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5个叶用芥菜杂交新组合的特征特性,筛选适合龙岩市种植的叶用芥菜新品种,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及抗逆性等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华1801生长势强,开展度、莲座叶数、外叶长、单株质量均最大,折合667m^2产量最高,达到3891.9kg,比客家甜芥菜(CK2)增产10.8%,比福州宽秆芥(CK1)增产高达53.0%,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综合性状表现最优,适合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3.
为筛选出适宜杭州地区栽培的叶用芥菜新品种,开展6个叶用芥菜品种华芥2号、华芥3号、华芥4号、华芥8号、华芥10号、鄞雪18的比较试验,调查它们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产量及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华芥4号、华芥8号在抗性、产量、品质等方面表现优良,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对5个叶用芥菜品种黔青1号、黔青2号、黔青3号、黔青4号、黔青5号进行品比试验,分别比较它们的生育期、生物学性状、产量以及抗性。试验结果表明,黔青3、4、5号的抗性、产量、品质等综合表现优良,各具特色,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6.
叶用芥菜别名春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系浅,须根多,茎短缩,叶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叶面平滑或皱缩,叶缘有锯齿或深裂,幼时有粗毛,中肋宽,扁平或近圆形,复总状花序,花冠黄色,种子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或褐色。芥菜原产我国,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普遍栽培。广州地区已有千年以上栽培历史,以叶用芥菜为主,除供鲜食外,也是加工的主要蔬菜。近年来,叶用芥菜品种更新很快,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叶用芥菜的新品种,提高叶用芥菜的栽培技术水平,白云区菜科所广泛引进芥菜品种,积极开展栽培技术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叶用莴苣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个叶用莴苣品种为试材,综合比较了不同品种植物学特性、采收期生长状况、田间生长状况和商品特性品种特性,以期筛选出适宜在北京地区推广的适应性强、产量高、商品性好的优良叶用莴苣品种,旨在为叶用莴苣的塑料大棚栽培品种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结球莴苣品种的GJ-2("荷兰结球生菜")和GJ-5("撒哈拉"),散叶莴苣品种的GS-1("方妮")和GS-6("北散生2号")等4个品种的植物学性状优良,田间生长整齐,栽培适应性强,净菜率高,小区丰产,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根尖染色体压片技术对大叶芥、小叶芥和白花芥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叶芥染色体数目为2n=4x=AABB=36,核型公式为2n=4x=14m+18sm+4st,核不对称系数为66.33%,属于"3B"型;小叶芥染色体数目为2n=4x=AABB=36,核型公式为2n=4x=30m+4sm+2st,核不对称系数为58.21%,属于"2B"型;白花芥染色体数目为2n=4x=AABB=36,核型公式为2n=4x=22m+12sm+2st,核不对称系数为61.61%,属于"2B"型。3种不同类型叶用芥菜没有出现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都属于小染色体,多数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只有在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核不对称系数等核型组成上出现了细微的差异,说明3种不同类型叶用芥菜间具有相似的遗传特性。核不对称系数,大叶芥白花芥小叶芥,在进化关系上,小叶芥属于相对原始的类型,大叶芥和白花芥进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叶用芥菜品种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个叶用芥菜品种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15个叶用芥菜品种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较高的品种其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含量也相应较高。同时,15个叶用芥菜品种VC、Ca、P、Fe等营养成分含量也较高,其中VC含量为1 362~2 428 mg·kg-1(FW),Ca含量为1 002.9~1 872.9 mg·kg-1(FW),P含量为250.7~656.9 mg·kg-1(FW),Fe含量为17.4~32.4 mg·kg-1(FW)。  相似文献   

10.
结球芥(包心芥)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5,(5):49-51
为了筛选出适合宁波种植的包心芥新品种,研究了7个包心芥品种的田间农艺性状,以‘大坪埔’包心芥为对照,对其植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以及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甬包2号’生长势最强,植株高度43.2 cm,植株开展度65.4 cm×49.8 cm,最大叶长度、宽度分别为47.7 cm和45.4 cm,叶球纵径17.4 cm,叶球横径16.3 cm,是生产上非常有潜力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以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引进的叶用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叶用4-4为母本,以泰国清迈大学选育出的8个优良叶用芥菜品种为转育父本,杂交后连续回交4代(BC4),再将BC4与优良叶用芥菜品种40R2-3-4配制8个杂交组合,其中2个组合(4-4 × 19-H-12)×40R2-3-4和(4-4 × 2R2)×40R2-3-4结球率为100%,产量比商用品种分别高34%和13%,比其亲本分别高25%和5%。  相似文献   

