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2014年1月,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移民区养殖小区发生了一起小反刍兽疫可疑疫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证实该起疫情为小反刍兽疫。经疫源追踪调查分析,判定该起疫情是由羊只贩运人员携带病原进入小区引起的。本文综合分析了该起疫情的发生背景、病例定义、溯源调查、干预措施等,提出了在养殖小区建设、综合管理、疫病防疫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20年5月15日,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该县某养羊户发生山羊急性发病,且死亡率较高;5月16日,经市级专家组现场临床诊断和省级实验室复核,诊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经国家小反刍兽疫参考实验室检测,确诊为小反刍兽疫。5月1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该起疫情。为追溯疫情可能来源,分析疫情扩散风险,科学指导疫情处置工作,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现场调查结果显示,该起疫情的袭击率为72.7%(136/187),病死率为55.9%(76/136)。溯源调查表明,疫情由羊贩运人及其运输车辆带毒传入和外购未经检疫羔羊带毒传入的风险较大,新生或外购羔羊未及时免疫小反刍兽疫疫苗是内在风险因素;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局限于该养羊户,向外扩散的风险较低。本起疫情提示,应做好养殖场区内的生物安全综合防控,重点加强相关人员及运输车辆、工具的移动控制,及时做好羔羊的疫苗免疫,降低疫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5.
6.
本实验室2014年从吉林省某地暴发严重腹泻的病羊群分离出肠道病毒(CEV-JL14)和小反刍兽疫病毒,表明这2种病毒在该次疫病的暴发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羊群中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羊肠道病毒混合感染情况,本研究应用建立的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抗原的夹心ELISA试剂盒和检测羊肠道病毒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对采自吉林省和内蒙古地区的共计1 167份羊粪便分别进行检测,发现被检羊群存在较为严重的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羊肠道病毒混合感染。羊群混合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羊肠道病毒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该发现为今后上述病毒引起的疫病的诊断、防治提供流行病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反刍兽疫(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该病定为A类疾病。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 相似文献
8.
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上海浦东新区兽医实验室对各乡镇规模羊场及散养户进行羊小反刍兽疫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病毒检测采用荧光RT-PCR方法。2018年下半年共采集血清样品833份,抗体阳性数750份,抗体阳性率为90.03%;采集口鼻棉拭子样品356份,检测结果全为阴性。2019年上半年共采集血清样品471份,抗体阳性数432份,抗体阳性率91.72%;采集口鼻棉拭子样品171份,检测结果全为阴性。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抗体平均阳性率90.64%,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通过本次调查,得知上海浦东新区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状况比较良好,发生该疫病的风险比较低,同时为评估该区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控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4年3月中旬,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乡仁家宅村发生了一起山羊小反刍兽疫疫情。小反刍兽疫疫情在沿河尚属首次发生。疫情发生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按照《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理"的方针,快速反应,严格处理,迅速扑灭了疫情。文章详细介绍了疫点基础信息、疫情基本情况、疫情传播过程、疫源追溯、疫源追踪、疫情处置等应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并进行了疫情评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型传染病。为OIE通报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列为一类传染病。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口炎、眼鼻分泌物、胃炎、腹泻和肺炎。小反刍兽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多雨和干燥寒冷季节。在疫区,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等小反刍兽,骆驼、牛、水牛以及野生动物偶见感染。自1942年首次在西非象牙海岸的科特迪瓦发现后,疫情一直呈扩散蔓延趋势,对全球动物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1.
为落实国家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掌握安徽省小反刍兽疫流行趋势与免疫状况,2017—2019年,每年从安徽省16个地市、2个直管县的种羊场、商品代羊场和散养户抽取不同数量的羊血清和鼻拭子样品,分别用竞争ELISA、荧光RT-PCR方法检测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与病毒核酸。3年共抽样检测842个场点的15 943份血清学样品,平均免疫个体合格率为88.16%、场点合格率为89.31%,每年的个体合格率和场点合格率均在84%以上;检测12 411份病原学样品,未检测出阳性样品。但芜湖市3年的平均个体免疫合格率仅为68.24%,淮南市平均场点合格率仅为65.28%,未达到农业农村部要求的70%以上的标准。结果表明,安徽省小反刍兽疫整体免疫效果较好,疫情暴发风险较低,基本达到了免疫无疫标准,但仍要关注免疫效果较差地区的免疫、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加大调运监管力度,降低疫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13.
为有效防范风险,扎实做好河南省小反刍兽疫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小反刍兽疫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落实国家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按照《河南省2019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要求,对全省种羊场和部分商品羊场开展了小反刍兽疫专项监测,分别用竞争ELISA、荧光RT-PCR试验方法,检测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与病毒核酸。结果显示:河南省小反刍兽疫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0.58%,其中种畜场(82.48%)高于商品场(79.74%);3种不同企业生产疫苗的免疫合格率均在73%以上,不同地区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在55.47%~100%之间,免疫2次及以上的免疫抗体合格率(86.36%)高于只免疫1次的(76.50%);未检出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阳性样品。结果表明,河南省小反刍兽疫整体防控效果较好,未发现病毒感染,免疫抗体水平均在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70%)以上,说明近期省内发生小反刍兽疫的风险较低,但部分地区免疫效果较差,存在一定的发生风险。因此,河南省仍需继续做好小反刍兽疫的强制免疫、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科学评估免疫效果和疫情风险,同时加强羊只的引种检疫和流通监管,提高基层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的防控意识,从而最终达到消灭小反刍兽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是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的成员,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引起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小反刍兽疫为一种重大的外来性疾病,2007年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土县首次发生。自2013年末以来中国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湖南、辽宁等地频繁暴发小反兽疫疫情,给中国的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引起极大的重视。为更好的分析小反刍兽疫的病原特性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文章对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及疫苗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为掌握山西省小反刍兽疫免疫状况及其流行情况,推动实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7—2019年在全省11个地市,采用配额抽样方法,采集种羊场、商品代羊场、羊散养户共4 038份血清学样品和8 397份病原学样品,通过竞争ELISA、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进行免疫抗体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2017—2019年全省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个体合格率分别为83.51%、81.62%、84.15%,场群合格率分别为84.91%、81.20%、76.25%,呈下降趋势;病原学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0.08%、0.15%,群体阳性率分别为0、1.63%、1.25%,呈上升趋势。商品代羊场个体合格率为82.25%,低于种羊场(100%)和羊散养户(84.55%),且有病原阳性检出(0.09%)。10个地市的场群合格率均在70%以上,但有2个地市刚达标准线,1个地市仅为60.00%,3个地市检出病原学阳性。结果表明,山西省小反刍兽疫整体防控效果较好,但有下滑趋势,且商品代羊场存在一定的病毒感染,部分地区免疫效果不佳,因而存在疫情发生风险。在目前暂不具备退出强制免疫的条件下,仍需加强免疫、监测和调运监管,力争尽快实现消灭小反刍兽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小反刍兽疫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高.近年来,小反刍兽疫(PPR)呈扩散的趋势,成为重要的跨国动物传染病之一,我国周边国家频繁器发该病.2007年7月25日暴发于西藏自治区日土县的我国首例小反刍尊疫疫情,更是对我国如何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增强广大兽医工作者和相关人士对本病的认识,文中就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特征以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