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苏东坡、黄庭坚都写过不少茶诗词,他们十分嗜茶,而且也很懂茶,他们经常在一块喝茶,或者有什么好茶都不忘送给对方。茶成为他们友情的一种纽带,经常互赠佳茶,从他们的茶诗词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重视友情,可以称为茶友。他们的茶诗中有不少是表现了以茶来往的主题,远方的友人送来新茶让自己品赏,心中自是非常高兴,不仅是因为可以一品好茶的清香,更在品茶时感受到友情之珍贵。诗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友情常萦绕心田,更增茶叶之甘甜清香,往往要做诗答谢。当诗人有好茶的时候,也不忘与远方的知己分享,以茶相赠,情浓意更长。茶叶,是清雅…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茶文化相当繁荣,不仅士人茶文化和宫廷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市民茶文化也逐渐兴起。他们对茶的使用价值以及审美意识的差异,形成了五彩绚丽的茶文化,而其中文人阶层的茶诗和饮茶最能体现宋代的茶文化精神。他们以茶入诗打破了唐代诗人以自然意象为题材的圈囿,在此基础上咏茶诗大量 相似文献
3.
4.
茶是宋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礼物,产生了大量的赠茶诗。黄庭坚的茶礼馈赠和诗歌书写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在地方为官,尚未重视茶的礼物功能;中期京中任职,与同僚频繁茶、诗互酬,是赠茶诗创作的繁荣期;后期贬谪各地,赠茶诗减少。茶作为礼物,在黄庭坚的生活中发挥了构建社交网络、提供诗歌较量契机、规劝朋友的作用。黄庭坚的赠茶诗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君王处于顶端,上下有序,并且茶作为礼物,主要在持有相同政见的政治团体内流动。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农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即有题目无内容),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为之作注,因此又有<毛诗>之名. 相似文献
6.
辽末金初,由于战争的破坏,中都地区(今北京地区)已是“市井萧条,草莽葱茂……田之荒者动至百余里”。这里到处呈现出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自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并改称金中都,使其成为正式的北方政治中心后,农业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本文通过北京地区出土的铁器与《农桑辑要》所载材料,去分析金中都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原因。 相似文献
7.
西汉时期,张掖郡下辖的居延都尉府,其农业存在军事屯田、官田和民田之别。军事屯田的主要劳作者为田卒,耕种屯田的铁制农具主要来自中央朝廷主导下的内郡转输。部分官田,会出租给普通民众。民田即普通民众拥有的田地,他们耕作田地的铁制农具需要自行购买,官方不会直接发放。无论屯戍机构或者普通民众,他们都可以就地取材制作一些木质简易农具,但是这并非当时当地农具使用的主流。西汉朝廷在西北屯戍地区农具的供应方面也是重军而次民。 相似文献
8.
9.
论北宋郏亶的治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郏亶是北宋著名的水利学家,曾长期致力于太湖诸水系的研究。他总结吴越钱氏高低乡兼利的治水经验,结合宋初浙西水利失序的实际,提出了高低分治,"治水先治田",统筹规划、整体治理的治水思想,并在熙宁变法时期付诸实践。他的治水思想在实践过程中虽然遭到挫败,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 相似文献
11.
占候,既有占人事、卜吉凶、知未来之意,又有预测自然灾异和天气变化的内容。本文从北宋士人笔记中的占候出发,探讨占候的参与人群、类型及其反映的宋人思维特点。本文发现:社会的众多阶层参与占候,他们依靠经验或者知识预测天气;占候包含占风、占时、相雨等多种类型,它们内容丰富,有多样的预测方法;并且,占候反映出宋人重观察、重联系、取象类比的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1047年发生在北宋宫廷内的一场祈雨祭祀为研究对象,运用"剧场国家"理论,描绘了祈雨的"展演"相与"权力"相,研究了祈雨期内以展演为表征、以权力为暗流的人神、人地、人人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祈雨是充满象征意义的展演式活动,祈雨人宋仁宗需要向天神与黎民展演德行,而展演德行又需借助于气象技术;另一方面,贾昌朝被罢相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罢相反映出北宋中期朝廷内激烈的政治纷争,其仍为庆历新政后权力博弈的延续。可见这场祈雨是一场德行的展演,也是实在的操纵帝国的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河南信阳茶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在宋代的茶叶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地方史志资料、大量茶学典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田野考察,对北宋时期河南信阳茶贸易运输的通道和路径即茶路问题、域内重要津渡码头等进行了考证,提出北宋河南信阳茶北运的通道是惠民河,即传统的淮颍水道。而北宋信阳域内茶叶运输则主要依靠淮河干支流上的乌龙集、官渡河等码头进行筏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两部当代农学目录学著作,堪称研究传统农书的架海金梁,是为学者入门、研究必备的案头书。但两书或囿于时代条件限制,或因书成众手,误收的情况在所难免。通过研究考辨,可知两书误收宋代农书29种,兹为揭橥以提高其著录宋代农书部分的准确性,从而使之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北宋时期的水碾硙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围绕着水碾硙的经济利益,政府与官僚、寺院等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斗争,宋廷极力维护政府对水碾硙业的垄断。政府在处理航运业、灌溉业和水碾硙业三者关系时,水碾硙业则要让位于前两者。北宋水碾硙业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与社会诸多阶层的矛盾和斗争密切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北宋笔记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灾害,也记载了丰富的荒政。本文基于笔记史料,关注仓库救济、安置流民、稳定米价所运用的荒政,认为官仓的救济方式多元,但是存在库存不足的弊端;相对于单向的救助流民,以工代赈可促进贫富阶层的良性互动;中国南北官府在稳定米价的措施上呈现出差异性,南方的地方官府利用经济与行政手段稳定米价,经济手段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8.
宋代农业自然灾害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农业自然灾害程度是相当严重的,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显示出一些规律和特征,其形成原因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环境的变迁和各种灾害之间的互动作用;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的农业生产、战争、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手工业的发展、统治阶级奢侈腐化之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湖南地区农业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学界对宋代湖南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从地域上看,这些成果对洞庭湖周边区域论述较多,而对其他地区涉及较少,对整个湖南省更缺乏系统、全面细致的专门研究;其次,从内容上看,有关洞庭湖区的农田水利以及粮食生产方面的成果居多,而有关生产关系、生产力方面与农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最后,缺乏长时段的纵向与广区域的横向比较,存在着囿于某一“时期”、限于某一“区域”的倾向,对历史时期湖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缺乏全局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