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德州市两区同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总结经验,分析启示,以期为其他地区探索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谈谈“城中村”改造中新农居的规划和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恺 《新农村》2007,(5):7-7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中村的规划和改造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为确保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要及时根据城市发展的布局来调整新建农居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杭州城西城中村改造的情况对此作一探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二元结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瓶颈.在目前情况下,城乡一体化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加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已经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模式.本文以凤凰镇发展为实例,总结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经验,探索适合本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德州市“两区同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总结经验,分析启示,以期为其他地区探索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城镇化"一词一度成为近十多年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热度最高的名词之一,而"城乡一体化"也在相关文件中频繁出现。十八大报告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可见,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新型乡村社区越来越多,它不同于原来的村庄,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千年来村庄意识的惯性仍在影响着新型社区管理,新生活的要求与人们传统习俗会发生一些矛盾。新型社区的管理应德治、法治相结合,以法治为主,规范人们的行为,并冷冻固化,使之成为自然。  相似文献   

7.
马丽  潘颖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6):209-213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新时代的发展少不了城乡融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剖析了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分化严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负面影响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影响各区县经济发展的因素,计算得出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指标综合得分,进而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并非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简要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雁冰 《乡村科技》2022,(16):15-18
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共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阶段,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乡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发展明显不平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为此,要摒弃以往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我国新时代发展实际相结合,从五位一体视角出发,重塑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婧  黄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6,(13):233-235
我国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这表明我国旅游业已快速步入了“大旅游”时代,在旅游业散客化、个性化需求趋势推动下,气象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该研究从旅游气象资源、气候变化、气象预报、气象灾害4个方面阐述了气象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立足于旅游市场需求变化,提出了“旅游+气象”模式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并通过科技渗透与产业延伸两条路径对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陈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203-205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工原有的"候鸟式"务工均衡模式将被打破,农民工个人就业保障更加依赖于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农民工代际分化也将以裂变方式出现。为了引导农民工顺利渡过这个艰难的适应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积极的人才战略和人事政策刺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进度,缩短农民工务工模式新均衡形成的周期;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减缓代际断层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地方经济产业升级与农民工就业转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深,"90后"群体大多数已经步入社会,他们已参加工作或开始创业,有的已结婚生子。同时,"90后"的父母也在一天天地变老,由此"90后"群体养老问题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90后"养老问题的分析,在城乡一体化背景的大趋势下,为"90"后群体的养老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德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大德阳"发展模式建立的条件、内涵,以及所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生态治理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推动城乡生态融合治理不仅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切入点。城乡生态融合治理与“双碳”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耦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城乡生态融合治理提供时代契机,而城乡生态融合治理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保障。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制约,城乡生态融合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生态共治理念的认知异化、生态政策制度的非平等化、生态环境资源的分配失衡以及生态治理主体的功能缺失等现实困境。因此,需从共治理念的宣传培育、政策制度的正义安排、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等方面来推动城乡生态治理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6.
红蚯蚓“氨基酸螯合肥”是云南爱地生物技术研究所引进中国农业大学蚯蚓酶解系列农用生化产品技术开发的高效复合液体肥料,富含氮、磷、钾、锌、铜、镁、氨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容易被植物吸收,肥效稳定。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昆山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昆山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2.39%,并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但也存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质量不高、主体"错位"、"争地"矛盾突出、社会资本"下乡"目标"不纯"等问题和挑战。要结合昆山市实际,探索具有昆山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道路,加快机制创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与农业发展格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快建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格局和城市化的关键。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支撑。本文着重于对"互联网+"和城乡一体化进行深入分析,并在"互联网+"战略框架内考察了城乡一体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始终关注人的利益,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在实现“人的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身份转换难、农民工家庭半耕半工的分工困局、农民工心理“城镇化”难等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树立人本理念,健全居住证制度;加强中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多元保障机制;引导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以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  相似文献   

20.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握城乡关系演进历史、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城乡融合、“千万工程”和全域旅游三者发展理念契合,推进机制叠加,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体系闭环。城乡融合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千万工程”是人居环境整治,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迭代过程。全域旅游是基于全域资源优化,建立以旅游业为主导或引导的区域发展模式。贯彻三者协同的关键环节,包括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打通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建立与发展全市场参与机制和生态产业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