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不同方法对鸡胚和法氏囊中囊病病毒抗原含量的检测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单抗介导的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C-ELISA),琼脂扩散试验(ACP)快速诊断试纸条(ISK)对感染同株强毒或弱毒囊病病毒(IBDV)的鸡胚和鸡法氏囊中的病毒抗原效价进行了检测比较,结果表明,上述3种方法测得法氏囊中温毒IBDV抗原效价分别为10^6.0(AC-ELISA),2^-3.0(AGP)t 10^-3.0,测得鸡胚中强毒IBDV抗原效价依次为10^-1.0,0和0。强毒株接种鸡胚后,只有第1代鸡胚组织可被AC-ELISA测到低效价的IBDV抗原,而第2代以后则未能测到病毒抗原,弱毒疫苗株IBDV感染鸡后,法氏囊中可测到低效价抗原,但感染鸡胚后则无可测性病毒抗原。  相似文献   

2.
利用血清中和试验(VN),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P)对IBDV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抗体进行鉴别检测。被检血清来自用活毒攻毒鸡和用灭活油佐剂疫苗免疫鸡,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两者之间抗体的差异用VN试验很容易鉴别检出,但用ELISA方法却不能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AGP试验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用于检测IBDV抗体水平的方法主要有VN、AGP和ELISA等。VN试验不仅可鉴别检测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IBDV抗体,而且可鉴别检测同一血清型内不同毒株的抗体。ELISA也同样用于检测鸡的IBDV抗原和抗体,并被广泛应用于测定大型鸡场IBDV的免疫状态。此报道的主要目的是对比ELISA,AGP试验和VN试验检测IBDV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特异性抗体之间差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快速检测试剂盒,用重组IBDV-VP2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触合,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VP2蛋白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D11、2G8和2E5,抗体亚类分别为IgG1κ、IgG2bκ和IgG1κ。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证明,3株单抗均与VP2发生特异性反应。相加ELISA证明3株mAb识别VP2不同的抗原表位。在病毒中和试验中,1D11和2G8腹水对IBDV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04和103,而2E5无中和活性。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1D11和2E5,分别作为包被抗体和标记抗体,建立了IBDV夹心ELISA检测方法,优化了试验条件,测定了其主要性能指标,对IBDV的最低检出量为102 TCID50/mL。用夹心ELISA、AGP和RT-PCR 3种方法同步检测8种试验样品,夹心ELISA与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显著高于AGP方法。组装成的试剂盒,置于37℃保存7d、4℃保存6个月和-20℃保存24个月,其检测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为研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快速检测试剂盒,用重组IBDV-VP2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触合,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VP2蛋白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D11、2G8和2E5,抗体亚类分别为IgG1κ、IgG2bκ和IgG1κ。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证明,3株单抗均与VP2发生特异性反应。相加ELISA证明3株mAb识别VP2不同的抗原表位。在病毒中和试验中,1D11和2G8腹水对IBDV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04和103,而2E5无中和活性。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1D11和2E5,分别作为包被抗体和标记抗体,建立了IBDV夹心ELISA检测方法,优化了试验条件,测定了其主要性能指标,对IBDV的最低检出量为102 TCID50/mL。用夹心ELISA、AGP和RT-PCR 3种方法同步检测8种试验样品,夹心ELISA与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显著高于AGP方法。组装成的试剂盒,置于37℃保存7d、4℃保存6个月和-20℃保存24个月,其检测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胚适应株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野毒株分别经绒毛膜和尿囊腔途径接种于鸡胚进行传代培养,应用AGP法和Dot-ELISA法分别对每代收取的不同培养物(绒毛膜和尿囊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经绒毛膜途径传至第3代,尿囊腔途径传至第4—5代,即成为鸡胚完全适应株,可作为鸡胚培养病毒用毒种,方法应选择操作简便、且收获物质量高。数量多的尿囊腔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 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抑制 EL ISA对麻雀、鸭、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阳性率分别为 7.4% ( 4/ 54 )、95.5%( 3 6 3 / 3 80 )、9.4% ( 1 1 / 1 1 7)。从 IBD阳性麻雀、IBD病鸡以及同群饲养的鸭、鹅体内分离到了 4株不同源病毒 ,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 EL ISA、Dig-标记 IBDV c DNA探针斑点杂交和交叉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均为 IBDV血清 型。病毒可适应并致死鸡胚 ,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效应 ( CPE)。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 RNA,病毒对乙醚不敏感 ,p H2 .0不能灭活病毒 ,p H 1 2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 ,56℃作用 3 h病毒仍有活性 ,70℃ 1 h可灭活病毒。以上结果表明 ,从鸡、麻雀、鸭、鹅体内分离到的 IBDV生物学性质比较稳定且非常相似。本研究结果提示 IBDV已在我国广泛流行 ,麻雀、鸭、鹅可成为 IBDV携带者或传染源 ,在 IB-DV传播和生态变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HI和AGP方法检测普通种蛋中ND和IBD的卵黄抗体水平,利用HA和EID50检测方法比较多种病毒(如NDV、IBV、IBDV及AEV)在SPF鸡胚与普通鸡胚上繁殖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种蛋中ND及IBD的卵黄抗体水平普遍较高,在SPF鸡胚上新城疫LaSota病毒繁殖量是普通鸡胚的5~20倍,尿囊液血凝效价平均高2.0~2.5滴度。MA5毒株在SPF胚病毒液EID50为普通鸡胚的10倍以上熏且每次检测的结果比较接近。IBDV、AEV等病毒在普通鸡胚上几乎不能增殖。  相似文献   

8.
麻雀自然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的鸡场捕杀麻雀54只,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检测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4%(4/54);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1.1%(6/54);RT-PCR阳性样本病毒分离亦为阳性。结果表明,IBD流行的鸡场里的麻雀能够发生IBDV自然感染,麻雀可能是IBDV的贮存宿主或二次传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利用HI和AGP方法检测普通种蛋中ND和IBD的卵黄抗体水平,利用HA和EID50检测方法比较多种病毒(如NDV、IBV、IBDV及AEV)在SPF鸡胚与普通鸡胚上繁殖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种蛋中ND及IBD的卵黄抗体水平普遍较高,在SPF鸡胚上新城疫La Sota病毒繁殖量是普通鸡胚的5~20倍,尿囊液血凝效价平均高2.0~2.5滴度。MA5毒株在SPF胚病毒液EID50为普通鸡胚的10倍以上,且每次检测的结果比较接近。IBDV、AEV等病毒在普通鸡胚上几乎不能增殖。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离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病毒,从河南省濮阳地区某疑似感染鸡法氏囊病病毒的鸡场采集病料,用SPF鸡胚对病毒进行分离培养,通过琼脂扩散试验和RT-PCR扩增VP4片段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毒株能引起鸡胚规律性死亡,且出现CAM增厚、鸡胚出血等明显病变;待检抗原、标准阳性血清之间出现阳性沉淀线;琼脂电泳得到大小约为1200bp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结果证明该分离株为IBDV地方株,并命名为PY05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