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野生甘蔗血缘后代45个材料的黑穗病抗性鉴定,一是了解云南“YN”系列新血缘亲本抗黑穗病性状遗传效应;二是验证“异质复合分离理论”假说指导抗病育种的科学性。结果显示:(1)有27个材料为1级高抗,3个材料为2级抗病,共30个,占67%;而对照种ROC10和桂糖11号分别为6级、7级感病。表明在传统感病种质基础上导入云南野生种质血缘,能够获得野生血缘高抗黑穗病遗传基础,从中选育的“YN”系列优良亲本能够产生高抗黑穗病杂种优势。(2)在27个1级高抗材料中,有11个属于自交系后代,表明“异质复合分离理论”假说的“自交超亲分离”技术,能够有效地选育出高抗黑穗病的超亲遗传变异亲本,其后代抗病性杂种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2.
一些抗白粉病广谱性有效抗源已在小麦中确定出来,但在许多品种中抗性基因的特性还未知.从1982年国际冬小麦白粉病与锈病圃筛选的10个冬小麦品系作为试材,研究了作用基因的数量与抗白粉病的遗传模式.每个品系都同敏感性品种Chancellor杂交,在温室内用127号B.graminis小种接种亲本、F_1、F_2、BC_1(Chancellor×F_1)及F_3代群体幼苗,评价了白粉病反应.除过ST1-25外,所有亲本都表现抗性。遗传分析表明,C39和SI5中的抗性受3个显性基因控制,A55-2、R107、GO4779、OK75R3645及BulkPV63-6中的抗性由简单的部分显性基因控制.Armada与Chancellor间杂交产生的F_2、F_3及BC_1群体抗性表现不一致,但至少表明Armada有1个抗性基因,很可能是以前指出的Pm4b.VPM1和ST1-25中抗性各由1个隐性基因控制.10个亲本中表现出3至11个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3.
1RS.1BL移位系已被小麦育种者广泛地用于农艺性状和特殊籽粒产量的改良,但还缺乏对有或没有发生移位染色体臂的有关种族农艺性状表达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目的是测定2个硬红粒冬小麦群体分离的Aurora移位系中1RS.1BL对籽粒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用OK83398×Chisholm和OK8339×Arkan衍生的不同遗传材料进行了2个田间试验。试验1中评价了3种环境下25对F5代衍生的近等位纯合1B或1RS.1BL系;试验2评价了4种环境下1B或1RS.1BL纯合植株的F2、F3代的染色体组型。试验1中1RS.1BL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10%.增加地面以上干物质量为11%-12%,增加千粒重为4%-6%,其增产大小与杂交组合有关、尽管对每穗粒数、收获指数和容重未进行检测,但在株高和每平方米穗数方面的差异却以杂交和环境不同而缺乏一致性。试验2中所进行的遗传异质性方差分析表明,1RS.1BL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这些结果对进一步利用1RS.1BL改良冬小麦农艺性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甘蔗神通存在两个根本性难关,传统的“高贵化理论”已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等经25年探索,试创“异质复合分离理论”,用世界著名高贵品种POJ3016作母本,与云南野生割手密种远缘杂交,创造出杂种F193/2418新种质,其一是12上旬最好水平的含糖份16.29%,重力纯度94.02%,纤维份13.21%,表现高糖性状超亲优势,突破割手密杂种F1必然低糖的遗传规律;其二是染色体2n=80,热带种  相似文献   

