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2.
“古道”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它出现在古诗词的多个场景中,营造了丰富的审美意境,反映了文人骚客的审美取向。同时,随着朝代的更迭,“古道”的审美与哲思内涵又发生了改变,或扩大,或缩小,或稳定。  相似文献   

3.
文化意象是一类特殊的语言符号,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如何较好的保存和传递源语的文化意象,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问题。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出发,分析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下文化意象的保留和传递效果,以及对出发语和目的语的影响。通过实例得出,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应该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保护源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在《荀子·子道》中孔子最心爱的门徒颜回认为“仁”的根本既不在于使人爱己,也不在于爱人,而是自爱。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基于事功的立场否定颜回的“自爱”话语,但贪功进取的结果也使他陷入政事的泥淖而难以自拔。面对悲剧性的人生,于立德和立功两端之间何去何从,实际构成了中国传统儒家无法绕行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讲究含蓄,每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能渲染特定的气氛。"鸿雁"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特别的文学意象,它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画空间的"桃花源"意象形成于文图语言对渔人经历的事件叙事。渔人在事件里经历的桃花溪、桃花源等多个地点被文图语言空间化,因此文图空间中渔人经历的事件不只是一连串的事实,还包括一个个画面空间。文图语言对事象的叙事创立起诗画空间的整体结构,文图语言对物象选择和组合"铺陈"出诗画的多维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在合乎渔人经历发展和"桃花源"意象形成的空间秩序中呈现出世外桃源的形象与天地人伦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姜的养生作用。重视食物养生的孔子就非常提倡吃姜。在孔子的餐桌上,姜作为一种调味品是伴随用餐全过程的。孔子说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以下引《论语》材料皆只书篇名)可见。  相似文献   

8.
欧茨的长篇小说《中年》表现了作品的"精神救赎"主题:现代社会中的中年人如何摆脱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亚当之死是小说中主要意象之一,也是表现主题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意象可以揭示作品所蕴涵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爱茶咏茶由来已久,《诗经》即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周原朊朊,堇荼始饴”之吟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文人墨客的渲染演绎,使得“茶”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物质层面的属性而获得了文化层面的意义,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茶”不仅被赋予颇多文化内涵,也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茶”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使之逐渐成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书写“物象”,伴随着文学的发展演进,“茶”的审美意义不断得到开掘、生发、丰富和提升,从而跻身于“松竹梅兰菊荷”等富于主观人格色彩和意趣的“类意象”群落,在文人的笔下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渊源视角看,独立建院前,安徽农业大学从办学模式、大学职能、制度体系、办学定位四个方面初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安农”;在独立建院、下迁农村分散办学、回迁合肥集中办学期间,安徽农业大学开始了“建设什么样的安农”“怎样办好安农”的探索。从时代精神视角看,不同历史时期办学模式的战略选择及其实践探索,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两次开门办学”的探索,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实践经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1.
林啸  张海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99-13001
阐述了中国寺观园林现状及成都文殊院背景,解析了文殊院的景观空间形态特征是内向型布局的封闭型四合院,包含宗教活动区、生活活动区、园林休憩区3部分。从文殊院的禅宗建筑元素、内向型民族文化、建筑空间的宗教色彩、人文景观等方面探讨了禅宗意境对景观空间场所精神的各类影响,并提出文殊院在绿化、园林后期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空间过于封闭与周边与其呼应的历史文化载体的建筑和环境空间脱离等问题,指出景观保存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发挥历史文化载体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就不能只局限于载体空间内部环境的保护,还应加强其外部与其相关部分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舒曼 《农业考古》2019,(2):164-174
历史上,雁荡山禅文化历史资源丰厚,不仅有盛名在外的禅茶——"雁茶",还有著名的三十六景、十八名寺和众多僧侣,更有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结缘,品茶参禅。禅在当时的佛教文化之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从宋以后,当地文人把诸多祈愿融入到了能够悟道因缘的雁荡禅茶之中。而雁荡山十八座寺院,均与文人和"雁茶"有关。  相似文献   

13.
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舞蹈艺术来说,意境美的创造是其审美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舞蹈的灵魂。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而且还会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称之为艺术品并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4.
禅宗园林植物配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蕾  陈超 《现代农业科学》2009,(4):134-135,149
禅宗既是一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中国化佛学,又是一门探索宇宙身心、透彻人类心性的哲学。从禅宗的传入至鼎盛,其在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禅宗园林,虽源于中国,但成熟于日本。尤其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和“露地庭”深深浸润着禅宗思想。与此同时,相适应的植物景观以古朴、简约的形式来表现自然景观。分析禅宗园林的植物景观,有助于人们在物质资源锐减的今天寻求新的园林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农业立法后评估是提升农业立法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目前该制度在中国农业立法中尚属空白,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农业立法后评估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将推动农业立法思想的发展和立法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它将在实践中发挥全面、客观检视农业立法实效性和合理性的作用,促进农业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提高农业立法的水平,进而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然而,农业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了勾画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构想方案,首先对农业立法后评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农业立法后评估的现状,同时对该制度的各项构成要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论证,探讨了评估的主体、对象、内容以及评估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从整体上提出了关于建构农业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意见和见解。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墨西哥景观设计师巴拉干的成长历程,他的设计理念,并阐释了他的设计语言和设计意境。作者从色彩、光与影、水、空间与尺度4个方面分析了巴拉干的设计作品中设计语言,笔者认为巴拉干的作品其设计意境是诗意、静谧且孤独的。  相似文献   

17.
园林意境生成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意境的生成离不开三方面的动因:一是园林景观,二是欣赏者,三是欣赏过程的环境因素.首先对中国园林意境进行了阐述,提出园林意境的概念,得出园林意境生成的动因,并对各个动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园林意境的创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其文艺理论思想与创作实践融合的结晶,其115首的《人间词》闪耀着作者关于“意境”理论的光辉。文章从王氏的理论入手,选取其词作,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意境”理论在《人间词》中的表现:一是《人间词》对意境理论的实践;二是《人间词》所表现的“意境”理论的缺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禅宗的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味,解读了禅诗的发展脉络,梳理了王维禅诗对王昌龄、皎然、严羽、司空图、王士祯的文论的影响;并运用他的画论《山水论》从禅画的角度探究了其对苏轼文论的影响。王维的禅宗画《雪中芭蕉》为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吴远鹏 《农业考古》2019,(2):149-154
"吃茶去"是中国禅宗历史上一句著名的机锋话头。本文依据泉州招庆寺僧人静、筠二禅师编撰于南唐保大十年(952)、现存最早的佛教灯录和禅宗史料总集《祖堂集》,通过对以法语"吃茶去"开示的禅师法脉渊源及生平行止的考证,明确认为:"吃茶去"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祖堂集》;"吃茶去"禅机话头最早始于洞山和尚;著名的泉州籍禅师雪峰义存和尚是"吃茶去"禅机流传的重要人物;赵州和尚关于"吃茶去"的禅机话头应该是通过云居和尚间接承袭自洞山和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