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品种大豆加工豆浆的品质分析及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也是传统豆制品的重要原料生产基地。为明确该产区大豆原料与其加工制得豆浆的品质、特点,该研究选取47个东北大豆品种为原料,分析其大豆粗脂肪、粗蛋白、钙、磷含量等理化指标,比较其加工豆浆的蛋白浓度、总固形物含量、感官评价、风味物质含量等品质差异。结果得到豆浆质量得率、动力粘度、总固形物、非豆腥味活性与豆腥味活性比值最高的品种分别是吉育102、吉92、吉育70、吉小8号、吉青3号。大豆籽粒理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粗脂肪、钙、磷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垦丰17、GY07Y16、吉82、杂交豆3号。豆浆的豆腥味与脂肪氧化酶活性、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脂肪含量与风味活性比呈负相关。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4个因子方程,确定豆浆各项指标在综合品质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建立了豆浆品质评价模型,模型系数可以根据加工目的进行相应调整。综合得分最高的5个品种为吉45(9.52)、吉育70(9.43)、吉青1号(9.28)、吉育66(9.27)、吉育102(9.21)。结合对应的大豆理化指标排序发现,豆浆品质是大豆理化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蛋白含量越高所得产品越好,脂肪含量高的品种并不适宜加工豆浆。该研究为用于加工豆浆的东北大豆品种分级提供了参考,实现了豆浆品质的综合判别及大豆加工基础数据的分析、整合。  相似文献   

2.
摘要:本文针对来源于荷兰的4个引进甜菜品种和国内的6个甜菜品系(其中2个为一年生野生甜菜)进行了ISSR指纹图谱构建和聚类分析研究。筛选出稳定性高且多态性好的6个引物用于试验。利用筛选的6条引物ISSR-PCR 共扩增出51个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6.3%. 利用该6条引物ISSR-PCR建立的指纹图谱能将试验中的全部甜菜品种都鉴定区分开。只利用2条引物L1和UBC846 扩增的8个多态性条带构建了10个甜菜品种(系)的数字指纹识别码,该数字指纹图谱能完全区分10个甜菜品种(系),结果显示ISSR 指纹图谱能非常有效的鉴定不同的甜菜品种。利用生物软件NTSYS-pc针对10个试验甜菜品种(系)的ISSR 扩增条带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个甜菜品种(系)的相似系数为0.43与0.83之间,平均为0.62。利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个甜菜品种(系)聚类为2个组和3个亚组。UPGMA 聚类分析能清楚的显示10个甜菜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并且聚类结果与10个甜菜群体的特性一致, 说明ISSR标记能用于甜菜不同群体间遗传距离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茶是茶树育种中的骨干亲本,利用这两个亲本选育了许多优良的品种(系)。本研究利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了40个福云(半)同胞系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变异水平和亲缘关系。14个ISSR引物在供试品种(系)间共扩增出251条谱带,多态性条带的比率为96.4%。引物的PIC值平均为0.94,Rp值平均为29.35,表明引物扩增位点的高多态性和对品种的强辨别能力。40份供试品种(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2。按母本来源和育种机构对供试品种(系)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组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接近,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组内品种(系)的个体之间,不同组间基因交流明显。供试品种(系)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52-0.75,根据相似系数矩阵按UPGMA法对40个供试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不同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福鼎大白茶在树状图中形成单独的分支,在树状图的根基处,其它品种(系)根据遗传距离聚类成不同的类群。来源于同一育种单位的部分茶树品种(系)聚类在同一类群中,但未发现按母本来源区分的独立类群。总之,通过ISSR标记分析,可在基因组水平上进一步了解福云(半)同胞系茶树品种(系)间的遗传变异水平,并进一步明确其亲缘关系,为今后福云(半)同胞系在茶树育种上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几个大麦品种(系)的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发芽势(率)盐害指数、发芽指数下降率、产量及构成因素等为指数,对苏啤3号、苏啤4号、单二、扬农啤5号、盐99098、盐丰一号、C2118、西引二号等几个大麦品种(系)进行了耐盐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低NaCl胁迫浓度对参试品种(系)的影响不大,高盐胁迫(NaCl浓度大于60mg/ml)导致上述指标明显下降。品种不同对盐分胁迫的反映不同。芽期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参试品种(系)的耐盐顺序依次为C2118=盐丰一号>扬农啤5号>苏啤4号>西引二号>单二>苏啤3号>盐99098;盆栽试验耐盐性顺序依次为C2118>盐丰一号>苏啤4号>扬农啤5号>西引二号>单二>盐99098>苏啤3号。芽期和成熟期均耐盐的大麦品种(系)为C2118、盐丰一号、苏啤4号、扬农啤5号,可作为耐盐品种(系)直接在盐碱土种植或作为耐盐种质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5.
