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类对大自然不当的行为引发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已经严重危及人类自身,其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是引发生态危机的主要因素。要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只能是走生态文明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必须依靠生态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梁杰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9):258-262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塑造与以往时代农民不同的生态人格不仅是解决农村危机的关键,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对人格范式转型的内在呼唤.从心理学视角确定生态人格的内涵和新型职业农民生态人格的具体特征即生态认知与信念、生态情感与态度、生态意志与行为、生态信念与价值观.基于心理资本认知框架提出心理资本的提升和开发是新型职业农民生态人格养成的内在机制与原发动力,在教育中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升希望、增强韧性、培养乐观.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态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论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人格是对渔猎文明时代的"族群人格"、农耕文明时代的"依附人格"和工业文明时代的"单向度人格"进行反思和扬弃,是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人格。加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格重塑,打造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格",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应对生态危机的。生态德育对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 要意义,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对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立新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载体,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必然要求.生态文化的核心是对人的塑造.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要做好基础研究、生态宣传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动机和调节器,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重要地位以及实施林业生态文明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发展现代农业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作为与自然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现代农业基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方面的要求。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加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亟需道德上的引导与维护。我国农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现状和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迫切性,是开展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大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开展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和内在要求,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但农民自身生态道德基础薄弱,农村生态道德教育的资源不足,并缺乏有效的教育平台,这直接限制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对农民进行生态状况、生态危机后果、生态科学知识、生态法制观念以及生态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在路径选择上,要不断加强生态道德观念的宣传力度,完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平台,深化生态农村建设,树立农村生态道德典范,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意义非常重大,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之后,人类的生活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顺应文明转型的要求。这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升。正确地理解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要求,对于我们全面贯彻生态文明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国锋  任凤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904-10906
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们疾呼“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积极回应.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其他国家的生态文明实践要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开现实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致力于“以生态导向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归宿和战略选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性危机以至于生态危机,因而建设一种新型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生态平衡、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因此,21世纪,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多元复归,能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体系。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自然景观丰富,历史遗迹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更是我国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公园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展示林业行业精神、弘扬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实施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反映了人类文明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智慧品质和个性品质的教育,是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是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应由技术、身体的层面向人的精神层面拓展,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旧价值取向与新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存在震荡中的迷失与困惑,成为这个转型时代的过渡性阵痛。双重身份标示出农民与工人两类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殊混合体,特殊混合体成为青年农民工存在的身份标签。青年农民工进行良性及稳定的人格塑造,需从制度、法律、组织、宣传等方面积极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蔓延,我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学术界给予"生态社会"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该文在当前国内学术界对"生态社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其基本特征、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构建"生态社会"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与弘扬,是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源自于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新时代农民丰收节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对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化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紧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弘扬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二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新时代人们对“道法自然”思想的认识;三是紧紧抓住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提升新时代农民丰收节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