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目的]研究沿海地区香蕉抗台风灾害保产技术。[方法]使用自主专利生物抗菌剂200 g蕉穴预防土传病害,使用自主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抵防香蕉树受台风灾害的装置加固香蕉抗10~12级台风试验。采用在香蕉果断蕾时果树喷施5 m L/L果利大植物营养液2次增大果实;对照使用氧化钙200 g蕉穴预防土传病害,对照采用每棵香蕉树用竹竿捆绑加固香蕉抗击台风试验、香蕉果断蕾时果树喷施20 mg/L赤霉素2次增大果实。[结果]使用生物抗菌剂200 g的蕉穴各种病害发病率为0,使用抗台风装置可以保证95%蕉树抗10~12级台风。香蕉果断蕾时喷施5 m L/L果利大植物营养液2次,香蕉果指长、香蕉可溶性固形物、香蕉可食率、香蕉平均产量均比喷施20 mg/L赤霉素有所提高;喷施5 m L/L果利大处理比喷施20 mg/L赤霉素处理平均产量增加16.11%。台风后喷施5 m L/L"果利大"对风灾伤害香蕉叶片愈伤组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结论]该项研究经济实用,值得应用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3.
香蕉束顶病毒(BBTV)是香蕉病害中传播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受感染的香蕉植株个体矮化,病株叶片边缘轻度黄化,略向上卷曲,叶片较直立狭小。新生叶一叶比一叶窄、短、硬、直,且成束状。感染此病害的成龄植株通常不能结果。香蕉束顶病毒可通过香蕉蚜虫传播。15—20天内,蚜虫侵蚀香蕉植株时,可将此病害传播给健康的植株。  相似文献   

4.
2014年7月19日登陆广西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给广西香蕉产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情,导致部分蕉园减产甚至绝收。蕉园受害程度受到与台风中心的距离、蕉园地形、蕉株生育阶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蕉园风害特点,提出要开展积极有效的灾后管理,在今后的生产管理中合理选址,提高防风抗风意识,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5.
2006年台湾地区主要热带水果生产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柠檬目前,台湾地区的柠檬种植面积为1715公顷。据台湾农粮署企划组预测2006年可收获面积为1427公顷,比2005年的1472公顷降低3%,约87%分布于高雄、屏东(高屏)两县,在其它县市有零星种植。虽然2005年遭受暴雨和台风袭击,但对当年产量影响不大。2006年气候条件有利于柠檬的生长发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香蕉专家组织了一起Banana Friend Forever的活动,这个活动旨在鼓舞香蕉种植户对抗香蕉病害,保护香蕉种植业。南亚、中东、非洲地区的香蕉种植者饱受巴拿马病害的困扰。这种病害严重影响了卡文迪什香蕉的产量。这个活动会协助香蕉种植者认识巴拿马病,阻止这种病害的继续蔓延,增强种植者抗击香蕉病害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种植模式对香蕉产量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行深沟高畦种植模式对香蕉的生长发育及农艺经济性状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较双行浅沟种植模式和单行浅沟常规种植模式的香蕉生长快,月均抽叶多、叶面积大,抽蕾提早1个月左右,每穗果梳数、果个数多,果指长、单果重。2009年香蕉双行深沟高畦种植模式的产量为49 860 kg/hm2,比双行浅沟种植模式和单行浅沟常规种植模式的产量分别增加6 840 kg和7 920 kg,增长15.9%和18.9%,净增收益分别为7 660元和11 034元;2010年香蕉双行深沟高畦种植模式的产量为50 940 kg/hm2,比双行浅沟种植模式和单行浅沟常规种植模式的产量分别增加7 740 kg和8 460 kg,增长17.9%和19.9%,净增收益分别为9 388元和12 186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台湾农业委员会已宣布分发低价位的香蕉幼苗来帮助种植者在最近的台风saola造成的破坏后重新种植。该委员会宣布,台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新台币107亿元,或3570万美元。在这107亿新台币中,多为农作物受损,而香蕉是受损最严重的,达到新台币1亿多元。  相似文献   

9.
台风对香蕉生产的影响程度与风力大小、雨量大小、香蕉所处生长阶段和香蕉抗逆性有关.当香蕉处于苗期时遇台风,蕉苗矮小,抗风性较好,但抗洪涝灾害的能力较差,容易因台风带来的丰沛雨水而导致烂根和死苗(具体复产措施见上期文章<洪涝灾后香蕉复产的关键技术>):当香蕉处于抽蕾期或挂果初期时,台风对其生产的影响最大,容易造成植株倒伏或蕉蕾(蕉串)折断,造成"颗粒无收".即使不倒伏和折断,大风也会把香蕉叶片撕烂,造成大量的伤口,容易诱导病害的大发生.所以,及时喷药防治香蕉病虫害成为风后管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青贮玉米是高秆作物,生长后期浇过水后,植株易倒伏。采用深耕、浇足灌匀底墒水、合理密植、中耕、蹲苗等技术措施,促使植株根系深扎,降低植株高度,控制个体的营养生长,使株高、穗位降低,叶片收敛,塑造理想的丰产株型。  相似文献   

