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各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各地区1953-1966年和1978-1996年2个时段的主要农业的气象灾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区农业气象灾害存在发生频率增加、发生面积扩大及灾害发生趋于平衡等3种演变趋势。同时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诊断出各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气象灾害,并按照各种灾害对总受灾面积的影响序列将全国各地区粗略划分为8种类型,为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各地区1953~1966年和1978~1996年2个时段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存在发生频率增加、发生面积扩大及灾害发生趋于平稳等3种演变趋势.同时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诊断出各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气象灾害,并按照各种灾害对总受灾面积的影响序列将全国各地区粗略划分为8种类型,为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厚瑄  孙楠 《中国农业气象》2000,21(4):10-13,51
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是生长季较短,期间常有低温、干旱、大风、霜冻、冰雹等气象灾害发生。除提出防御气象的基本对策外,还针对各类气象灾害提出了多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以及对新疆棉花生产发展战略的建议,供研究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沙尘暴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0年北京地区发生了12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这是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据建国50年来全国67773条气象站沙尘暴记录分析认为,我国沙尘暴易发区域广泛,但多发区集中在我国西部,与荒漠化状况相近;70年代前沙尘暴有增无减,但因当时人们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并未引起足够重视;70年代是我国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时期,80-90年代局部和小范围沙尘暴发生次数逐渐减小,强度有所减轻。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沙尘暴灾害损失日趋增大。建设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对减小局部和小范围沙尘暴发生次数及灾害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疆的沙漠与风沙灾害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漠面积占全国沙漠面积的59.2%,简介了该区沙漠的分布特点和自然特点,在分析该区风沙运动产生的6种灾害类型基础上提出了防治风沙灾害对策,并结合40年的科研实践总结出防治风沙灾害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继续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农业气象科研机构40年的历程,把农业气象灾害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农业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估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业气象灾害仍可能是困扰我国农业的问题之一,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但不应放松,还应加强.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研究的进展,探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预计有6个方面可望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7.
选取新疆2007年与2014年的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A级景区的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Moran′s I指数,综合运用ArcGIS与GeoDa软件,系统分析了新疆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禀赋条件、政府旅游政策、景区辐射影响在新疆旅游景区结构演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景区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由相互孤立集中逐渐演变为集群外扩的分布格局;(2)旅游景区在区域间表现为不均衡状态,个别单核孤立发展已转变为多核集群发展格局,"五区三线"和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已成系统体系;(3)旅游景区之间的负相关性增强,区域之间辐射力度有限导致差异明显,但整体空间结构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析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地域广、区域差异明显以及发生频率逐渐变大、灾情逐渐加重等基本特征,揭示了导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以及灾情巨大的原因,并提出应改变传统灾害管理体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灾害保险建设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
吕梁市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吕梁市13个县(市)1960—2006年46年气象资料分析,得出了吕梁市的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大风、干热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0.
简介了安徽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测评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知识库构建、推理机制及系统应用。  相似文献   

11.
灾害演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灾害的共性出发,探讨分析了灾害演化的规律.灾害演化具有准周期性、连锁性、叠加性、放大性、空间迁移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新疆策勒县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流结构及输沙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了分析3个不同下垫面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差异及输沙粒度特征,为输沙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速梯度和输沙率进行野外观测,采用拟合函数回归方法分析。[结果]在0—200cm高度范围内,流沙地近地表输沙率或输沙通量与高度服从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关系,且拟合程度较高;半固定沙地近地表输沙率或输沙通量随高度服从指数函数关系,拟合程度中上等,稍差于流沙地;固定沙地输沙率随高度变化服从多项式函数关系,拟合程度中等—差。[结论]平均风速较大时,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地表输沙率或输沙通量随高度变化多服从指数关系,且拟合程度好于平均风速较小的输沙阶段;近地表跃移、蠕移沙粒无论在垂向还是在水平方向上,离地表越高或离绿洲越近其各高度输沙率和沙粒平均粒径都有变小和变细趋势,在水平方向上流沙地输沙沙粒分选性依次好于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分选性多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所有输沙沙粒的偏度值分布在-0.06~0.05之间,越靠近绿洲输沙沙粒越细;所有跃移、蠕移沙粒峰态值分布在0.92~1.05之间,属于中等峰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海省共和盆地塔拉滩光伏发电基地风沙灾害现状,并探讨风沙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利用徕卡全站仪对光伏发电基地沙丘移动速率以及典型电站积沙量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风沙灾害形成的区域风沙环境特征。[结果]沙丘前移与风沙流遇阻后在太阳能板间形成积沙是该区风沙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该区沙丘类型以新月形沙丘为主,移动速度达12.56m/a;在一面积99hm2、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光伏园区内,2016年2—4月3个月内上风向光伏板间积沙可达3 090m3;研究区属中能风沙环境,为单峰风况,起沙风以西风和西北西风为主,两组风向占年输沙势的92.1%。[结论]风力强劲、风旱同期等自然特点以及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提供沙源是该区风沙灾害的主要成因,亟需建立固沙与阻沙措施相结合的风沙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进行风沙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14.
