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反映了男主人公振保从主体的自我分裂逐渐走向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出现的镜子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在振保的自我认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暗示了振保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从对振保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无论他生命中出现的是“红玫瑰”或“白玫瑰”,振保真正需要的,与其说是“玫瑰”,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同。经由镜中之像,他逐渐建立起来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印度之行》是研究殖民主义背景下宗主国和殖民地关系的经典文本。小说围绕两个初到印度的英国女性与思想单纯,热情好客的印度人阿齐兹的交往,展开了殖民地背景下的两种英印关系。对于印度这一他者,善良友好的摩尔夫人和在印度从事教育的菲尔丁体现出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与小说中具有殖民主义意识的众多在印度的英国人形成鲜明对比。小说中另一个中心人物,到印度准备与当地执法官朗尼结婚的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在受阿齐兹的邀请游览马拉巴山洞时,陷入阿齐兹企图强奸她的“幻觉”之中,使她从阿齐兹的“客人”变成控告他“强奸罪”的“敌人”。山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印度如何从“友好神秘的他者”变成“暴力和野蛮的他者”?本文从心理学的“自我”和“他者”的角度,运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中西方殖民者对负面的东方形象的建构,透视阿德拉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表现出的两种对他者态度的矛盾,揭示隐藏在殖民主义心理深处的“自我身份”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爱,有的只是因利益而联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他们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体验的是苍凉的人生,摆脱不了的是悲剧的命运。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缺失,可以真实再现她笔下的都市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凭着自己的作品展现出了过人才华。而在张爱玲小说中,她擅长在各个方面用比喻来剖析人物微妙的心理,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用比喻来渲染气氛,适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爱玲的比喻与众不同,这些比喻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她笔下构筑起一个鲜活灵动的“动感世界“,从而反映文章的深刻主旨并形成她小说独特、巧妙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郭明辉小说是对城市的叙述。他笔下的城市与人物是和谐的。他不写变形的人物,不刻意加入自己的思考,甚至不显露自己的情绪,似乎只是忠实地表现城市生活,做一个旁观的记录者。郭明辉小说的叙述具有平民化倾向,但作品内容的平民化并不等于作者立场的平民化,他看似以大众立场(民间立场)介入文木,但从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作者处理题材的态度等方面,能够看出作品的精英立场。  相似文献   

6.
《野草在歌唱》是由英国知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所著,该小说讲述发生在充满种族歧视的南非殖民地白人玛丽的一生及周围黑人的生活.本文着力分析该小说中种族他者黑人及女性性别他者建构,阐释作者如何表现主体通过“他者还原”和“去他者化”来建构、召唤他者,进一步解读作为女性作家莱辛的真正立场,即作者虽痛恨殖民主义行为,但其作品仍然受英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出对黑人及女性他者身上他异性的排他性和归化,从而增加了对该小说的研究维度,深化了对英国殖民主义给非洲人民带来的伤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经验性自我是冯至留德期间在以里尔克为代表的德语文化熏炙之下,为现代中国和新诗探询的一种独特而稀缺的自我类型,是理解《十四行集》的必要条件。它在《十四行集》自我实现的表征为:现代知性诗学的建构、现代整体时间观的认同、人与自然等他者关系的发现。集体认同为核心的抗战文化语境里,在歌德“蜕变论”等思想影响下,冯至经验性自我也生发重构。呈现冯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个人的自我精神嬗变史,能反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我建构的深刻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深得张爱玲的喜爱,她曾在近三十年间多次精心修改这部作品。在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中,《色·戒》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它是张爱玲晚年最精彩的创作小说,也是在她的作品中有举足轻重的分量的小说。本文通过对"色"与"戒"的意义进行分析解读,指出小说中传达出来的人物的孤独与无奈。  相似文献   