绿茶中的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之比(即酚氨比)是评价绿茶滋味品质的量化指标。本文提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分析绿茶汤的酚氨比,并对光谱的特征变量进行筛选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试验采用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PA)筛选特征变量,建立酚氨比的估测模型,并与PLS、iPLS和siPLS方法建立的模型性能相比较。结果表明,应用siPLS结合SPA优选7个特征变量,主成分因子数为4时,所建模型性能最好,模型预测集相关系数(R p)为0.906,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258。对预测集30个样本的预测值与参考值进行t检验时,预测值与参考值无显著差异,说明模型准确可靠,可实现绿茶滋味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快速估测。  相似文献   

6.
比较分析不同品种蓝莓果实品质特性,确定代表性品质指标,建立蓝莓品质综合评价体系,为蓝莓品质合理评价和优良蓝莓品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以26个高丛蓝莓品种果实为材料,测定其11项品质指标(单果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 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糖酸比、维生素C质量分数、花色苷质量分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6个蓝莓品种的11项果实品质性状中糖酸比、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单果质量和花色苷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3.67%、32.25%、30.84%和28.48%。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花色苷质量分数和果实硬度可作为评价蓝莓果实品质的代表性指标;建立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并依据各品种的综合品质得分进行优良度排序,得分排名前10位的蓝莓品种依次为'大果蓝金'莱格西'公爵'日出'维口'蓝片'早蓝'蓝丰'爱国者'红利',研究结果为大连地区蓝莓品种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马铃薯品种用于加工油炸薯片的适宜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马铃薯品种数量繁多,品质指标差异性大,这些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炸薯片制品的品质,为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加工油炸薯片的适宜性,试验以国内外广泛种植的74个品种的马铃薯为原材料,分别测定原料的8个加工指标(水分、淀粉、还原糖、总糖、灰分、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蛋白质)及油炸薯片的4个品质指标(蛋白质、感官得分、脆性、白度),随机选取56个样品为校正集,其余18个样品为验证集,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薯片综合评价指标与马铃薯原料加工指标X1~X8之间的回归模型,模型决定系数R2=0.607,调整后R2=0.585,F=26.815,sig.=0.000,拟合度较高,回归模型显著。同时利用验证集样品对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结论表明薯片综合评价指标预测值与真值相关系数为0.502,显著性为0.034,相关关系显著,该模型可用于实际油炸薯片综合品质评价。通过K-means聚类法对74个马铃薯品种加工适宜性进行初步划分,筛选出适宜加工薯片的品种15个,评价结果与实际应用现状相符。所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马铃薯油炸薯片加工适宜性评价,为中国马铃薯产业选择特定薯片加工品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兰州新区双膜大棚冬季月季种植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 5 个月季品种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分析其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筛选出具有较强抗寒能力的月季品种。结果表明,供试月季品种粉扇(木香嫁接)和扉扇在低温胁迫下鲜重下降较少,粉扇鲜重下降最多。干重下降最少的是粉扇(木香嫁接)和朱墨双辉。粉扇(木香嫁接)和粉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较小,膜脂过氧化程度较弱。与其余品种相比,粉和平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最多。粉扇(木香嫁接)和粉和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均高于其他品种。主成分分析表明,抗寒性最强的月季品种是粉和平与扉扇,粉扇(木香嫁接)次之,粉扇和朱墨双辉抗寒性较弱。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兰州新区双膜大棚冬季种植时建议优先考虑月季品种粉和平、扉扇。  相似文献   

9.
