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汇芸  温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79-7080
徽州园林受徽文化的深刻影响,其植物景观融合了徽州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多以抽象、隐晦的方式反映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内涵。笔者以徽派盆景、具比德内涵的植物、具特殊寓意的花果树木为例,总结出徽州园林植物景观既受新安理学的影响,又体现了徽商的审美情趣,还是徽州民间文化的反映者,说明了徽派园林的植物景观是融入了人文精神,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园林植物景观。旨在为研究古徽州社会现状、保护徽州古园林,构建新徽派园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州园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反过来它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园林具有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注重风水 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处处有着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为了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划出歙县一区域做徽州区,所以徽州区是唯一的徽州域名的传承地。徽州区境内保存着徽派古建筑300余处。古建三绝(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星罗棋布,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是影响徽州建筑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在徽州地区古村落的选址和建筑特色以及装潢修饰中,都能体现出传统的道家哲学的思想,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呈现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通过介绍徽州地区村落建筑的特点,来论述徽州建筑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徽州民谣是徽州地区人民辛劳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无价的精神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徽州民谣中修辞手法的应用,体现了徽州地区独特的社会情感和风俗习惯。从汉语修辞学的角度,可以看出徽州民谣地道的方言、自由跳跃的韵律,真挚贴切的譬喻、比拟,令人遐想、引人深思的双关,强烈深刻的反复辞;生活化的起兴,由浅入深的层递等。另外,民谣中与众不同的思维跳跃性、修辞方式的丰富性都有其存在的渊源。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徽州民谣拥有其独特的风韵和神采。  相似文献   

6.
徽州楹联包括历史名人为徽州风景和建筑的题联以及悬挂于民居、祠堂、亭台等徽州特有古建筑上的楹联。徽州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徽州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信息。徽州楹联多用典故、拟人、夸张、叠字、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文人对徽州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体现文人高雅的情操和宁静淡泊的精神追求。徽州楹联还具有表现徽人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体现徽人耕读传家、勤俭节约的民风、反映宗族社会的忠孝观、反映“家馨”与“善治”的思想、对于“和谐”理念的继承等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和”是个精髓。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之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和生、和处、和达理想社会的憧憬。自中共十六大始,“和谐”作为一个新概念被重新提出,并受到重视。这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刻程度,对当代社会发展把握的准确程度。它也表明了,共产党人力争做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主动思考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共同问题的自觉程度。  相似文献   

8.
该丧礼文献乃系传统村落文化田野考察所得,是相对于我国古代官方“国礼”文献而言的“村礼”“族礼”“家礼”新见文献。因而,《文公家礼·丧礼》一方面其体现了官方大传统下的儒家正统丧礼的观念,另一方面因受历史、地域以及包括佛道在内的其他文化体系的影响而自成特色,是研究清代湖南地区社会风情、地方历史文化尤其是民间丧礼的重要新见史料,颇具文献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关文集、游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动的类型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论显示,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旅游风气逐渐盛行的时代背景。文人士大夫是徽州旅游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文人士大夫的出游目的各异,主要有官宦宦游、文人漫游、探亲扫墓、礼圣朝山等类型。交游逸乐、逃离官场、探险涉幽、亲近故园等旅游心理,造就文人士大夫群体较为复杂的旅游心态和行为特征。文人士大夫的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也影响广泛,这些旅游行为体现了与徽州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对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有深远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探析儒家思想在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中的历史价值。结果表明: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在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在稳固族群凝聚力、培育人格品质等方面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限定聚落的延展性及约束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中儒家思想价值及儒家思想派生的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设计理念,对当代村落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建筑景观秩序、人文空间营造等仍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族规家法是传统宗族调整内部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国法重要补充,随国法变动而调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向以宗法森严著称的古徽州地区,在晚清以来百年变局中面临艰难转型,其族规家法嬗变不啻是一个最佳历史注脚。清民鼎革之际涌现的大量族规家法,虽然大多延续和维护旧家族观,但间或能够看到符合时代气息的新思想,诸如倡导族内男女平权、革新传统职业观,乃至放宽异姓承嗣,等等。尽管这一趋势在地方宗族中间尚不显著,却折射出徽州宗族融入近代社会的多元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12.
陈璨 《乡村科技》2020,(6):58-59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簕山古渔村景观环境保存相对较为完好,古渔村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渔”文化、建筑美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色场所,是多样性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防城港市簕山古渔村的文化、环境背景,将古渔村按照“一带·一中心·三大功能区”进行空间划分,总结古渔村环境景观元素,结合古渔村的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突出渔文化特色,重视旅游文化,尊重生态多样性时确保古渔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食品工艺美学不仅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也与中国美学思想范畴和命题有着密切关系。“意境说,韵味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和“意象,神思说”等,都能体现出中国美学思想在食品加工制作中的美学作用,也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及现代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使饮食文化从生活领域上升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吴昌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612-3613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背景,以徽州地区为例,剖析了其在村落选址、古村落空间布局、建筑特色、文化特色方面的核心理念,认为新农村建设也应汲取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思想与发展经验,合理利用地形,注重地域差异,结合民风民俗,打造和谐宜居的居住空间,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儒家荣辱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其中内涵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阐述也比较详细。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内涵具有道德规约性、主体差异性、阶级立场性,实质主要是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社会风俗、养成个人心性修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哲学基础、不同道德主体的荣辱思想、儒家荣辱观教育方法和途径、中国古代儒家荣辱观的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牌坊是一种中国独有的建筑符号,文化内涵丰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积聚着徽州审美文化意蕴美和传统形式美。徽州牌坊凝聚着徽州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与装饰艺术,用独特的建筑艺术传递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反应了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呈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及其徽州人独特的艺术审美方式,同时也表现了特有的建筑艺术价值。从意蕴与形式的角度对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分析,赋予了徽州牌坊本身不一样的意义,凸显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徽州民歌是在徽州文化土壤里萌生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徽州人民根据当地生活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中展现了徽州人民对生活的认知和情感。徽州方言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方言声韵、词汇、语法以及方言民俗文化对徽州民歌韵律、歌词、音腔、题材和思想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徽州方言对徽州民歌的影响,有利于徽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和“风水”两个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徽州茶道拾趣上海邢湘臣在当今旅游业正兴旺之际,称雄世界的中国旅游资源,成为我国的宝贵财富。然而自然旅游资源易被人们所识,“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其中的“软件”,却常被忽略、漠视。别的不说,同在秀丽的皖南,同在古老的徽州地区,黄山的自然景观,早为世人所...  相似文献   

20.
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张扬个性、展示斗志、推崇强大力量的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对形体美的追求,更反映了古奥运会的阶级关系。而现代奥运会已经超越了纯粹竞技的意义,将和谐元素贯入奥林匹克精神,其精神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这要归因于古今中西文化渊源的流变和差异,古希腊时期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着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追求形式上的和谐之美。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将和谐元素贯入,对中国“和”文化传统进行了主动呼应和有效征用,体现了对中西和谐文化的兼容并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