12.
任锡亮  王毓洪  孟秋峰  黄芸萍 《园艺学报》2017,44(10):2035-2036
‘甬雪4号’为雪里蕻杂交一代新品种。生长势强,叶浅绿色,复锯齿,浅裂,叶面有光泽,无蜡粉。平均有效蘖数27个,单株质量1.4 kg,产量约75 t·hm~(-2)。耐抽薹性中等,较抗病毒病,播种至采收约105 d。加工品质优良,适合长江流域栽培。  相似文献   

13.
李娟  朱祝军  钱琼秋 《园艺学报》2005,32(6):1045-1050
 以叶芥菜‘雪里蕻’和‘包包青菜’为材料, 研究4个氮肥水平(10.3、100、200和300 kg·hm - 2 ) 和2个硫肥水平(0和50 kg·hm- 2 ) 对植株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氮肥量增加,两品种的株高、地上部鲜质量、产量、叶绿素、β - 胡萝卜素、游离氨基酸、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硫含量均显著提高, 雪里蕻的硝酸盐含量也显著提高, 两品种的干物质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则降低。较低施氮量(小于100 kg·hm- 2 ) 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影响。在不施硫处理(供应KCl) 中, 氮肥对包包青菜硝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而在施硫处理(供应K2SO4 ) 中, 增加氮肥量显著增加其硝酸盐含量。增施硫肥, 雪里蕻可溶性蛋白质和包包青菜硝酸盐均显著提高, 两品种地上部硫含量显著提高, 而对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萍  朱祝军 《园艺学报》2006,33(4):745-750
 以10个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为试材, 研究了不同采收季节对其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采收的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冬季采收的。叶用芥菜含有槲皮素和山奈素两种类黄酮化合物, 春季采收的槲皮素和山奈素含量高于冬季采收的。基因型间总酚、槲皮素和山奈素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并与生长季节有极显著的互作关系, 表明生长季节对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酚类物质积累和抗氧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总酚、槲皮素和山奈素的含量分别与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金海霞  冯辉  徐书法 《园艺学报》2006,33(4):737-740
 用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22与叶用芥菜可育品系X09-1和X12-1杂交, 并以叶用芥菜为轮回亲本连续7代回交, 获得了2份不育性稳定的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的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 , 植株形态与轮回亲本相近, 有正常结籽能力。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Ⅰ染色体数目稳定为18条, 表明回交核替换已经完成。用转育成的新不育系试配杂交组合, 经配合力测定, 筛选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分期取样、化验分析、模型拟合的方法对茎芥菜一代杂种JL92-3A×JL155钾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茎芥菜各器官钾积累规律符合Logistic方程,钾的旺盛积累期:根为11.9~16.1叶龄,叶为12.1~17.3叶龄,而茎为14.4~17.9叶龄,各器官在旺盛积累期积累的钾达65%以上。根据茎芥菜的钾素积累规律,提出了茎芥菜钾肥的施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肉包心芥菜施氮最佳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石灰性田N的投入量对大肉包心芥菜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不同施N量的效益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大肉包心芥菜产量(Y)与N施用量(X)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为Y=469.45+434.292 X-7.691 8 X2,确定广西钟山石灰性田667 m2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7.88 kg,经济最佳产量为6 598.71 kg,比N0不施N处理667 m2增产6 148.51 kg,增收5 997.12元,产投比为40.6。  相似文献   

18.
春茎芥菜新品种‘甬榨2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榨2号’是春中熟茎芥菜新品种。半碎叶,生长势强,株型直立,基部不贴地。瘤茎呈圆形,茎形指数约1.04,鲜样质量300 g左右,加工品质好。全生长期175 ~ 180 d。耐寒性较强,抽薹较迟,不易空心,产量较高。适宜在浙江省春榨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