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天旺 《古今农业》2008,(3):119-119
2008年7月2日至8日,中国农民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举办。本次艺术展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丰富北京人文奥运内涵为宗旨,以中华农耕文化为主题,突出呈现“民俗风、乡土韵、奥运情”三大元素,重点展出“乡土工艺、农民画、农业宣传画”三大艺术门类,展出面积6400平方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古国。农耕文化有着上万年的历史。乡村绘画艺术、民间工艺品是植根于农耕文化沃土中的瑰宝。这些艺术作品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举办“中国农民艺术展”,充分体现了亿万农民心系奥运、参与奥运、贡献奥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农耕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美德,对当今的农业生产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云南现代烟草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扬三方面阐述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认为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精华,对于保护烟农利益、彰显云烟特色及整个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粤垦赋     
吾粤农业,自古繁荣。五羊送穗,风调雨顺,物产丰盈,然惜其规模不广;广东枉垦,肇自国朝,崛起于忧惠之时,茁壮于鼎盛之世。定鼎之初,百废待兴,农业为重中之重,当其时也,丛林莽莽,荒原杳杳,望而生畏。纵然举步维艰,深知天道酬勤,叶帅奠基之言,子弟兵开辟之功,往事历历,岂可尽述。丛林平,荒地垦,人民欢,农业兴,虽规模仍小,然潜力无穷。周易有言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农垦人,君子也,效大地之无私,怀先辈之豪情,开日月之新天,于新时代铸就新辉煌。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耕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全面推进,如何做好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弘扬并继承传统农耕文化,使农耕文化不被遗忘,永存人心,本文从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出发,浅析其重要价值意义,通过列举现今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难点,提出在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有效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路径,进而为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6.
吴题诗 《农业考古》2015,(3):316-320
我国远古农耕时期的人民在当时与农业祭祀文明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下创作出了种类繁多的岩画艺术,本文通过对农业祭祀文明状态与特点的分析到它对于岩画艺术主题的影响的探讨与解析,使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与感受在农业祭祀文明影响下的岩画艺术。  相似文献   

7.
洪磊 《农业考古》2012,(3):352-354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特征,它分为农耕物质文化和农耕精神文化等不同的层面。农耕物质文化即物质形态、观赏作物、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  相似文献   

8.
甘肃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于斯的农谚,是历代陇上劳动人民对粪土肥田、耕耱保墒、中耕管理、休耕轮作、良种选育、农牧结合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的经验总结。同时,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农谚又蕴含了劳动者的天地观、农本观、畜力观、生产观、备荒观、生态观等思想,集中反映了他们的农耕观念。然而,时移世易,农谚这份农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与生态土壤正在遭到破坏,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如何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低碳理念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探寻粮食生产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平衡之道;二是追求共同富裕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协同之道;三是赓续农耕文明和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传承之道;四是谱写尊重自然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保护之道。未来应构筑生态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与应用协同机制,完善生态低碳农业的市场融合与价值实现途径,建立农耕技艺与生态低碳农业融合传承体系,形成自然资源与生态低碳农业协调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10.
农耕文化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居主体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普遍而持久,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采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涉农专业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农耕文化的态度,并对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开展中国农耕文化教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有效的农业种植技术。人们开始选育农作物优良品种,发明嫁接技术、温室栽培技术,积累病虫害防治经验,学会新的土地利用方式,甚至创造了生态农业。这些代代相传的农业技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性,也保障了中华农耕文明几千年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苹果盆栽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受到了休闲农业、城市农业、观光旅游及园林绿化等事业的欢迎和重视,它的发展与流行,是我国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也是追求生活美,环境美的特写。农村庭院、房前屋后、城市阳台、会议室、宾馆等,可随处摆放,由于造型美观,挂果时间长,而且管理方便,还可以走进超市,摆上柜台,既装点门面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庆阳是先周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庆阳农谚是当地劳动人民对千百年来农业耕作经验的生动总结。庆阳农谚注重对人地关系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归纳,强调不误农时,重视田间管理,对役畜的科学饲养与使用,提倡勤俭持家等,以简明流畅的语言,概括了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相关知识,集中反映了庆阳农耕文化中的精耕细作、科学管理等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业》2014,(5):30-33
在人民传承的民俗和民间歌谣,以及文人雅士的千古传唱中,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表达与传递着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农耕理想,表达和传递着我们的生态理想、田园景色、山水风光、生活态度和家庭美德。农耕文明的经典神话故事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农耕文化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影响深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们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农业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农耕文化演变与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耕文化革新的主要驱动力,农耕文化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结果,也反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在阐明当前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学农耕文化的精神实质,综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确立了科学弘扬农耕文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优秀农耕文化蕴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涉农高校培养合格的新型农业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优秀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面临重视程度不够、农耕文化教育缺失、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因此,涉农高校要加强农耕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将农耕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保障措施,着力有效发挥农耕文化育人作用,助力涉农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8.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是一种小农文化。本文综述了农耕文化的几个局限性,提出如何打破农耕文化的局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农耕文化是不同时代乡村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省固始县通过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发挥优势资源的群聚效应,促进了特色农业与农耕文化联动共进发展,增加了农村各产业综合收益。本文采用实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农耕文化传承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其它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农业文化遗产反映着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体现着我国人民的生存智慧,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探讨了对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