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信息化是否对农户收入存在影响,此话题的论证尚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少有数据论证。根据2009年甘肃省民勤县调研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运用相关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农村信息化对农户收入存在重要影响关系。并对农村信息化与农户收入关系做了更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民族乡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等原因,经济发展滞后,地理位置偏远导致产品买卖困难,农户数字素养较低等使得收入增加困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研究农村电商到底如何影响民族乡村农户增收,有着非凡意义。研究以丽水市为例,对民族乡村地区进行调研,探讨采纳电商行为对民族乡村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以丽水市民族乡村288户农户为样本,建立基准回归模型,运用OLS回归实证分析农户参与电商对收入的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使用替换变量法,缩尾处理和倾向得分匹配发后结果依旧可靠,电商参与对民族乡村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基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对农户个体进行区分受教育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异质性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身体素质好的人参与电商增收最为显著。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西部地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方法】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对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增收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其贡献率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文章还比较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在不同的分位点对于非农业为主农户和农业经营为主农户各自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各个分位点上,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对非农业为主农户的贡献率要高于对农业经营为主农户的贡献率。【结论】该分析对西部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和不同从业类型的农户增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吉林省延吉市三道湾镇共120人的实际收入及农户年龄结构数据,客观研究农户老龄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出农户老龄化是影响农户收入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解决问题的建议和举措,旨在帮助有关部门及广大农户探索出提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经济学理论,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考察乡村中从事非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以及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后得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农户家庭层面与村庄层面社会资本分担风险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的农村数据,建立风险分担模型,检验社会资本能否为遭受收入冲击的农户提供非正式保险。【结果】1农村家庭未能在遭遇收入风险时获得完全保险;2家庭层面与村庄层面的社会资本显著提高了农户应对收入风险的能力;3贫困农户在风险冲击下表现出更大的脆弱性,社会资本缓冲收入风险的作用随农户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结论】农户社会资本具有重要的非正式保险作用,从增强农户风险缓冲能力的视角看,社会资本是"穷人的资本"。  相似文献   

7.
农户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相互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七五”期间农户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的相互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探讨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户收入结构,进而加速我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朱建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869-4871
以永川区乡镇从业劳动人员为调查对象,依据2009年7~9月对永川区的1000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明瑟收益率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估计值分析探讨了农村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的年总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与工龄在0.05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受教育程度与工龄分别在0.01、0.05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从不同文化程度劳动力的个人收入构成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农业收入呈下降趋势,经营性收入呈W型,工资性收入呈递增趋势;各级各类教育明瑟收益率存在明显差距,教育总体收益率为5.2%,从小学到大专的不同教育程度的教育个人相对收益率呈上升趋势,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教育收益率最高,小学文化程度的教育收益率最低,工龄及工龄平方对教育个人收益没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贵州农村非正式组织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非正式组织越来越多得到国内研究者和政策制订者的重视。作者旨在对贵州山区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功能以及这些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为农村发展政策和项目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非正式组织在贵州农村社区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社区内在的需求,其组织一般也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点。由于这些非正式组织在农村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发展政策制订和项目实施时应该重视这些非正式组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通过市场筹资渠道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农户收入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通过构建生产模型和消费模型,分别从农户收入和农户效用(公共产品消费)两方面揭示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机制,并采用陕西5个县20个村400户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农户收入有显著的正面效应。因此,建议中央政府在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力度的同时,乡镇政府应创造市场筹资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更多渠道,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筹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宋新华 《农技服务》2014,31(9):14-15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现代新型经济模式,对农户收入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以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的农户为研究对象,将合作社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的结论,为今后的地区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苏北5市406户农户2008年发生的截面借贷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描述性统计并实证研究了金融支持和信贷投入,如贷款数量、贷款用途、劳动力数量及生产性固定资产等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5.12"汶川地震发生前后影响灾区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及其发生的变动,分析了政府给灾区农户发放的灾后补贴对缩小收入差距所起到的作用。该研究对灾区农户收入差距的分析包括2个层面,一是按照农户收入来源对地震发生前后农户收入差距作基尼系数分解,分析导致农户收入差距波动的主要因素,并考察灾后补贴对于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二是针对不同受灾区域分解农户收入差距,考察地震发生前后各受灾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农户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并对灾后补贴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4.
谢敬  张明艳  田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18-16620
北京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此所引发的很多摩擦和矛盾正在显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农户的收入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夏世茂 《乡村科技》2021,(16):22-24
农户对于耕地的日常利用和管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耕地保护.本文主要从平均主义思想、恋土情节、农村社会关系网、实利主义和安全第一的行为原则等方面探讨非正式制度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以期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农户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民经营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力措施,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农业合作社参与程度较低。从农户个体的微观角度出发,以丹阳市丹徒区曲阿茶叶合作社为例,探究参加农业合作社行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通过描述统计和计量分析,得出农户参加合作社能够显著提高收入的结论。最后,针对这一结论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发展农业合作社规模、推广合作优势、更好地以合作社形式增强农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省杨凌区380户农户为样本,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入社农户的平均收入明显高于未入社农户的平均收入,两者之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与户主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及农户农业专业化程度密切相关,户主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合作社对农户的增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91-1793,1795
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背景出发,借助管理学对农村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及其与农民合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民合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乐闻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70-4272
通过对我国农户的考察,分析其在经营和借贷方面的特性,结果表明,非正式金融作为一种自下而上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在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方面起到了其他供给体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够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具有发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自然灾害对农户收入来源的影响和导致农户灾后收入来源变化的主要因素。【方法】以对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家庭的社会网络和收入水平、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自然灾害对家庭支出和生产资源的影响程度、农户的防灾手段和防灾减损能力对农户收入来源发生变化的影响显著。【结论】劳动力转移量与质并举,发展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组织,提高贫困地区防灾投入和防灾减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