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关键年,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实现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土地政策是搭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桥梁,是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保障土地政策的有效推进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分析四川省土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形成土地流转体系;建立农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机制,保障农民权益;推进"三块地"政策改革创新等对策,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2.
罗晨韵  左兵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229-23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对助力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壮大村集体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深具时代价值。然而,其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集体建设用地制度设计难、乡村发展用地流转难与土地流转利益分配难这三大冲突障碍。其弥合之道在于通过厘清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构建更加科学的用地保障制度;畅通乡村振兴用地流转渠道,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方式,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闽台农业合作中农地流转的内在驱动力与现实推动力,认为实现农地在台商和农户之间的合理流转有助于提高农地利用率;针对当前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对农民土地权益、交易费用、台商农地租赁使用权保障以及基层政府的农地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若干措施来健全农地流转机制,促进农地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4.
家庭承包的农用土地流转现象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在流转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要使农地流转不仅促进农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保障农民拥有基本生产资料的权益,则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创新,明确交易和其它法定流转形式的交易路径,保证各种交易行为合法且无所障碍,从而实现物权拥有者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市场是促进农地流转政策实施、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和深化。本文从农地流转交易的流程逻辑出发,全面评估当前农地流转交易市场发育困境,揭示出农地流转市场存在流转意愿偏差困境、交易冲突频发困境、后续管理不顺困境和整体绩效不高的现状困境,并从制度安排、治理结构和资源利用层面分别探究其影响因素,最终提出需正视农地流转市场冲突和资本下乡多重效应的建议,以期可以分类施策引导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农地流转已经成为农村普遍的现象,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不完整性、部分基层政府集体的政府寻租行为以及农民法律意识、文化素质及信息资源的局限性,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权益受到损害。农地流转进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库尔勒市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现象,分析受损的原因,给予对策,希望能够为农地流转过程中保障农民权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而振兴乡村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为导向,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振兴。但是,长期以来,农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的权益更是得不到保障,实际权益的缺失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绊脚石,需要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因此,保障农民权益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环节。本文对农民权益缺失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了解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解决对策,从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而振兴乡村,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为导向,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振兴。但是,长期以来,农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的权益更是得不到保障,实际权益的缺失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绊脚石。这一难题需要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因此,保障农民权益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环节。本文从农民权益缺失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了解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策略,从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土地权利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农村土地流转便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一种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多种形式和途径,但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方面。该文分析了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问题和农民权益流失的原因,提出了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村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和俄罗斯、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农地流转制度。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晰的权利界定,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权利是实现农地流转的必要条件;完善的土地交易市场,市场一方面是农地交易的平台,另一方面能够在国家的监督下实现土地的公平交易;其他制度的保障,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能够在农地流转中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地流转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系统中两个重要的子系统,两者同步发展是经济良性运转的关键指标,农村结构转型、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便是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过程,正确地认识以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也关我国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所以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相互影响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其次,处理好农地流转可以还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劳动力和土地作为农村最核心、最活跃的两大生产要素,研究两者的关联性对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关于两者的研究绝不应只是这三个方面,还要研究如何把农村的资金、土地和人留住以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以文献综述的视角,在国内学者对两者研究丰硕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以下简称农地)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案例区的实地调查,归纳出兰陵县代村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基于农户增收效益公式,对农地流转后农户的增收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代村的土地已经全部流转成功,土地流转后,农民增收效益十分显著,农地流转也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村民福利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调研发现,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存在农民认知欠缺、流转方式不规范、土地细碎化阻碍流转、流转市场低迷、相关制度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结合立法和实践,对此应从加大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宣传力度、丰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管理土地细碎化现象、搭建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的市场化平台、健全对土地流转农户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分析农地产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健全农地退化的经济损失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完善农地产权运行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中央农村经济会议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成为2018年重点工作之一。而农村的土地流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要素之一。当下农村存在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土地流转保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将土地流转风险转移引入保险机制的破解对策,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必由之路。1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是为了适应中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化而产生的。随着第三方机构开始介入农村生产经营,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通过"土地确权"和"三权分置"的政策,确保农村土地流转更加规范,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及实现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本文以云南省为例,调查中发现云南省土地流转存在农民流转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行为不规范,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笔者从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基层政府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精简流通环节,增加有效供给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廖阳  陈瑜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19-7320,7390
对西安市长安区、临潼区、高陵县和周至县等地的农地流转现状进行调研,实证研究表明,土地流转获得合法化的制度认可之后,仍然面临着制度不健全、社保体系不完善、非农就业机会少等局面,导致农民流转意愿不强。要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推进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建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同时构建农地流转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8.
张钰馨  杨露 《乡村科技》2019,(10):17-18,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政策导向,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当前农村宅基地闲置和粗放利用,使得农村大量的土地资源被浪费,因此"盘活"这些潜在土地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可以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乡村,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合理发展。因此,乡村振兴中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找到宅基地有序流转、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等方面的突破口,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民生活的基础是土地,因此土地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大量的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弃耕抛荒。国家统计年鉴公布2022年重庆市耕地面积为187.02千hm2,全国耕地面积为12 786.19千hm2,重庆市耕地面积只有全国耕地面积的1.46%。国家统计年鉴2020年公布的重庆市户籍登记人口数为3.2千万人,全国户籍登记人口数为14.1亿人,重庆市户籍登记人口占全国户籍登记人口的2.2%。重庆市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低于全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因此土地的使用效能提升显得格外重要。土地使用效能提升主要靠机械化生产、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技术产业园等来实现,这与土地的高度集中使用及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有关。土地流转过程及流转期结束面临着流转企业失约的问题,农民无奈持续耕种本身拥有的土地,也没有收到流转资金,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对于农民权益的保护。本文重点研究农地流转保险及农地流转履约保证金,旨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保护农民权益、加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地信托改革的地方试点实践,运用“三权分置”理论和信托原理分析农地信托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制度保障。结果显示:“三权分置”赋予农地经营权明确的法律地位,坚持集体所有权长期不变、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盘活土地经营权,成为促进农村土地高效有序合理流转的优势制度选择。农地信托改革应以建立权责明确的农地信托主体制度为前提,以完善农地信托登记制度为基础,以农地信托监管制度为保障,以完善信托激励机制为动力,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保障农民权益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