11.
香蕉是世界鲜果贸易量最大的水果,产量仅次于柑橘居世界第二,全球种植面积445万hm2,产量7134万t,中国种植28.5万hm2,产量692万t,广西7.3万hm2,产量127.6万t,位居我国第二,排在广东之后.  相似文献   

12.
<正>厄瓜多尔香蕉种植者称,冷空气使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上2个月香蕉减产30%~40%。出口商香蕉报价为1.4~1.7美元/纸箱,官方价格为5.4美元/纸箱。  相似文献   

13.
5种杀菌剂对香蕉黑星病的田间防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5月,课题组在海南省澄迈县开展了好力克、拿敌稳、凯润、势克、醚菌·腈共5种香蕉黑星病防治药剂的田间防效试验,并依据市场上供试药剂的销售价格核算了施药成本。结果表明,5种药剂以凯润、拿敌稳和醚菌·腈的防效较好,拿敌稳和醚菌·腈的施药成本略低一些。  相似文献   

14.
香蕉枯萎病又名黄叶病,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一种香蕉病害,世界几乎所有香蕉生产的国家都有发生.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染病,但只在植株将要抽蕾时症状才变得明显.病株开始是在下层叶片及靠外的叶鞘变黄色,先从叶片基部逐渐向上或从叶缘向中脉遂渐变黄,以后整张叶片变黄、凋萎、下垂,由黄变褐色干枯.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澳北区政府坚持自己的决定,解除香蕉检疫措施。香蕉种植产业称,该决定对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香蕉园带来威胁。澳北区政府生物安全主任Andrew Tomkins称,该病害未蔓延。他称,州际的生物安全中心,如我们自己,采取措施引进符合规定的种植材料或机械,因此这有其他我们邻近州的替代措施以避免可能受感染的植株或带土的受污染的机械进入。因此这还有其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使大型农业机械在香蕉田间拥有更多作业空间,探索香蕉产业化相配套的种植模式势在必行。对桂蕉9号以及中蕉6号分别进行宽行试验,对香蕉生长指标以及后期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在香蕉宽行种植模式下,从种植至抽蕾期之前,桂蕉9号宽行行距下平均增长量较常规高9.8%;桂蕉9号株高增长趋势大体相同,至8月抽蕾较宽行多2.2%;在茎粗方面从4月初测量至抽蕾期之前桂蕉9号常规行香蕉茎粗较宽行多增粗1.9%;中蕉6号常规行较宽行多增粗1.2%,在香蕉作物生长期至抽蕾期前后桂蕉9号和中蕉6号各阶段茎粗和增长量均无显著差异;桂蕉9号在8月26日测量宽行叶片数多于常规行距处理,且差异显著;中蕉6号抽蕾期叶片数较常规行种植叶片数多13.3%。产量方面桂蕉9号宽行行距相较于常规行常规行相比增产16.6%;中蕉6号宽行条件下较中蕉6号常规行距增产14.2%,两品种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香蕉品质方面宽行模式下对香蕉果指粗和果指长均略有改善,但差异不明显。宽行种植对于香蕉株高、茎粗等无明显影响,拓宽行距后有利于香蕉抽蕾期前后叶片数的增长,且对香蕉产量及品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大型农机具的使用提供了更大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伊富高大学将生产大量组培香蕉种苗,以满足农民需求以及提高该省的香蕉产量。据该大学的科学研究专家Lester P.Madino称,该大学将生产大量组培香蕉种苗,尤其销售给Aguinaldo地区的农民。  相似文献   

18.
粤、桂、琼和闽南地区是我国大陆香蕉的主产区,香蕉生产是上述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每年的4~10月,经常有台风在上述地区登陆,给当地的香蕉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使蕉农在风后能及时进行复产,减少损失,笔者经多年试验总结出一套风后复产关键技术,现介绍如下,供广大蕉农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2011年香蕉产业基本状况(一)面积和产量预计2011年海南香蕉产业继续引领中国香蕉产业。播种面积约为80万亩,为历史最大播种面积,收获面积约为70万亩,农户数量约为11.4万户,亩产约为2714公斤,年产量约为190万吨,产值约为38亿元。(二)成本与收益2011年海南香蕉每亩生产总成本约为4300元,其中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约为2300元,每亩人工成本约为1300元(每亩种植面积用工数量约为20个),  相似文献   

20.
师臣 《现代农业》2010,(6):30-30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加大种植密度、增加亩收获穗数已成为实现玉米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倒伏问题也日趋严重,玉米倒伏对玉米高产、稳产造成一定影响。在高密度种植和大风、多雨天气条件下,如何提高植株自身的抗倒能力、减轻倒伏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