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字化保护是当下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模式创新。数字化保护既可以保持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又能弥补博物馆式保护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的不足,并且,利用互联网和交互式平台展示更有利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目前,徽州民歌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在方式、手段上的滞后性、陈旧化迫切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和手段来介入。实践证明,数字化保护是徽州民歌传承创新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3.
武强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颗璀璨的明珠,生动地、多层次地再现了民间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民众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心理,堪称当地民风民俗的记录画卷。但在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年画陷入濒临消失的困境。本文探讨了武强年画如何发展,如何寻找自身出路,并探索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类民俗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4.
论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研究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职责.探讨了图书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消费将会大幅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变得尤为迫切。武威文化积淀丰厚,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态之美,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显示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积淀,为武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必须保护原味化,传承活态化,开发产业化,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才能为武威的文化始终具有活力给予源源不断的营养,才能为文化产业化提供活态化的历史保障。  相似文献   

6.
当涂民歌是流传于皖江两岸的民间歌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06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对当涂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在政府、团体、个人等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呈现,并充分体现出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密切合作。特别是当涂民歌艺术馆在发展企业自身的同时,借助行政部门提供的平台、渠道,开展当涂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模式。这种行政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互助互利成功经验值得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如今的数字化交互技术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数字交互技术在社会很多发展领域都有所应用和渗透,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应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点内容。本文笔者以数字化交互技术和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根本切入点,积极探索数字化交互技术在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峥 《河南农业》2014,(2):61-62
内乡宛梆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戏曲艺术,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的推动下,如何发展宛梆的艺术魅力及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促进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徽州传统村落身负历史盛名,文化遗存丰富。当前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其文化资源的内容开发、传播路径、技术水平、保护模式等均较传统和粗放;徽州传统村落是文化资源数据宝库,对比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徽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有大数据意识,应注重传统村落大数据的内容构建,以大数据思维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探讨和推动传统村落大数据的社会服务与互动,以大数据技术推进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产品的转型与创新,推动大数据时代传统村落文化新业态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建立优化统筹管理机制、完善保障凤阳花鼓传承人机制以及创新凤阳花鼓传播方式三个维度,探讨凤阳花鼓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新思路,尝试解决凤阳花鼓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式微与生存困境,以期促进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进而保护当地居民文化环境,繁荣安徽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1.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民间美术艺术传承与发展当中,主要面临着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不大、市场接受程度不高、民众宣传能力较弱、传播体系尚未健全等困境,对此,本文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分别从政府应加强对民间美术艺术的投资、应对民间美术艺术实施市场化转型、广泛开展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活动等维度,提出了民间美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有效对策。以期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出民间美术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其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自古以来就有着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提起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地方戏曲自然榜上有名。安徽省的戏曲艺术丰富多彩,比如家喻户晓的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青阳腔花鼓戏等,上述戏剧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均给自己的艺术剧种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各地政府都把传承和保护其戏曲艺术列为其紧要的文化重任。本文对安徽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际性的解决对策,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作为人类文明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面临诸多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刻不容缓,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徽州古民居装饰符号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符号类型与特点,分析了其文化传承问题,并阐述了几点解决对策,旨在弘扬徽州古民居装饰符号,使其得到良好的传承与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工作方式,与此同时对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一定的影响。互联网+为安徽花鼓灯提供了传播空间,使安徽花鼓灯能够在广阔的互联网空间中进行传播,进而促进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安徽花鼓灯与互联网+的特性,论述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作用,提出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50-251
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内容齐全,但其保护和传承现状令人堪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与人们参与热情,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波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保护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愈来愈重要和迫切。结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氏麝火疗法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传承与保护省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健全机制,专项投入;加强宣传,积极保护;精心整理,完善建档;培养队伍,后继有人;生产保护,持续发展;品牌优势,效益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