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虫诱食剂     
昆虫化学感受器是昆虫识别寄主植物的主要工具,昆虫的取食行为取决于从化学感受器传来的感觉信号。科学家研究发现昆虫取食行为特征受大脑神经肽的控制,昆虫借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通道对植物及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进行编码传导,最后通过神经中枢的综合与解码,并根据遗传所形成的模版和生理形态,对取食作出选择。如蚜虫、叶蝉类昆虫先把唾腺分泌液注入植物体以分解植物细胞壁,保证取食过程中植物汁液的流通。如果昆虫取食这些植物后不适应,便会再转移到其他植物上继续取食。而咀嚼式口器的,如蝗蝻则通过感受器探测后再取食。  相似文献   

2.
周东升  龙九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45-12946
鳞翅目昆虫幼虫通过味觉感受器来感受外界的化学信息。幼虫的味觉感受器主要存在于外颚叶、下颚须和内唇上。味觉感受器对幼虫取食选择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了鳞翅目幼虫的各种味觉感受器及其分布和特征,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昆虫幼虫味觉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植食性昆虫取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植物源拒食剂的分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述了植食性昆虫主要是通过视觉、嗅觉和化学等感受器来寻找能够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的寄主食物,最后识别和接受寄主植物,完成生长发育。这是昆虫和植物在长期协同进行过程中的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从而通过昆虫的取食行为来进一步研究植物源拒食剂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种类的植物源拒食剂的应用特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自然界食草动物的取食,植物已经进化出一套成熟的系统应对挑战。当植物接收到食草动物的物理和化学信号,如昆虫唾液分泌物的诱导因子和昆虫产卵后产生的化合物,植物会迅速调整其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所有这些食草动物取食诱导的变化均通过复杂的信号网络途径调节,如受体/感受器、Ca~(2+)流、激酶级联反应、活性氧和植物激素信号途径。食草动物诱导的防御反应不仅发生在受损伤的区域,而且发生在被攻击叶片未受损的区域以及远端的其他叶片(系统性叶片)。综述了植物对食草动物取食和产卵的感知、昆虫取食诱导的早期信号传导及其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5.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定向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植物挥发物是引导植食性昆虫寄主定向行为的主要因素,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等视觉线索在植食性昆虫寄主定位中也起重要作用,二者协同作用引导昆虫到达寄主植物后,又有触觉、味觉等接触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危害后所产生的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植食性昆虫寄主定向行为的了解,有助于发展对植食性昆虫的行为调控技术,提高害虫的综合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人工饲膜被广泛应用于昆虫营养生理、共生菌、毒理与杀虫性物质生物测定以及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人工饲膜作为一个成分固定和可重复的昆虫取食对象,通过EPG技术记录分析棉蚜在人工饲膜上的取食波形,辨识比较这些波形和棉蚜在植物上取食波形的异同,可以为研究单一化学因子对昆虫的取食行为影响提供基础。本研究使用人工配制的溶液模拟植物细胞环境,分析在加入丹宁酸后棉蚜取食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丹宁酸对棉蚜在人工饲膜上的取食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使棉蚜的平均穿刺持续时间和总的取食时间都极显著地缩短,不穿刺的时间和次数极显著地增加,可能的试食行为也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烟青虫H.assulta(Guenée)2种近缘种昆虫寄主差异和寄主转移的味觉机制,本研究利用单感受器记录和叶碟法测定了棉铃虫和烟青虫5龄幼虫下颚栓锥感器对烟碱、辣椒素、棉酚和番茄苷等植物次生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和取食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棉铃虫幼虫中栓锥感器内存在对番茄苷和棉酚敏感的味觉神经元,而烟青虫侧栓锥感器和中栓锥感器内分别存在对辣椒素和烟碱敏感的味觉神经元。棉酚能够显著诱导棉铃虫5龄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但是供试次生物质并不能显著影响烟青虫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8.
周东升  龙九妹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50-13351
[目的]研究烟青虫幼虫的可塑性行为,为害虫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行为试验双选法和切除味觉感受器研究了不同取食经历烟青虫5龄幼虫对取食抑制素的味觉可塑性行为。[结果]正常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对取食抑制素十分敏感,切除了侧栓锥感受器的幼虫对取食抑制素的反应与正常幼虫相似,切除了中栓锥感受器的幼虫对取食抑制素不敏感。而用含有低浓度取食抑制素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对取食抑制素不敏感。[结论]中栓锥感受器中含有对取食抑制素敏感的味觉神经元,不同取食经历的烟青虫幼虫对取食抑制素具有行为可塑性。  相似文献   

9.
植物体表化合物对植食性昆虫寄主接受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体表化合物是介导植食性昆虫寄主接受行为的重要因子,是潜在的害虫行为调节剂.植物体内的化合物可以渗透到叶表成为植物信息化合物.植物体表的可溶性糖、氨基酸、长链脂肪族烷烃以及某些次生化合物能提供植物种的或营养的信息,被昆虫的接触化学感受器感受.植食性昆虫受接触化合物的兴奋性信息与抑制性信息的平衡调节.文后还介绍了植物体表化合物组成及其接触化学感受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陶瑞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944-8946
介绍了昆虫化学通讯中触角感受器电位的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对解决相关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期为揭示触角感受器与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是半翅目蝽科兜蝽属昆虫,是传统的药食两用昆虫,因其具有温中助阳、理气止痛的功效以及含有抗肿瘤、抗菌、抗凝血等药用成分而倍受人们关注[1]。同时,九香虫因取食寄主南瓜、丝瓜和冬瓜等葫芦科植物的汁液而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进而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农业害虫[2-3]。由于化学杀虫剂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转移到开发影响昆虫行为的化学信  相似文献   