9.
莫言小说《蛙》别出心裁,以身体部位或人体器官命名大部分人物。按照概念隐喻理论,对主要人物姓名“万心”和“万足”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万心”喻指人物承载万千种心思与心事,借此展示新中国六十多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万足”喻指人物满足私欲、万事俱足的一生,从而刻画出一位自私、懦弱、实际、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运用人名隐喻描绘人物性格特质、暗示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并寄托作者情感、构建小说主题。隐喻认知机制在人物命名上、在构思小说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者动机是主导生态旅游者行为的内驱力,深入剖析其动机是探知生态旅游者旅游感知的关键,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行为方式.研究以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旅游者为对象,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包含放松休闲、提升自我价值和学习教育3个潜在变量与11个观测变量的测量模型,并对潜在变量内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放松休闲、提升自我价值和学习教育3个潜在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均为显著,其中“放松休闲”与“提升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与“学习教育”表现出中高度相关;研究应用建立的测量模型对旅游动机进行分析,总体认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我认定的生态旅游者有强烈的“放松休闲”动机,但对“学习教育”兴趣并不强烈.  相似文献   

11.
澳洲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享有世界声誉,但令人遗憾的是她的国内知名度并不高,代表作《井》也没有赢得它应有的关注。现有的文学批评多关注其后殖民视角。事实上,作为一位文风诡异多变的作家,乔利的小说值得多角度地深入理解。女性哥特小说是其文风中一个重要特点。乔利运用女性非线性叙述模式,塑造了赫斯特和凯瑟琳这样的女性边缘人物,有别于传统哥特小说的猎奇,乔利关注更多的是人物性别、等级和情感关系。在传统哥特小说的外衣下,乔利文笔鲜明地表达了现代人物间的关系困惑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共生关系,否定了传统的理性和权威。  相似文献   

12.
肯·凯西在《飞越杜鹃巢》中建构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聚焦于实行“规范化”的“疯人院”中精神病人这一边缘化群体,针对个体在“规训社会”中受控制和迫害的事实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巧妙地表达了对“规训社会”的拒斥。本文认为小说中作为社会缩影的“疯人院”与后现代哲学家福柯的“规训社会”不无相似之处。作者诙谐地展示了人类在文明面前的困顿,其意义大大超越了美国国界。  相似文献   

13.
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又借鉴弗洛伊德学说和现代小说的写作技法,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从茨威格小说中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层次性和深刻性;心理悬念对其心理描写艺术进行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14.
萨克雷的讽刺作品代表作《名利场》被称作“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从中足以看出文中人物、情节、各种矛盾冲突关系的复杂 ,作者辛辣的笔调使读者领略了他完美的现实主义讽刺手法  相似文献   

15.
文学艺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消遣,而是在深层次上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文学作品对于生活、社会、自我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将所表达的意象赋予文字中,留给我们最多的就是思考。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小说一般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作者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简奥斯汀是一名英国的女作家,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同的反响。本文将结合简奥斯汀的生活,探究生活对于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风马小说的魅力,除了他所表现的西部自然地域和西部人文的奇特和神秘,更在于他独具的小说语言风格精当绝妙——诗化语言在小说里的运用,独特体验所建构的独特语句以及比“准确”更能传神的语言的“精确”。  相似文献   

17.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意法治,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人物,作为犹太人,他们很有教养,并且对生活十分敏感,他们感到,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他们是精神的孤独者,同时也是受虐者和绝望者。本文正是从心理和文化层面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木质上探寻美国犹太人寻找自我木质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9.
海莲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但其笔下人物毕竟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摆脱不了菲勒斯文化的影响,作品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男权思想。文中以《空心梦》为例,从女性经济自立、女性走向社会、女性观念转变、男性理解女性等方面分析了海莲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意识;从女性依附男性、女性诱惑男性、男子中心思想、推崇男权观念等方面阐述了海莲小说中体现的男权思想;指出了女性解放应注重自身精神的解放,女性解放应走向双性和谐。  相似文献   

20.
老庄哲学语境中的“德”含义复杂且深邃,比如说“玄德”概念及其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由来已久的德的观念,可谓思想史进程中“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围绕着老庄哲学的“德”,有若干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第一,道与德之间的关系能否归结于“德者,得也”的训诂解释,或者说道与德之间是否有那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分有关系?如果考虑到“德”实际上意味着“性”或者更深意味的“性之性”,那么德就具有两层含义:万物殊性且自得其性的性;万物玄同意义上的“性之性”。第二,老庄往往通过宇宙论模式阐发道物关系,同时也展现了探究德与物之间关系的多元思考,后者隐含了一种心性论的旨趣。第三,作为价值判断语词的“德”,足以提示出超越于伦理规范的原初伦理,即更高理论层次的德性伦理学(含政治哲学)。这几个问题的新思考有助于加深对老庄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