1个纤维长度的、4个纤维强度的、3个马克隆值的、3个整齐度的和1个伸长率的,分别解释各性状表型变异的6.1%、5.31%~14.62%、7.88%~19.17%、7.4%~11.71%和8.26%。研究还发现Chr.23和Chr.24是优质纤维QTLs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里对春麦杂种后代抽穗期的变异进行了初步的观察与研究。结果证明,双亲与杂种 F1代的相关系数为0.8655,与 F2代的相关系数为0.8890,均表现极显著地高度正相关。据四年用41个组合估算的广义遗传力平均为61.2%,不同组合间遗传力变幅为44—85%。在324个杂种 F1代组合中,超早亲和同早  相似文献   

5.
籼稻数量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安常  芮重庆 《作物学报》1982,8(2):113-118
籼稻6个亲本以双列杂交配成30个 F1组合,方差分析表明,10种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方和特殊配合力均方,差异都极显著。各种性状的配合力效应不同,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也各异。F1的特殊配合力,有时和亲本一般配合力有一致的趋势,但不排除从一般配合力效应都不高的双亲获得具有较高特殊配合力效  相似文献   

6.
利用泗棉3号和CARMEN构建的RIL及其F2、B1、B2、P1、P2、F1两套群体,同时在3个环境中,采用各自的联合世代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泗棉3号高产性状的遗传规律。遗传模型分析揭示泗棉3号×Carmen组合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说明存在控制这些性状的主基因。所有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遗传模型不同。同时,各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变化较大,而多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环境中变化相对较小,表明环境对数量性状主基因的表达影响大,对多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影响。对环境间差异较大性状的研究和选育,要在多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才能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7.
钟冠昌  高国安 《作物学报》1980,6(4):219-224
作者对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后代的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1)杂交当代结实率较高;杂种后代育性较好。(2)偃麦草所具有的抗病、大穗多花等优良性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可以传递给杂种后代。(3)F1的抽穗期具有明显的倾早性;F2具有明显的超矮亲遗传现象。(4)杂种后代变异类型十分丰  相似文献   

8.
小麦的叶面积、穗粒重和谷叶比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正隆 《作物学报》1983,9(3):195-198
用两个小麦杂交组合的 P1、P2、F1、F2、B1、B2和 F37个世代,用世代均数分析研究了小麦的剑叶面积,第二叶及第三叶面积,单穗粒重和谷叶比的遗传,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算了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加性效应表现了极为显著的作用,显性效应也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与春小麦的杂种 F1春性是显性,F2冬、春性分离,其中春性占大多数;F3—F4基本稳定。F1越冬率比春性亲本明显提高;F3出现越冬性较好的类型。春性和冬性小麦杂交可以获得春播正常抽穗,而秋播越冬较好的类型。杂种 F1抽穗期比春性亲本晚;F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选育方法的遗传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锦骅 《作物学报》1980,6(2):99-110
作者根据遗传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对水稻杂交后代的有效选择方法。报告指出,混合法由于群体成分中 M 及 K 值高,至 F4,各性状的遗传率仍较低。在个体选择中尤其是遗传率低的性状必需要放宽尺度。系谱法从 F4开始,一般可进行群间选择,但对远距离亲本杂交组合,F4应以群内系统间选择为主。派生  相似文献   

11.
用多基因抗大斑病自交系进行抗性遗传研究指出,双亲病级平均值,和 F1病级呈高度显著正相关(r=0.925),与 F2出现高抗株率(%)为极显著负相关(r=-0.914);F1病级和 F2高抗株率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766)。单显性基因(Ht1)自交系,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对 F1传  相似文献   

12.
用PH82-2/内乡188杂交后代240个F5:6家系,按照α-lattice设计,分别种植在安阳、焦作和泰安,对产量和抗白粉病等性状进行了考察。利用SSR和蛋白标记对群体进行部分连锁作图,分析1BL/1RS易位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BL/1RS易位系对产量、穗数/m2和抽穗期的影响不显著;易位系的千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抽穗期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是结合育种实践,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试验。主要是探讨水稻不同生态型亲本组合以及不同生态型的双亲生育期差异对 F1和 F2抽穗期的影响。试验结果,F1抽穗期表现为:双亲生态型差异大的,F1超早超晚均突出,双亲生态型相近的,F1倾早倾晚机率相差不大。而 F1相似文献   

