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56-18257
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为基础,探讨其"天人合一"建筑观形成的必然性和中国现代乡土建筑生态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论的关键点是吸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建筑观的文化和中国乡土生态建筑观的精髓,为当代设计所用,形成一种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以及具乡土生态特征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70-7071,7167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农耕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和内涵。笔者通过分析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和文化思想以期为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笔者认为:①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负阴抱阳"的风水观、"因势利导"的节能观。传统民居建筑多顺应自然地形而建,采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择址原则,就近取材,由该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使民居具有冬暖夏凉、南向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风祛湿的特性,为居住者提供自然的生态居住环境。②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包括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中国传统民居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感来反映伦理规范,在空间格局上多具有明确的轴线,表现建筑群体中的层次与核心;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细部多使用抽象化的花、草、动物、人物图案,富有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成与中国各地的社会、文化、居住习俗以及地理、水土、环境、气候、风土人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现代新型民居建筑的设计、改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例举并分析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典型建筑形态、四合院布局形式、北部及西部边疆等地区的民居形式,提出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对当代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即当代城市生态建设应吸收传统建筑艺术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的四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建筑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论述生态建筑设计观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建筑系统这一开放型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探讨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在进行建筑规划、建筑方案设计及建筑构造设计时,将生态的观点融入建筑空间环境系统,营造良好的生态建筑系统,逐步将建筑空间环境系统设计成和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以体现生态设计思想的建筑设计的实例,论证了推行生态建筑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美育应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鼓励特色发展,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补齐发展短板,整合美育资源。以“生态”为切入点,在“生态+”美育理论语境的基础上,探索“生态+”高校美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具体路径和策略。把生态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中,用“生态+”美育的育人思维开展高校美育工作建设与改革,不仅能推动高校美育特色发展,促使学科融合,有效整合资源并解决美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城镇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环境恶化,农田面积大幅缩水,食物供给也 面临挑战,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都市农业概念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都市农业”的研究,探讨都市 农业理念下城市建筑的农业生态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指导下,城市景观建筑设计要体现生态性和集水功能。该文以生态节能亭设计为例,提出2个设计理念:一是生态回收利用的理念,即将废弃材料二次回收利用并作为园亭的建造材料和装饰配件。二是生态节能亭与海绵城市的功能叠加理念,即将园亭作为海绵城市的一部分起到集水、蓄水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城市生态节能亭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生态节能亭的设计理念,提出了"生态+"的思维,揭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中"生态+"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将休闲农业园区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建筑景观性、协调性较差,缺乏个性化,建筑技术含量低。基于景观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休闲农业园区建筑创作的新思路,提出建筑与绿化、场地、环境的一体化设计策略,主张设计的关键是与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相融合,在内涵提升、氛围营造上进行挖掘创新。  相似文献   

9.
文化(Culture)、生态(Ecology)、健康(Health),在乡村景观文化设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研究基于所提出“CEH”理论,即以乡土文化为魂,以自然生态为本,以创建健康的乡村生活环境为目标的乡村景观文化设计理论。以蒲塘村总体规划为例,用“CEH”理论为基础,最终营造出蒲塘村的自然、生态、健康的景观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0.
将现代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组合的设计理念应用于葡萄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中。以渭北葡萄产业园设计为例,将葡萄生产和葡萄文化氛围营造相融合,通过构建葡萄文化的景观生态主题,将景观设计、葡萄种植、葡萄及其相关产品的营销和农业观光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水体和植被,营建园内生态林带和水上生态廊道,创造具有生态多样性生境葡萄产业园。视园区整体为“基质”,以各功能区为“斑块”,以园区道路、尤其是葡萄景观长廊为生态“廊道”,构建符合现代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葡萄产业园,为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云南白族民居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文化传承性及其民族特性,它在选址设计、建材选用、装饰图案等方面蕴藏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建筑文化观.在当今中国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研究、借鉴当地民族民居中蕴含的生态建筑文化,对避免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千村同一”甚而“媚俗建筑”、“短命建筑”等的出现,对突出地方生态建筑特色、提升建筑效益及文化含量、创建特色生态旅游村镇和宜居城市、传承民族民居生态建筑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居住建筑、生产建筑和能源建筑群体的互补作用,及种植业、养殖业、肥料加工和能源利用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态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日光温室、沼气池和畜禽舍进行综合设计,建立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种、养、沼、肥相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形成饲料、肥料、能源、环境保护为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26-27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令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荀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其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思想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其中所蕴涵的生态内涵也值得挖掘。在荀子天人关系思想中,“天人相分”明确了“天”与“人”不同的职责;“制天命而用之”说明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传统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省吴堡县"谐园小区"为例,围绕生态性、树种合理、实用性、文化特色性、经济性解析了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指明了小区的规划主题在于增强邻里沟通,加强交流,并以打造宜人的自然居住环境,创造健康交流的场所,重现地域生态文化,创造和谐家园为设计立意。具体从主入口区、中心主题广场、次景观轴线、小区道路和建筑小品方面分析了"谐园小区"的景观生态设计布局,与此同时阐释了小区的种植设计和居住区功能设计。以探讨居住区景观中生态与文化的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分析生态博物馆思想与我国中东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密切关系,以皖南古村落宏村基于环境—居民游客满意度调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空间是古村落生态主体和生态文化的承载基质,生态主体是古村落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延续和创新的关键,而生态文化是古村落生态主体和生态空间核心特质的呈现方式。在立足池州市自然和文化特殊背景前提下,以上述结论为参考,提出了池州市古村落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的相关路径,即正确处理生态空间、生态主体和生态文化三者关系,科学保护、有机更新、合理布局生态空间,保障利益、分清权责、矫正确立生态主体,唤醒民知、推进民为、创新发展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6.
热带滨海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南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对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展开探讨,提出建筑与生态、环境、城市、园林等协调一体化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博物学是对自然界进行探索的一门古老的学科。博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的繁盛、民国的传承、现代的式微几个阶段,东西方皆如此。博物学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契合生态文明思想。博物学文化与博物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学生态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民间组织的建立、校园博物学普及、高校与民间组织的有机结合等途径可以推动博物学生态文化教育,实现全民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探讨解决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经济冲击、文化衰落、主体动力弱、体制不完善等诸多现实问题,从治理理念、治理思路和治理模式分析了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治理价值,提出了树立“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治理理念、培育“尊爱自然”的乡村生态环保意识、实现“顺天有为”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建立“与天为一”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是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文化,生态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断转型,从生态文化的变迁中看到人对自我地位的认识更加理智。从生态文化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西方生态理论学派等方面分析了求同存异容纳多元生态文化的理论,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构建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合理因素,具有包容力与认同力的生态文化更能指引我们营造出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认同理念:“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以广博包容的生态文化为指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20.
滨河旧区景观生态补偿性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城市滨河旧区的重新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对滨河旧区的常规设计与生态补偿性设计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通过大量的国内外实证研究,对比分析方法,提出滨河旧区生态补偿性设计三大策略:(1)河道生态补偿。采用工程措施补偿河道自然形态,采用分层法补偿河岸生态缓冲带,自然原型护岸补偿生态河岸带从而恢复生物栖息地、生物保护措施补偿河道湿地系统;(2)历史文脉补偿。历史文物性建筑保护和动态功能置换、传统旧建筑 “立面主义”保护、当地风俗补偿;(3)交通设施完善。总之,应用生态补偿性设计策略,应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并对于滨河旧区的景观设计给予全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