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城镇化进程中,绍兴市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和“主动融入城镇”两种不同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该研究对这两种整治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城中村”改造通过土地征收和宅基地置换方式实施,农民被动地接受城镇化;“主动融入城镇”通过村集体组织自发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和节余建设用地对外流转的方式实现,农民主动地接受城镇化.结果表明,“主动融入城镇”模式从根本上反映了农民的意愿,农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比“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社会效果更好,且符合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但同时,政府应对农村居民点整治进行必要的指导、规范并加强对城镇建设发展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2.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涉及“三农”部分的主线是什么? 朱信凯:《决定》涉及“三农”的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赋予农民更多权利。中国特色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只有切实保障了农民权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民转变为市民创造条件,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城镇化的发展成果才能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四化”概念和“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其中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还存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经济发展脱节、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与城镇化进程脱节、农民身份转变与城镇市民脱节等制约因素。要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同步发展需着重培育现代化新农民、持续扶持现代化新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李克强总理在与相关专家座谈中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城镇化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农村贫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是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是中国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的重要途径,这将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因为从农村社会转变成城镇社会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不仅仅是硬件建设设施,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的提升。为帮助农民提升就业的能力,为化解社会治安中存在的隐患,需要从人才培养、法治监管、文化建设上来为新型市民融入城市服务。其中着重要做好以下工作:化解城市隔离和心态失衡,实现农民群体利益的分割化处理和农民群体对自身的治理;完善社会法律宣传和依法治理,做好农民市民化的准备,最终使农民融入城市,实现社会安宁。  相似文献   

7.
始终关注人的利益,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在实现“人的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身份转换难、农民工家庭半耕半工的分工困局、农民工心理“城镇化”难等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树立人本理念,健全居住证制度;加强中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多元保障机制;引导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以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当前农民生态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用“中国梦”引领新时期农民价值观的取向,构建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当前农民生态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该文从“中国梦”视角探析“中国梦”与农民生态价值观构建之间的关系,阐释农民生态价值观构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强调“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乡村融入城镇”.云南省作为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民风民俗文化,并使之与城市化生活融合,是云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和发展潜力所在,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实现持续平稳发展的最大动力。
  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但若仅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也就在36%左右。未来20年左右,中国城镇化将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届时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意味着3亿多人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是农村居民的3.1倍左右。如果一个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至少将扩大到3倍以上。3亿农民转化为市民,按目前城乡居民年消费量测算,总共可以新增3万亿的消费需求。同时,城镇化必然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住房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可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新增3亿人口将会带动新增投资150万亿元。如果加上目前在城市2.6亿没有户籍人口的农村转移人员,全部做实,都变为城市人口,将带动更多量的新增投资。城镇化带来庞大内需的释放,一方面将为我国经济未来20年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带动的局面,实现经济发展由内需带动,进而削弱国际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是农民进城务工.如何能在城镇找到打工就业的岗位.或是通过艰苦奋斗实现劳动致富的理想?这值得我们思考。本刊特向读者推荐《“时间差”经营法圆了他的百万梦》一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迪.开拓自己的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2.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是农民进城务工,如何能在城镇找到打工就业的岗位,或是通过创业的艰苦奋斗,实现劳动致富的理想?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本刊特向读者推荐《“时间差”经营法圆了他的百万梦》一文,希望大家能从伍清佳的事例中得到启迪,开拓自己的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4):115-117
中国是地大人多的大国,改革开放后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主要时期,中国城镇化任重道远。大国城镇化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注重优化城镇布局,走好大国小城镇路子,在"乡村大国"向"城镇大国"的演进中,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培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晓峰  高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89-9390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通过对农民的培训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技术支持和制度保证。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对农民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设定五项具体指标,为亿万中国人清晰勾勒出“中国梦”的美好明天。“小不小康,要看老乡”,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三农”中国梦正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在经济持续增长、人口迅速城镇化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一个人多地少缺水国家人民能够“吃得饱,吃得好”;二是在城乡差距突出的13亿人口大国,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把农村建成亿万农民的美好家园,杜绝“城市病”和“农村病”,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三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变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有人愿种地、耕读能传家”。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这已成为普遍共识。而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穿梭往来,仍然只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的根还在农村,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城镇化光看到投资增长,消费却没有跟上。加快城镇化转型,提升城镇化的质量,重点和难点在于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让进城的农民不只是“过客”,而是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主要是通过对部分农村自然村的统一规划和整合,引导农民告别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类似于城镇社区但又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城乡政府、社区组织、社会力量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合力,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快速地发展,让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因此,保障农民群众的权益,是体现农民群众在新型社区建设中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失地农民角色转换是城镇化本质特征的要求与体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转换存在困境,破解之道在于提升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发展内力,增强工业化对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失地农民角色转换提供推力,完善针对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各类制度保障提供助力,优化社会生态环境为失地农民角色转换增加张力,形成最大的正合力,以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镇,实现彻底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56-157
城镇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城镇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城镇化就是一个包括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经济转型的一个综合全面的城乡转型问题。城镇化建设为我国现代化之路点亮了有效途径,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之选,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我国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观察,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跟消极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在建设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62-264
我国人口密集粮食主产区提供了较大比例的粮食数量,其城镇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粮食生产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现象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出现。大量劳动力外流、耕地资源流失、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未实现人的真正城镇化等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证粮食的优质高效生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产业与人口合理集聚、推进粮食清洁生产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