樱桃品种果实品质因子主成分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研究不同品种甜樱桃果实品质指标差异,确定代表性品质指标,从而筛选出品质优良的甜樱桃品种。以24种甜樱桃果实为材料,测定其11项品质指标(单果质量、硬度、可食率、出汁率、p H值、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花色苷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模糊评判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甜樱桃品种各项指标存在差异,其中单果质量与维生素C之间,可食率与出汁率、可滴定酸之间,花色苷与p H值、可滴定酸之间,总糖、还原糖、糖酸比与p H值之间均呈及极显著正相关。因子分析提取了甜味、口感、抗氧化、可食、质量5项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948%,包含了大部分指标信息,因此筛选总糖、出汁率、维生素C、可食率、单果质量作为评价甜樱桃的关键指标;利用PAST软件绘制各品种在5个主因子的分布状况,并对品种因子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得分排名前10的樱桃品种依次为"Red"(0.70)、"早露"(0.63)、"红蜜"(0.60)、"彩玉"(0.47)、"秦樱一号"(0.44)、"S2S1"(0.38)、"早大果实生"(0.35)、"13-33"(0.28)、"明珠"(0.13)、"秦林"(0.07);对11个分析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综合品质表现排名前10的品种分别为"Red"(0.642)、"红蜜"(0.566)、"早露"(0.545)、"明珠"(0.524)、"彩玉"(0.521)、"秦樱一号"(0.512)、"秦林"(0.501)、"美早"(0.491)、"S2S1"(0.482)、"早大果实生"(0.470),以上结果一致表明"Red"、"早露"、"红蜜"、"彩玉"、"秦樱一号"、"S2S1"、"早大果实生"、"明珠"、"秦林"等9种樱桃综合品质较其他15种樱桃更优,其中"Red"樱桃品质最优,可作为樱桃资源开发利用、育种及品质改良的原材料。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该试验初步确定排名前9位的樱桃优良品种,为樱桃品种选育和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农业耕作模式的崇明滨海盐碱土进行了为期15个月的跟踪采样,通过分析土壤的10余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在原始数据呈现季节性波动的情况下,借助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方法将对土壤的多指标评价转化为单一综合指标的评价。在通过数学模型强化土壤改良效果的显著性和规律性的同时,将土壤呼吸和生物量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得出了不同于传统土壤评价系统的结论。模型评价结果显示,a、b、c3区传统评价体系的综合主成分得分为0.4131、-2.6217和2.20858,3区加和土壤呼吸和生物量后的综合主成分得分为-1.6989、-2.28724和3.98612,3区的耕作模式的差异表明不同样地的综合主成分得分和农业利用模式的多样性相关,多样化的耕作模式虽然加强了土壤的呼吸,但同时导致了该样区生物量的显著提高。因此加和了土壤呼吸和生物量的综合主成分得分仍然高于未加和这两项指标的得分。就实验样地而言,多样化的土壤利用模式可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青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杀青作业是提高绿茶加工品质的关键工序,为了提高茶叶加工品质,采用微波、热风、蒸汽、锅炒和蒸汽-热风组合等不同杀青方法对加工后绿茶的感官品质和茶叶内含成分品质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输出功率 10 kW、时间2.5 min、杀青叶温室75℃,杀青后茶叶的外形色泽、汤色、叶底表现较好,只有香气、滋味欠佳,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是2.70%、34.40%、3.335×10-3 mg/g和2.24 mg/g,时间是传统杀青的1/4~1/3,能耗成本是传统杀青的1/3。蒸汽-热风组合杀青时间为6 min(蒸汽和热风各处理3 min)、叶温80℃杀青的茶叶香气最好,氨基酸保留量达到3.48%,感官品质总分达到90.75分。  相似文献   

12.
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改善机采绿茶理化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茶树机采鲜叶为原料,选配、改装和组建了茶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并跟踪加工工序中茶坯理化成分的动态变化,以同一原料所制的传统炒青工艺为对照,比较新设备和新工艺对机采卷曲形绿茶色泽和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新的生产线在杀青、二青、做形和提香等关键工序中,集成应用了电磁加热耦合热风、热管余热回收和流化床干燥技术,提高了茶叶的滋味和色泽品质,所制卷曲形绿茶的感官得分比传统炒青绿茶高2分,酚氨比相对较低(P0.05),干茶的色相值、茶汤、叶底的亮度和色相值相对更好(P0.01);相比传统单机加工设备,该生产线可日均生产绿茶1 750 kg,产能提高了37.5%,能耗成本为4.6~4.8元/kg干茶;热效率提高100%,用工成本减少50%。机采卷曲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扩大了茶叶加工产能,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卷曲形绿茶品质,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红茶与绿茶感官品质与其化学组分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茶叶感官审评分属性与其化学组分的相关性进行探讨,该文以不同等级、产地红茶和绿茶为代表,利用传统感官审评方法鉴定茶叶品质(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并对各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对茶叶品质影响最重要的品质指标,即滋味。在利用尺度评价法对茶叶滋味品质的10个分属性(浓度、厚度、甘度、鲜度、醇度、涩度、嫩度、陈味、纯正度、火工度)进行更为细致的评定和对茶叶中主要呈味物质—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等级、不同产地茶叶的滋味分属性进行差异分析,并对化学组分与滋味分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茶样之间的产地和等级间差异主要是鲜度和涩度,而与之相关的组分主要是茶氨酸和咖啡碱,茶多酚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该研究实现了茶叶感官品质的定量分析,提高了感官审评结果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为茶叶原产地保护和分等分级提供核心技术和标准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稻米力学指标主成分分析的质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克服以往评价稻米质量方法的种种弊端,基于稻米力学流变学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样本相关矩阵出发,对稻米7个品种的14个主要力学指标进行了分析。