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针对目前赣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从赣南围屋文化传承视角下分析了赣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首先,对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进行论述,得出美丽乡村建设必然依托于乡村文化进行的结论;其次,分析赣南客家围屋文化,确定赣南客家围屋文化所代表的是赣南客家人民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再次,对保护与传承赣南围屋文化的意义进行阐述,总结出保护与传承赣南客家围屋文化可以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赣南客家围屋文化是赣南文化的集中体现、保护与传承赣南客家围屋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强地区凝聚力3个方面的结论。研究赣南客家围屋文化传承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发掘提升美丽乡村形式与内涵的有效尝试,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散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水文化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乡村与水、水文化的关系,阐述了水文化的特征及功能,论述了"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传承水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在"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应以水文化中的艺术观念、生态观念作为指导,应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保护与传承原有水文化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53-254
生态文明倡导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和谐共存,这种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推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发展,其所特有的和谐发展理念与科学的发展规律,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原则,对于实现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极具现实意义。初步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探讨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在农村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景观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陇东村的乡村文化特色为切入点,研究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陇东村既注重保护历史特色、生态底色,又兼顾现代化的人性设计和村庄发展的融合,通过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同乡村自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改善乡村的空间环境与生态质量,充分体现了乡村的自然和谐之美,成功打造了生态环保、生活和谐、精神文化充实的“魅力陇东”,从而探索出一条乡村公共景观设施“美丽”的传承与嬗变的具体路径,是类似山区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范本。  相似文献   

5.
正重庆早以"中国温泉之都"享誉中外,在重庆实施的"五方十泉"战略中,"山、水、泉、林、洞、岛"资源富集的巴南区东温泉镇就是其中一方,该镇借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中国最美山水温泉小镇"。设施建设是骨架,制度建设是血肉,文化建设是灵魂——近年来,东温泉镇通过设施、制度和文化三个层次建设美丽乡村,把美丽浸润进东温泉镇的骨子里。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肩负着各自的职责和使命。本文通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晰了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含义,并立足贵州实践,结合目前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表现形式,从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作用、影响、要求以及互补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依附关系,显现了土地整治对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的贡献,为开展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不可少,乡土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科学导向,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乡土文化的剖析以及现状研究,积极总结美丽乡村在乡土文化导向下的建设有效措施,目的在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黄立洪 《农学学报》2017,7(9):74-79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条现代化与环境的友好、协调、和谐之路.笔者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内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并从透明角度、沟通协商角度、多元性角度及产业融合角度对农村参与式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设计,提出了构建思路,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补偿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进而推动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条现代化与环境的友好、协调、和谐之路。笔者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内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并从透明角度、沟通协商角度、多元性角度及产业融合角度对农村参与式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设计,提出了构建思路,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补偿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进而推动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和谐乡村文化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文章在和谐理念下解析乡村文化的内涵,审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积极探索和谐乡村文化建设的策略,即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火热的词。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美丽乡村"在浙江的发展现状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文章就浙江"美丽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展开分析,对今后如何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共图书馆是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力军的角色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并以现代的、高科技的、与时俱进的姿态充分发挥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中坚作用。文章通过论述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职能和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公共图书馆健康发展的策略,促进公共图书馆发挥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中地区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研究旨在运用建筑设计手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期对鲁中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所启示。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总结了鲁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指出了目前农村房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选取实际地块结合空间营造等建筑学手法进行了新农居方案的设计。经过方案设计与探讨,提出“美丽乡村”背景下新农居的设计应注重文脉继承和技术革新的观点。并对此做近一步探索,在空间布局和建筑造型上实现文脉继承,利用新兴技术和新材料实现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14.
李姗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396-12398
孟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儒家学派代表,其思想蕴含着大量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些观念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和理论支持.孟子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顺时、节约、保护自然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契合;而热爱自然的生态审美思想更是与我国建设“美丽中国”不谋而合.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对于培养生态忧患意识和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乡村"不仅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更是新农村建设品牌化、规模化的重要内容。该文通过实地调研、材料和文献收集方法,定性分析,总结出广东省现有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纵向模式、横向模式和点状模式。并对已有3种模式进行优劣势分析,提出了符合"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内容,以区域交通干线为轴线的线状评价模式。对广东省以至其他区域评价"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好乡村"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硬件上的城镇化改造,而且要发展乡村文化,发挥文化的凝聚、规范和整合作用。以中部某县农村社区为例,探究新型农村社区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鲁成树  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83-7985
在安徽省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尝试研究和探索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不同区域的土地整治模式,不仅可以为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参考,也可以为更好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服务。该研究分析了美好乡村建设与土地整治的辩证关系,指出土地整治与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地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好乡村建设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标。基于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分区,分为皖北、皖中、沿江、皖西、沿江、皖西、皖南5个片区探讨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加强建设郊野公园,郊野公园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位于杭州南部生态带的湘湖风景旅游度假区为例,分析了湘湖风景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以及功能价值,说明杭州发展郊野公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周娜 《北京农业》2011,(12):152-153
森林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在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人类曾经因为破坏森林生态环境得到过惩罚。之后,人类逐步认识到森林生态关系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旺发达,在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指出目前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策略,最后总结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王璐艳  刘克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52-12753,12806
由《城市公园的反思:公共空间和多元文化》打开一种审视城市公园的新思路。把人类学引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思路,为我国城市公园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该书的介绍和评价,提出一些关于我国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从城市公园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用人种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公园或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多样性,关注使用行为和不同的文化特征,思考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如何尊重生态和公园的环境建设,协调好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我国的城市公园应反思的不只是文化,还应注意怎样在尊重文化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建设的同时考虑到市民的利益,这也是公园规划、建设、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