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貌景观为审美对象,从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象美学特征等方面研究其美学价值,并探讨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分析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得出景观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美感度分布;探讨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形象美学特征,认为赤水丹霞有雄伟之美、奇特之美、险峻之美、秀丽之美。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是多样统一的,研究两种价值的关系有助于地貌景观审美的不断深化。赤水丹霞具有世界级别的保护属性,其景观元素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理应得到人类的有效保护与管理,这样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以永续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从地质资源类型及分布着手进行美学分 析。最后探讨了麻黄梁地质景观的美学特征,认为麻黄梁具有自然之美、豪迈之美、科学之美以 及和谐之美。从精神层次、科学层次以及艺术层次之中发现其美学的价值。发现麻黄梁可以拥 有地貌学以及地学科普天然讲堂之一的称号,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的旅游有着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欧阳菊根  吴丁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35-22437
在研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利生态环境与景观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水利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为水利资源管理与景观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大凌河朝阳城区段整治工程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凌河朝阳城区段整治工程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城区东侧,工程主体由防洪工程、人工湖工程、沿河绿化带工程以厦绿化带上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组成,是集防洪、环境、景观和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整治工程,工程从规划到实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河新理念,在实现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以人为本、人水相亲、生态治河的新思路,实现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和生态水利的转变,为城市水莉建设提供典范。  相似文献   

5.
王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95-10997
以"水更清"行动计划中建设的两处颇具代表性的水利景观奎河景观带、丁万河景观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实践经历,从科学艺术的角度对其中的植物景观进行分析,详细阐述各自造景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些许合理化建议,旨在为徐州后续的水利景观建设,尤其是河道景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岳西县衙前河是岳西县重要的穿城骨干河流。滨河绿化景观带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水利与景观功能相协调,滨河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协调和创新性原则,科学地开展竖向设计,景观功能的分区和布局规划,景点和功能设施的设计,将滨河绿化景观带建设成为一个集健身、休闲、观赏以及水利行洪为一体的、开放性的公园绿地。  相似文献   

7.
和谐美好的建筑景观作为政治、文化的橱窗,可以彰显国家的实力、民族的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那么如何做好水利这件大事,以及为满足社会各界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必须要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并在水利科学研究中,要充分了解社会、人与水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提出水利方案,努力探讨分析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许贤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428-5430
景观的视觉和谐性是在对景观这一综合体的视觉感知上,其自然因素、生态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互相均衡、互相协调。该研究从景观自然性与文化性角度初步研究以南屏为代表的黟县古村落景观的视觉和谐之美,探讨其形式、意象和意义,以便于更清晰地认识、更合理地保护、更持续地利用古村落文化旅游资源,以期对现代景观设计与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景观的韵律美价值与景观对原始人类的战略意义相一致,这是景观韵律美评价的基本原理。本文对南太行山典型峡谷景观(王相岩峡谷景观)的空间结构及其意义、韵律美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围谷及其绝壁上的悬岩和洞穴,预示着一种潜在的、原始人的理想领地和直接生境;峡谷走廊与围谷的结合而形成的串珠式空间序列和每一围谷中的倒塔式竖向空间序列,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空间探索欲和求知欲,产生多种景观感受和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整体环境认知图。这些结构正是自热景观美的韵律。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河道景观问题倍受关注,近年来,城市水利建设历经了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四个阶段,而且逐步向景观水利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河道已不仅仅具有"泻洪、排涝、蓄水、引清、航运"等水道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具有"景观、旅游、生态、对周边环境的呼应"等的功能,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流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1.
正现在,我们的项目大多与水相关。设计过程都需要水利专业的协同合作。设计方案除了解决景观问题、功能问题,还需同时解决水生态的问题。怎样利用水,并把水的价值体现出来,就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然而在很多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水利、市政和规划还是各干各的。其实城市建设的各行各业都可以与景观多些互动。当我们放开思路,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机会能让景观更广泛地融入到市政、水利、工程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2.
从景观学角度探讨皖江圩田景观历史变迁,对我国面积广大的水利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启示。以地方县志、丛书史料和地图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芜湖陶辛水韵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19年(民国)和2022年(当代)2个时间段,对研究区不同年代圩田景观要素进行识别和提取,并对水系子系统、圩田子系统和聚落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和历史比较。结果表明:千年古圩的水利工程现今仍发挥功能,但水网密度明显增大。圩田形态继承传统的田字形和多边形两种类型,圩田结构由简单型逐渐转为复合型。聚落分布由散点型发展为带状型、放射型、岛屿型和团块聚集型。皖江圩田景观演变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系统不断博弈的过程,在新时代水利风景区建设中需要传承古人适水、理水、利水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广州雕塑公园植物景观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园植物景观,以广州雕塑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不同生境植物配置及园路植物配置的特点和观赏价值。结果表明:广州雕塑公园植物与雕塑结合,岭南风情浓郁、季相与色彩丰富、主题景观新颖,具有良好的生态及观赏效果,展示了亚热带气候下不同生境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4.
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是衡量现代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团泊新城为例,从宏观角度对规划城市农业景观(郊野基质)建设及其与新城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文章旨在探讨一个新城在规划之初,如何使之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进行规划,从而确保其景观生态建设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5.
农业景观的形成与演化[美]JESpencerRJHorvath农业景观的形成有其历史、自然、人文等原因,比较复杂。本文对美国玉米带、菲律宾椰子景观和马来西亚橡胶景观的形成、演化作简略介绍。一、美国玉米带的形成与演化从农业生产综合体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16.
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是衡量现代城市生态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团泊新城为例,从宏观角度对规划城市农业景观(郊野基质)建设及其与新城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文章旨在探讨一个新城在规划之初,如何使之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进行规划,从而确保其景观生态建设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7.
<正>水体景观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它园林景观的相互融合更是将园林景观的灵动之美展示给了人们,更让人亲近自然、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水体园林景观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遵循其所处的环境氛围、功能要求进行设计,以使其与山石、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整体风格协调统一。1水体的动态特征分析水是园林景观中必不可少的动态元素。水来源于自然,具有流动性,其外  相似文献   

18.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基于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城镇森林景观及美丽的标准进行了界定,从生态美、结构美、文化美、质朴美、视觉美等方面制定出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各指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及加工业、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展示当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吸引人们观光、观赏、品尝、疗养、购物、消遣、探奇、健身、求知、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可大幅度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1衡水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衡水市休闲农业刚刚起步,按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与衡水市的区位优势相比  相似文献   

20.
1景观的概念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是人类栖居地,是人造工艺品,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是美。2景观观念的发展景观的艺术形式不仅与风土有继承关系,还与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