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意义]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聚集系数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的调节作用下,分析企业在合作网络的中心性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过程]利用专利数据构建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以企业在合作网络中的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作为自变量,以合作网络聚集系数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影响企业...  相似文献   

2.
通过GIS技术支持,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 0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三角传统村落格局特点为西南部多、东北部少,呈凝聚型分布;从微观层面来看,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安徽的黄山、宣城和浙江的台州、丽水四市;从宏观层面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整体空间呈集中的趋势,主要集中分布在皖南、浙西南和浙东的台州西部,其次是浙中、苏南。其中,海拔高低、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特有的江南文化等方面为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一体化保护和紧密联动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网络化空间格局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全域化、体验式发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多尺度绿道规划方法,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络,多要素结合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资源、道路、水系、地形坡度和绿地斑块5个因子对绿道选线有重要影响,其中景观资源因子权重0.431,影响力最大;宽甸县域绿道适宜性用地多为水系或原有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用地,与山地地形肌理结合紧密。"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提供了特色山岳景观线路、鸭绿江景观线路和多样化的乡村景观游览线路,结合空间节点设置3级服务站点,形成全域分布的旅游线路和设施。因此,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需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规划多级绿道,增强城乡交通联系;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4.
社区居民的收入与就业等经济特征感知强度存在差异,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方式、用途和效应以及就业形势、观念等经济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农业旅游的社区经济影响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与用途"、"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和"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等4个因子上。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流域居民地空间分布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最近邻点指数计算方法,运用G 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石羊河流域居民地分布类型的研究,划分了适合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居民地空间分布的5种类型,并对该流域居民地分布类型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其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张文磊  黄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51-6553
利用2006年9月~2007年1月对都匀市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都匀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并得出了都匀市居民旅游偏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对流空间和场空间理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流空间与场空间理论的特征,探讨了流空间理论与场空间理论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旅游活动的性质以及基于流空间理论与场空间理论下的旅游行为,通过旅游行为得出对旅游开发的启示,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发现:(1)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整体呈现"双核一轴两带"的空间格局,"双核"强向心性明显,但在川渝交界地区形成"毗邻区塌陷",省界对空间流的阻隔效应还十分明显;(2)经济流网络中与一级中心城市邻近的城市其中心度更高,地理邻近效应显著,而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中心度具有交通趋向性,沿铁路干线的城市中心度等级更高;(3)经济流网络大致形成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川南、南遂广、万开云、渝西等5个次级组团,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组团则处于零散状态;(4)相较于经济流,交通流更能发挥时空压缩效应,带动区域空间网络向多中心、组团化演化,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采用面积与线路容量计算方法,应用总量模型、流量-流速模型及综合模型,对中国典型森林型风景名胜区--武陵源索溪峪景区各核心景点的旅游资源空间日容量以及不同季节空间容量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木桶原理"确定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结果表明:在索溪峪景区的各景点中,西海的平均日容量最大,为11 526人/d;景区夏半年综合旅游空间容量为6 500人/d,冬半年为3 440人/d,年均容量为188.1万人次.  相似文献   

10.
基于SPSS的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以长三角各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为主导因子,充分考虑各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了区域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分区依据、分区指标体系。应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土地利用分区进行了初步探讨,把该区域划分为6个土地利用区。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陈颖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69-70,73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地区进入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区域内2省1市如何协调彼此间利益冲突和竞争,整合各自资源以谋求共同发展成为了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继而分析了当前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困境及成因,最后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丽  管卫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84-1185,1188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至2省1市的背景下,通过扩容前后的对比,分析核心区和边缘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杜华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69-11573
以2008年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及其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得出该地区16个城市在7项指标上的因子得分及城市排名;再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长三角地区分为3个层次,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支出及其结构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优化农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合营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曦  胡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124-2125,2128
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合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各省(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乡村旅游联合营销中的职能、区域行业协会主导的联合营销以及地方乡村旅游企业的联合营销3个层次的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合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未来长三角区域农业合作的8个重点项目,涉及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农产品“绿色通道”、农产品质检体系、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农业要素合作平台、休闲观光农业联盟和农业合作指标评价体系;并指出这些项目的落实有利于消除农产品市场体制性壁垒、实现区域内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目标、提升农业科技研发水平、提高农业要素使用效率、促进农业服务业全面发展;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周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444-21446,21449
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的特征,从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诉求的角度分析了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民工荒"现象,剖析背后的原因,寻求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空间界面作为滨水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限制空间的物质实体,其种类及构成方式直接决定了滨水步道空间中的观景对象及视觉感受。本文在界定滨水步道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法对上海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现状进行研究,分别得出其南北两岸连通度;其次,通过对比归类分析法对滨水步道的界面围合要素及特征、空间组合模式及视觉感受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出以水、植物、墙体、建筑、道路为界面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模式形式;最后,总结出"水+植物"模式及"植物+植物"模式为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在步道空间营造时会产生区别于其他模式比较柔性的视觉空间,视线更易穿越,且具备一定的空间围合感,在设计中可通过与景观小品及各类游憩设施等的组合形成更为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此次研究是对上海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研究的有益补充,同时也对同类滨水步道空间的设计与景观提升具有借鉴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地区乡村空间变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促推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全地域资源要素的均衡化配置,形成了乡村地区空间高密度均质化转型的独特趋势,主要表现为乡村生产要素非农化、农居布局分散化、村落区位郊区化。但在较大程度上引发长三角地区乡村空间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产业同质化竞争、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等深层次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提出完善现有乡村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构建新型乡村空间的对策建议。重点是研究制定乡村空间布局、农居建设整治、农田水利及附属设施建设、乡土景观建设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引导长三角地区乡村布局建设向更加规范有序、集聚集约的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