焉耆盆地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焉耆盆地白刺灌丛沙堆不同演化阶段和沙堆间低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白刺灌丛沙堆不同演化阶段土壤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高于沙堆间低地,而土壤砂粒含量和pH值低于沙堆间低地;从白刺灌丛沙堆发育到稳定阶段,土壤砂粒含量和pH值逐渐降到最小值,而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达到最高值,从白刺灌丛沙堆稳定到活化阶段,土壤砂粒含量和pH值急剧增加,而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大幅度下降;(2)从整个剖面来看,由于白刺灌丛沙堆侵蚀和堆积的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砂粒含量先减后增,而pH值、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先增后减;0—15 cm土层砂粒含量最高,而15—45 cm土层最低;0—15 cm土层pH值、粉砂、黏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最低,而15—45 cm土层最高;(3)白刺灌丛沙堆发育和活化阶段强烈的吹蚀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白刺灌丛沙堆稳定后为降尘截存、凋落物积累和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有力的保障,表层黏粒得以截存和地衣状薄层结皮形成,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5.
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修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陇堂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162-164,282
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是我国北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之一。在综述宁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分析了生态环境退化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宁夏中部地区,必须在人类的干预和引导下,使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并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七项对策。  相似文献   

16.
赤峰市流动沙地植物沙障治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与观测,研究了10种流动沙地植物沙障治理模式的适用范围、植被恢复效果、沙丘移动距离及投入与产值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的降水量水平能够保证踏郎等植物种条的成活,可利用植物沙障治理流沙。除平铺草方格沙障内植小叶锦鸡儿模式和播种草方格内播踏郎、小叶锦鸡儿模式不适应沙丘上部外,10种流动沙地治理模式均属适用模式,但各模式在植被恢复速度、投入、产值和控制沙丘移动速度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别。相对而言,效果最好的是踏郎植物活沙障模式和小黄柳、踏郎植物活沙障模式,其次是小黄柳植物活沙障模式和踏郎填充料活沙障模式,第三是小黄柳填充料活沙障模式、草方格沙障内植踏郎模式和草方格沙障内植踏郎、小叶锦鸡儿模式,最差是平铺草方格沙障内植小叶锦鸡儿模式、播种草方格内播踏郎、小叶锦鸡儿模式和草方格沙障内植小黄柳模式。研究结果为流动沙地的治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沙尘暴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了半干旱草原区——锡林郭勒盟沙尘暴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结果表明:三个时期(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大风日数减少、植被盖度增加,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牲畜存栏头数和超载率得到一定控制,减轻了承灾体对环境的压力;牧民纯收入的增加、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交通设施的增加,增强了承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力;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多元化,有利于经济稳定,对沙尘暴承灾体的脆弱性降低起到积极作用。评价结果表明,模糊数学方法对草原区沙尘暴承灾体脆弱性评价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以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选择适宜规格的纱网沙障进行流动沙地治理,在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丘设置2 m×2 m,4 m×4 m,6 m×6 m网格或2 m,4 m,6 m带宽的带状纱网沙障,采用美国HOBO全自动风速风向仪测定其风速变化,并分析了地表粗糙度、相对风速和防风效能。结果表明:2 m×2 m网格纱网沙障地表粗糙度随着风速增加而呈现出线性降低的规律;纱网沙障主要是降低近地表30 cm以下高度的风速,并提高近地表粗糙度;随着风速增加,纱网沙障防风效能变化总体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流动沙丘设置2 m×2 m,4 m×4 m网格或2 m,4 m带状纱网沙障可有效降低近地表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总体防风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较精确分析、计算车辆驱动轮的受力,预测提高车辆沙地牵引通过性,采用平板的载荷—沉陷试验方法,对塔克拉玛干沙进行了载荷倾角在0°~25°之间变化的倾斜载荷沉陷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载荷倾角的增大,平板沉陷量增加,沙土承载能力降低。提出一种利用垂直载荷—沉陷关系预测倾斜载荷—沉陷关系的新方法,并对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二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水库蓄水对库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蓄水过程中库水位及侵蚀基准面的抬高等变化将会对库区地质灾害的发育起到了重要影响。为保障九甸峡水利枢纽的顺利建设和建成后的正常运营,以九甸峡库区为例研究库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水库蓄水后的发展趋势。基于对库区的详细的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蓄水后,库区沿岸产生多处库岸滑塌和小规模的新滑坡等灾害,塌岸宽度为50~100m,主要分布于洮砚以上的河段;库区浅层和深层滑坡共39处,蓄水初期库水位抬升诱发和加速了滑坡的变形破坏,蓄水后,大部分滑坡位于库水位之下或远高于库水位,受库水影响较小;蓄水对库区内滑坡的发育影响较大,对原有泥石流沟发育影响较小,泥石流沟的发育主要由降雨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