12.
从电子取食监测仪的原理和种类、建立刺探电位波形与刺探和取食行为对应关系的方法、各种波形的名称和生物学意义等方面,概述了定量研究刺吸式昆虫在植物组织内部刺探、取食行为的方法,讨论了电子取食监测仪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于佳星 《吉林农业》2011,(8):242-243
行为(Behavior)是动物(昆虫)适应其环境的一切活动方式。昆虫的行为分为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两类,亦可进一步细分为觅食、群集和转移、求偶、通讯、防御和社会行为。昆虫的一切行为都与周围环境的变化表现相关性,也和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如植物的反应间存在相关性;此外同种昆虫的个体间行为也有着相互的影响,这在社会性昆虫中尤其明显。文章主要综述了昆虫的基本行为模式和主要行为方式及其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响应,对定向行为、取食行为、寄生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讨论了这些昆虫行为变化的机制和生物问行为的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4.
昆虫取食不仅能诱导植物本身产生防御反应,还能诱导邻近健康植物产生防御反应,这就是植物间通信作用.植物受到昆虫取食后,会释放出一系列的挥发性化合物,已经证明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在植物通信中起作用.本文总结昆虫取食诱导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植物通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这有利于增加植物抗虫性找到害虫综合防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菜粉蝶幼虫对2种寄主植物(甘蓝和旱金莲)叶片汁液的行为及电生理反应,为阐明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选择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小菜粉蝶幼虫孵化后饲养在甘蓝叶片上,选用进入5龄24~48 h的小菜粉蝶幼虫供试;植物叶片榨出汁液,用行为试验双选法测试幼虫对汁液的行为反应,用顶端记录法测试幼虫侧栓锥和中栓锥味觉感受器对汁液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行为试验结果表明,甘蓝饲养小菜粉蝶幼虫取食含有甘蓝叶片汁液的玻璃纤维滤纸圆片极显著多于取食含有旱金莲叶片汁液的圆片(P<0.001).电生理试验表明,侧栓锥味觉感受器对2种叶片汁液的电生理反应均显著强于中栓锥味觉感受器(P<0.01),且侧栓锥味觉感受器对旱金莲叶片汁液的电生理反应显著强于甘蓝叶片汁液(P<0.01),而中栓锥味觉感受器的反应对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侧栓锥味觉感受器有3个味觉神经元对叶片汁液有反应,中栓锥味觉感受器只有2个味觉神经元对叶片汁液有反应,且侧栓锥味觉感受器中味觉神经元1和神经元2对旱金莲叶片汁液的反应频率极显著强于对甘蓝叶片汁液的反应频率(分别为P<0.01和P<0.001),味觉神经元3对两者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中栓锥味觉感受器中味觉神经元1和神经元2对旱金莲叶片汁液和对甘蓝叶片汁液的反应频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甘蓝饲养小菜粉蝶幼虫对旱金莲叶片汁液有拒食行为,这种拒食行为与侧栓锥味觉感受器中相关味觉神经元的激活有关.小菜粉蝶幼虫侧栓锥味觉感受器对2种寄主植物叶片的反应均显著强于中栓锥味觉感受器,说明在对寄主植物的探测上侧栓锥味觉感受器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植物挥发物在蛾类昆虫定向、求偶、交配、产卵及幼虫取食等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植物挥发物对蛾类昆虫行为影响研究中存在以单个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为主,混合组分间相互作用机理、多生态因子对植物挥发物作用效果的影响、天敌昆虫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等研究较少,理论成果未能与防治实践相结合等问题.提出应加强同种或同类挥发物对不同性别或不同生理状态下昆虫的作用效果差异及植物挥发物与蛾类性信息素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17.
刺吸电位技术在植食性盲蝽取食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简称EPG)是昆虫电生理学发展的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研究刺吸式口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取食行为。通过电子转换,将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中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取食波形显示出来。本文综述了刺吸电位技术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植食性盲蝽的取食特点以及不同盲蝽取食行为中的EPG波形变化,同时概述了EPG应用中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昆虫行为学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 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的味觉适应性行为,为棉铃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法和味觉感受器切除法进行不同取食条件下棉铃虫5龄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试验。供试化合物为处理后终浓度为2mmol/L的棉酚和印楝素。【结果】正常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均十分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显著高于处理叶碟(P〈0.05);切除中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有显著差异(P〈0.05),而切除侧栓锥感受器后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棉酚或含印楝素的叶蝶量与正常叶碟差异不显著(P〉0.05);以含有低浓度取食抑制素的人工饲料饲养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不敏感,取食对照叶碟量与处理叶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棉酚和印楝素是棉铃虫幼虫的取食抑制素,侧栓锥感受器中含有对棉酚和印楝素敏感的味觉神经元,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对棉酚和印楝素具有行为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正昆虫与植物接触后通过味觉感受器来感知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产物,从而作出"接受"或"拒绝"的选择。鳞翅目幼虫口器上存在4个栓锥形味觉感器,在每一个栓锥感器内有4个功能不同的化学感受细胞,它们的感受谱在种间各不相同,从而构成物种之间味觉和食性的特异性。我们通过筛选发现诱导或驱避昆虫取食的基本呈味物质,就有可能通过这些呈味物质的相互搭配来研制昆虫诱食剂或拒食剂,开辟益虫饲养和害虫控制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