5.
大豆病毒病抗源种质创新及鉴定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怡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99,18(1):32-36
通过有性杂交将高产与抗病进行有效重组,经人工接种主生化鉴定,创新出高抗SVM1号株系,且高抗种粒斑驳种质5份;哈83-201,哈88-7704,哈88-2499,哈88-2496和哈89-5896;创新出高抗SMV3号强毒株系种质,同时高抗种粒斑驳种质5份;哈91R3-182,哈91R3-188,哈91R3-232,哈91R3-244和哈91R3-310。并对抗源种质的抗性,丰产性及应用情况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大豆对SMV3号株系成株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97,16(3):223-226
通过四个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的感×抗杂组合的F1,F2和回交BC1群体的成株抗性分析,明确了四个创新抗源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哈91R3-182,哈91R3-188,其抗性是由两对互补隐性基因控制的,F2抗感分离比例为7:9.哈91R3-301,哈91R3-310其成株抗性是由两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的F,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这中份种质可作为东北地区抗SMV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7.
以前报道过10个冬小麦品系抗白粉病的基因数量与遗传模式,但这些基因的同位关系及其定位还没有确定.10个抗白粉病小麦品系中,有8个相互杂交并与13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不同寄主品系杂交。各杂交组合中,取F_2300—800个幼苗在温室内评定了对白粉病127号小种的反应,以确定这种同位关系以及8个小麦品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各个特性.在C39、A55—2、R107、Armada和SI5中鉴定出Pm4b这个常见基因。根据这些品系与相应寄主不同品系杂交后代感病性的缺失,确定出C39和SI5中3个抗病基因分别为Pm2、Pm4b和Pm6。OK75R3645中抗性基因很可能是Pm3位点上的1个等位基因或与其紧密连锁基因。由于GO4779与Axminster/8CC(Pm1)杂交后代未观察到感病性的分离,GO4779中的抗病基因可能为Pm1。ST1—25中的抗病基因为简单隐性基因Pm8。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花生脂肪酸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F435作高油酸亲本与12个美国大花生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并以大花生为轮回亲本回交3次。结果表明,花生高油酸(80%左右)性状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在在美国大花生种质资源中,两对显、隐性基因杂合的种质普遍存在,而隐性纯合形式的种质很少。F2和回交后自交BCn+1S1代群体出现3(正常油酸含量):1(高油酸含量)的分离比例,两对隐性基因除控制高油酸性状外,对勘察农艺性状无影响。花生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的  相似文献   

9.
用离体叶接种法鉴定了甘蓝型油菜选系对菌核病的抗感性,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抗性品系与感病品种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以两种基于PCR的标记估计所选10 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19 个随机引物扩增出了26 条重复性很好的RAPD 标记,1 对依据植物R基因的NBS区段设计的简并引物扩增出了3 条多态性的带。依据29 个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感性材料在遗传距离为0.1206 处被明显地区分开。5份抗性材料中,宁RS—1 与中油821、中R888 等其它抗性品系的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0.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及其在茶叶科学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是用于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及育种的分子标记。近年发展非常迅速,应用范围很广。本文就茶叶科学的几个方面论述了RAPD标记在茶叶科学研究的应用及前景:(1)茶树品种遗传连锁图谱的绘制,(2)茶叶种质资源鉴定及分类;(3)茶树目标性状基因的标记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大豆3个不同组合类型5个杂交组合的F2群体主要性状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遗传进度进行估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遗传参数因性状、组合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凡亲本含有野生亲缘、性状差异大的组合,类型间、性状间F2遗传力有较大差异,性状变异幅度增大,相对遗传进度也较大,选择有效。因此,种间创新种质将成为提高育成品种水平的新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质资源对光氧化逆境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创造的光氧化(Photooxidation)逆境,在高光强(600μEM^-2.S^-1)低CO2(5μmol/l),低O2(350μmol/L)条件下,对492份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ill)品种资源进行抗性筛选。结果表明:大豆种质的抗光氧化特性,呈数量性状的分布模型,抗和敏感的较少,中间类型的较多,来源于低纬度地区的大豆,抗性较强,反之则较弱,共筛选出抗光氧化品  相似文献   