根据累计贡献率达到91.1%以上,确定了跟稻米品质相关的3个独立的新指标:主成分PRIN1,硬度因子;主成分PRIN2,弹性因子;主成分PRIN3,黏性因子,并得到各品质的主成分值。以主成分值为指标对稻米进行分类,其结果与根据食味值分类的结果相接近。主成分值与稻米食味值的相关分析表明,主成分1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2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稻米的食味值与主成分之间的回归方程,作为稻米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可用该模型进行不同品种稻米的食味值预测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新型绿茶电磁内热式毛火工艺对绿茶毛火效果的影响,该文应用正交设计和极差分析,以毛火样的生化成分含量和成品样的感官品质为目标值,对电磁内热式毛火工艺参数(热风温度、热风风机转速、链板传动转速等)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参数,并与传统的燃煤式热风毛火、理条机毛火、电热管式热风毛火等在毛火效果和设备性能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综合品质生化成分和感官评审的结果,电磁内热式毛火工艺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热风温度115℃,热风风机转速1 200 r/min,链板传动转速1 050 r/min,3因素中以热风风机风速对绿茶毛火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毛火条件下所制提香样的氨基酸、茶多酚、叶绿素、可溶性糖、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分别达2.31%、17.61%、1.13 mg/g、5.01%、10.74%、2.01%,品质物质加权值为7.66%,均高于其他3种毛火工艺;此工艺下所制成品茶样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等均得到显著提升,感官总分达86.40,显著优于其他毛火处理;该毛火工艺能耗成本仅0.76元/kg,较电热管式热风毛火减少了70%以上,升温快,预热时间仅10 min,较传统燃煤式热风毛火的预热时间减少约50%,余热回收装置的设计显著提升了热能利用率,热效率提升50%以上;同时,生产效率达150 kg/h,较传统电热管式热风毛火提升3倍以上,而且温控精准和稳定、热风分布均匀。该研究可为茶叶加工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为寒地沙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寒地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果实品质优异的沙棘资源。以22份寒地沙棘种质资源果实为试材,测定果实10项品质指标,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果实品质综合得分并排序。不同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指标变异系数分布在9.339%~62.528%之间,其中糖酸比变异程度最大,果实横径变异程度最小。各个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6.053%。根据3个主成分得分和相应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建立了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得分较高的是‘小柳树’、‘侍丛’、‘向阳’、HS-12。系统聚类分析将22份沙棘种质资源分为3类,分类结果与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小柳树’、‘侍丛’、‘向阳’、HS-12为寒地沙棘优异种质资源,研究结果为沙棘种质资源利用与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红茶感官品质及成分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以在发酵过程中小叶种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感官品质评分和理化品质指标(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儿茶素和酚氨比)的定量分析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探讨了特征变量优选方法对预测模型的影响。首先,对获取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法(standard normal Z transformation,SNV)预处理,进而采用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回归(synergy interval PLS,Si-PLS)、随机蛙跳算法(shuffled frog leaping algorithm,SFLA)、竞争性自适应权重取样法(competitiveadaptivereweightedsampling,CARS)和连续投影(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筛选出各品质指标的最优特征波长变量;最后基于优选波长分别建立各发酵品质指标的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线性预测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非线性预测模型。模型结果比较表明,Si、CARS、SFLA和SPA等变量筛选方法可有效压缩变量,以及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非线性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值(root-mean-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均明显小于PLS模型,相关性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R)和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ercent deviation,RPD)均高于PLS模型。对于红茶发酵品质的检测上,非线性模型性能优于线性模型。感官品质、茶褐素和儿茶素的最优变量SVR预测模型的RPD值分别为3.923、3.234和5.462,酚氨比和茶红素模型的RPD值分别为2.815和2.223。除茶黄素的评价模型外(RPD为1.77),基于最优特征波长的各品质指标SVR模型的RPD值均大于2,表明模型具有极好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为实现工夫红茶发酵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的实际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