14.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1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1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特点。研究表明,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含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其中3个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遗传模式表现不同,用感病亲本E28组配的2个组合(齐319×E28)和(Mo17×E28)的抗病性基本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用另一个感病亲本黄早四组配的组合(齐319×黄早四)和(Mo17×黄早四)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上位性效应。这说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呈现较复杂的遗传模式。因此,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既要重视对自交系抗病水平的鉴定,也要加强杂种F1的合理组配及抗病性评估。  相似文献   

15.
陈献功  刘金波  洪德林 《作物学报》2006,32(8):1143-1150
调查了3个粳稻杂交组合镇稻88×C堡、丙8979×C堡和丙8979×77302-1的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角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每穗颖花数性状以上位性效应为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16.
普通小麦面筋强度早代选择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勇  张立平  阎俊  张艳  王德森  刘建军  何中虎 《作物学报》2006,32(11):1663-1670
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中优9507为母本,与安农91168、高优503、冀5099、晋麦45和鲁麦5号5个筋力不同的品种配制杂交组合,用亲本、F1、F2和F2:3家系研究了SDS沉降值与和面时间的分布,分析了沉降值的遗传力和选择响应。结果表明,组合间F2、F2:3沉降值及F2:3相似文献   

17.
成恢448与Basmati 370回交后代的米粒延伸性遗传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成恢448(CH448)与Basmati 370的BC2F5株系及其与5个不育系配制的杂种F1,CH448和5个保持系的12个米质性状进行了多元偏相关、通径分析、对应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CH448和保持系等亲本12个米质性状之间的偏相关性不显著。BC2F5株系中,仅饭粒长(CRL)和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遗传符合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F2:3、B1:2和B2:2三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0.9260、1.4176和0.5863;多基因方差分别为0.1184、0.1022和0.4623。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2172,显性效应值为-1.2172;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028,显性效应值为1.4334。主基因遗传率在F2:3、B1:2和B2:2三个分离家系群体中为44.8%~79.65%,多基因遗传率为5.74%~35.33%。其中,主基因遗传率在B1:2世代中最大,为79.65%。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遗传图谱构建及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3 458对SSR引物筛选陆地棉中棉所35和渝棉1号间的多态性引物, 获得173对。以多态性引物检测(渝棉1号×中棉所35)F2群体180个单株的标记基因型, 共获得178个标记位点。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148个标记, 36个连锁群, 总长1 309.2 cM, 标记间平均距离8.8 cM, 覆盖棉花基因组的29.5%。36个连锁群中的28个分别被定位于20条染色体, 8个连锁群未定位于染色体。以渝棉1号×中棉所35的F2、F2:3群体的产量、纤维品质性状鉴定结果, 利用区间作图方法, 检测到4个产量性状QTL, 即2个衣分(LP)、1个铃重(BW)、1个籽指(SD); 5个纤维品质性状QTL, 即1个纤维长度(FL)、2个纤维比强度(FS)和2个纤维细度(FF)。LP1、BW、SD、FL和FS1被定位于第7染色体, LP2、FS2、FF1和FF2被分别位于第15、21、9和20染色体。5个纤维品质QTL的有利等位基因均来源于渝棉1号。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态环境下玉米产量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0,他引:25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 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结果。QTL检测结果表明,2个环境共检测出47个QTL,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以外的9条染色体,其中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TL共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3%~25.6%;与穗行数相关的QTL共13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5%~23.2%;与行粒数相关的QTL有9个,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4%~13.7%;与百粒重相关的QTL达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9%~13.3%;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的QTL有5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1%~35.8 %。大部分产量QTL只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说明产量相关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表型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它们的QTL容易在相同或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研究还发现了若干个QTL富集区域,可能是发掘通用QTL的候选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