13.
秀麦3号具有强蘖、多穗、矮秆、抗倒、耐肥、耐湿等特性,综合抗性好。是一个高产稳产的大麦新品种,于1996年5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现忆成为浙江省的大麦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50万亩以上。本文简单介绍了秀麦3号高产稳产性的遗传背景;利用该品系“强蘖、矮杆、抗倒”性状的较强配合力育成的衍生品系及低世代材料主要性状表现;秀麦3号的选育对浙江省大麦生产的作用以及对大麦育种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Glycimesoja被认为是YMV(黄化花叶病毒)和BHC(棉灯蛾)的野生抗源,通过Glycinemax和GlycineSoja种间杂交研究了YMV,BHC,BP(大豆细菌性斑疹病)与抗性之间的基因连锁。结果表明只有YMV抗性与BP感病之间连锁的(显著偏离9:3:3:1)。用平方根法,Productratio法,Emerson法和极大似然法四种方法估算了这种性状之间的重组值,所有组合,四种方法的  相似文献   

15.
用高抗白粉病品种A552与遗传背景不同的3个感病品种杂交,用4个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15、311、315、373分别对亲本、F1和F2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结果F2分别呈9:7、3:1、55:9、1:3、7:9和13:3分离,从而可认为A552抗性基因复杂,在不同遗传背景下能将1 ̄3对不等的抗性基因遗传给后代有效控制其抗性表现,是不可多得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6.
RFLP在大豆种质资源及遗传连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志永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5,14(4):341-348
本综合论述了RFLP在大豆种质资源及遗传连锁研究中的应用。自80年代后期RFLPY以大上,现已明确了栽培大豆OGlycine max),野生在豆(G.soja)和半野生大豆(G.gracilis)RFLP的变异性;、大量探针已被制备和筛选出来。利用G.max×G.max和G.max×G.soja两类组合已绘制出含约550个基因座3000cM的RFLP遗传连锁图。一些质量性状基因座和数量性状基因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56个20-1品系(来源于11个R植株)和212个晋燕8号品系(来源于45个R植株)进行了克隆变异的评价。结果表明;组织培养方法能够获得对莜麦改良有益的农艺性状。82%的20-1系谱和93的晋燕8号系谱在7个测定性状中至少有一个性状发生显著变异。对每个性状都有一些增加或降低的品系被发现,而且有益的农艺性状变异较不良的变异频率高。在再生植株后代中进行选择证明: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单株选择能够  相似文献   

18.
多数品种评价性状都运用区组设计,并运用传统的方差分析法进行;然而,区组设计标准分析时常不能恰当地表明空间变异性。最近在空间统计方面的进展表明有更好的择一性。本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比较具有2个最邻近调整(NNA)方法的完全随机区组(RCB)分析;作为另一种消除空间变异性的随机田间程序也给予测定。用于比较的田间资料取自于包括各种不同的适应与不适应基因型3个重复的选种圃,于1988-1989年期间分种子内布拉斯加州的4个点。根据较小的变异系数和对品种差异区分最大能力,NNA方法 点所有选育圃最优化的一种。12个性状中有9个性状的RCB品种平均值与NNA品种平均值呈高度相关,表明2种程序都能够确定类似的骨干品系。然而,3个试验估计的品种产量及来自RCB和NNA程序的品种排序是不同的,因而这些不同品系将被选择。田间随机分析用于RCB和NNA分析间差异最大的试验;这就产生了类似于NNA的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趋势在内布拉斯加是常见的,并协调了区组设计标准分析的准确性与精确度。因此,NNA或田间随机分析应该适用于改进育种试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临远85—7069是通过复合杂交创造的抗病资源,与感白粉病品种杂交,F1代表现为显性,F2代免疫和感病植株分离比例接近3∶1和15∶1。初步认为携带着一对显性和几个微效抗白粉病基因。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是:F1为显性,F2代分离出72.4%以上的免疫植株。无论对白粉病还是条锈病,都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传递能力。近年来,已被许多单位广泛利用,选育出一批抗病性强、综合性状好的种质资源和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20.
临远85-7069是通过复合杂交创造的抗病资源,与感白粉病品种杂交,F1代表现为显性,F2代免疫和感病植株分离比例接近3:1和15:!。初步认为携带着一对生和几个微效抗分病基因。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是:F1为显性,同72.4%以上的免疫植株。无论对白粉病还是条锈病,都具有较哟的抗病性传递能力,近年来,已被许多单位广泛利用,选育出一批抗病性强,综合性状好的种质资源和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