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清谴责小说以极富于情感宣泄的戏谑式调侃语言为主要批判语体。逗笑贬损、滑稽夸饰以及插科打诨是这种语体的主要形态。这种语体显示出晚清小说作家独特的写作价值立场和文化认知,同时急切激进的批判宣泄使得谴责小说语言批判中的价值错位问题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社会阶层,晚清庐州士绅群体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结合密切,士绅阶层在经历了整体实力壮大后文化权力张扬,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并将儒学传承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实际承担了基层社会传统文化承续与传播的历史使命,在晚清社会文化秩序的塑造与维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孕育和造就了法律语言, 法律语言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英汉法律语言表达、体现、象征着各自民族的文化与法律文化现实。在习得一般法律语言的同时也习得法律文化。因此, 在进行法律翻译时应兼顾语言转换和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4.
西瓜,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源自于域外,后传入中国普及全国各地并不断发展。西瓜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漫长的栽培与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众多以西瓜为主要元素的文化、历史与风俗等。文章主要叙述了在中国历代发展的过程中,西瓜除扮演着一个给人们夏日消暑解渴的角色,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诸多有意义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不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更成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其中一笔。笔者认为西瓜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理应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缔造了文人士大夫难以企及的成就。曾氏家书在晚清及民国以来流播甚广,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其家书中挖掘曾国藩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与近代人物的比较,揭示其性格形成的文化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
讨论唐浩明的晚清系列历史小说,离不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语境.唐浩明从现实的民族国家的认同立场出发,以一种宏大的叙事风格追溯历史,揭示近代中国在西方"他者"的注视下民族国家意识一步步觉醒的历程,并准确复现了传统文化自身内在的调和能力.同时小说也因视野的局限而留下了些许不足和遗憾,这也是当前许多晚清题材小说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晚清文学的繁荣是晚清士人在科举之途堵塞之后的一种创造。在晚清士人走向文学活动的路途中充满了种种社会的、心理的复杂动因。东南沿海口岸城市开放的文化氛围、发达的工商业经济培育了最早的文学读者,也为穷途末路的晚清士人提供了以文学活动谋生的职业机会。因此,考察晚清士人生态的变化,对于把握晚清文学活动的主流、了解文学生产的规律有直接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湘军肇兴以宗法关系为身份依据,成为解读晚清社会转型的一个初始密码和历史样本。晚清社会结构的军功阶层由社会边缘进入中心、地方绅权扩张、渐进式制度博弈、满汉认同中的满蒙特权与汉族意识成为湘军体系背景下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镜像。由此,传统的宗法“自然共同体”开始被政治利益共同体所取代,成为左右晚清政治变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9.
辣椒作为美洲引种的域外园艺作物,自传入伊始仅被认为是一种观赏性植物,在被人们发现了它的可食用性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后,辣椒迅速融入中华饮食文化大家庭并且改变了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的五味格局,辣椒不仅在日常饮食中受到人们的青昧,同时在族群认同、审美取向和文化趋向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官方的大力提倡,及其晚清山东社会战祸不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妇女节烈风气盛行不止,并且愈演愈烈。对山东列女(节妇、烈女烈妇和贞女)这一庞大群体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清政府为达到宣教化、抚民心的政治目的。同时也揭示了晚清山东社会妇女在“忠”、“孝”、“节”、“烈”等观念下的艰难生活和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1.
法治文化是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灵魂和根本内驱力,但因受法治文化环境、农村法治主体、制度设计和农村执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阻碍了农村法治化进程。因此,可通过改善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环境,重塑农村法治主体,严格规范农村执法,完善"三农"立法来促进农村法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权力本位观"在中国根深蒂固,它是市民社会、私法文化欠发达的重要诱因。培育市民社会和私法文化,要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强力推进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不断创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具有竞争力的大学在文化上是朝气蓬勃的,是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以文化本身优秀作为基础的,需要利用有效手段形成文化共同体,同时需要保持与其他高校的差异。高校地位以及高校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大学文化建设都有着影响,优良的校风与学风更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知识产权在这里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区别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使用,理清创造人和使用人之间的关系,并控制文化产品的使用,同时培养对于知识和知识创造人的正确态度,最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的重要时期,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出发,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法治文化建设上新疆地区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的。法治文化是新疆法制建设的灵魂,法治文化建设状况直接影响新疆社会治理的效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疆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应看到各个维度的因素为新疆法治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时代机遇,新疆亟需抓住机遇选择适合的路径来进行法治文化建设,以推进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建设是目前学校工作的新思路。探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种主要方式: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及由浅层到深层,单一到综合,随机到规范,自发到自觉,学生为主体到教职工生共同参与和缓慢到加速再到平稳等六条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工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环境,想要得到自身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塑造健全的法治人格。法治人格的生成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法治文化的价值内涵同是法治人格所要达到的精神追求,也为其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回顾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法律作用的认识历程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应首先从破除法律虚无主义,树立法律至上权威入手。  相似文献   

18.
法律工具论的思想长久以来对中国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有其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从西方不同时期政体与法的发展的关联性及东西方法的差异的比较中可以总结出:政治体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执政者对法的认识的差异,而此种差异又会对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继而对一国法理学及法的总体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在提倡法治的当代中国,对此种差异的历史及影响的认识有助于寻求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美玲  王文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55-6356
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行了10多年时间,但农业政策性银行法尚未出台。从农业政策性银行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其法律性质,立法误区,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农业政策性银行法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蜇池塘养殖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上旬-8月上旬,对山东荣成靖海湾池塘养殖的海蜇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蜇幼体放入池塘后生长迅速,从6月1 H放苗到8月1日收获海蜇,伞径从2 cm左右生长至30-40 cm,甚至可以长至50 cm.不同大小海蜇的体重(湿重)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0.176 x28914( R2=0.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