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取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2000~2015年4期Landsat影像的耕地数据,构建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耕地破碎化评价体系,测算了不同时间的耕地破碎度;并利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表征了空间贫困水平;最后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了不同时间的耕地破碎化与贫困的空间相关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高度破碎化为德保县、靖西市和天等县一带,基本处于中高水平的是西部5县,破碎化水平最低的是扶绥县;贫困程度总体上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变低;耕地破碎化与贫困呈现空间正相关,2000年的正相关性最强,Moran’s I为0.2053,在双变量LISA集聚图中,高—高正相关型和低—高负相关型的区县集中分布于西部,低—低正相关型和高—低负相关型的区县多分布于区域南部。  相似文献   

2.
提取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20002015年4期Landsat影像的耕地数据,构建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耕地破碎化评价体系,测算了不同时间的耕地破碎度;并利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表征了空间贫困水平;最后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了不同时间的耕地破碎化与贫困的空间相关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高度破碎化为德保县、靖西市和天等县一带,基本处于中高水平的是西部5县,破碎化水平最低的是扶绥县;贫困程度总体上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变低;耕地破碎化与贫困呈现空间正相关,2000年的正相关性最强,Moran’s I为0.2053,在双变量LISA集聚图中,高—高正相关型和低—高负相关型的区县集中分布于西部,低—低正相关型和高—低负相关型的区县多分布于区域南部。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带领下,革命老区延川县依靠红枣产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随着后扶贫时代的到来,延川县的扶贫工作重心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了缓解相对贫困.通过对延川县红枣产业加工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发现其存在种植管理经验不足、生产加工技术落后、产品深加工率低、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对此,提出要充分利用好当地风俗文化和资源优...  相似文献   

4.
李柏敏  彭俊  罗瑶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4):171-172,174
精准识别和精准瞄准是减贫脱贫工作的关键。笔者深入左右江革命老区村屯,运用村屯统计数据、贫困监测资料和扶贫基线调查数据,分析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禀赋、致贫原因等问题,得出贫困人口年龄呈U型分布,青壮年人贫困率低、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务工收入是贫困户家庭的主要来源;致贫、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是主要致贫原因。结合福利村实际情况,从农业技术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等方面提出减贫脱贫对策。  相似文献   

5.
产业融合是当前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革命老区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本文基于革命老区产业融合背景下,以旺苍县为研究对象,分析老区的现实本质,根据旺苍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提出以特色农业为主导、文化创意为主导、旅游为主导的三种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革命老区攻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思南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展示出巨大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同时电子商务发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影响作用。面对精准扶贫这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电子商务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成为关键。基于思南县电商精准扶贫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思南县电商精准扶贫路径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思南县电商精准扶贫路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的发展重在依靠群众主体的内生动力。教育扶贫是消除贫困的根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通过实施教育基础设施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及教育资源均衡化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举足轻重作用,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参与精准扶贫的主体之一,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H大学对口帮扶湘西X村和W村为例,探讨了高校扶贫的主要途径。如通过开展驻村调研,做好规划引领;抓好党建扶贫,建立先进基层党支部;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创新村集体经济产业孵化模式;建立"以购代捐、以销定产"消费扶贫服务平台等。通过多种措施,有效帮助帮扶村脱贫出列,脱贫效果显著,期望给其他高校的脱贫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靖西市渠洋镇怀书村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建设过程开展调研,对边远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开展旅游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微观社会调查与宏观环境分析结合的方式,提出脱贫攻坚战胜利后基层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构想,为我国旅游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11.
乡村旅游能够有效提振农村经济活力。为深入探究全域旅游视域下陇东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结合相关文献,在对全域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发展向度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庆阳市环县为例,对陇东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陇东革命老区乡村旅游发展受乡村景观面貌、旅游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仍以重点景区旅游为主。陇东革命老区应聚神凝魂、着眼于点、连点成线、由线涉面、由面及里,推动乡村旅游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以陕甘宁革命老区为例,分析了陕甘宁革命老区农户在参与红色旅游过程中面临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红色旅游参与意识等困境,并提出农户可以依托旅游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嵌入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对农户进行精准识别、增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农户培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更好地助力农户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从而获取收益。  相似文献   

13.
就荔波县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速喀斯特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的相关对策与建议。采用非线性回归等数学方法对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表明,荔波县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以及在非农部门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需协调好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及农村工业化、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与农村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加快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化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14.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推进方式,产业扶贫中农户生计响应强度直接影响精准扶贫推进的力度。根据可持续生计框架,从"四维度—三强度"构建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框架,以贵州省贵定县谷兵村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农户对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程度,并梳理出了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该村农户总体可持续生计响应强度一般;农户生计空间响应最强;农户生计产出响应最弱。农户生计响应受到家庭、政策和社区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位于我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上的贵州是典型的贫困民族山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扶贫脱贫的难度极大。贵州依据其特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开展精准旅游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探索贵州的成功实践及不足对其它民族山区实施旅游扶贫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欠发达乡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基于RHB(Resource-Humanity-Benefit)开发战略,以山东省旅游扶贫村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山东省旅游扶贫村的发展模式及其发展困境,探讨旅游扶贫发展路径。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扶贫以贫困户为中心,乡村精英引领,景区、企业赋能赠权,贫困户积极参与,旅游扶贫成效显现,至2018年底直接带动17 886户脱贫,90%扶贫村的贫困人口受益。山东省旅游扶贫村主要形成了依托景区型、农户自组织型、合资共建型等发展模式。但旅游扶贫村仍存在乡村旅游规划不完善、主题定位不明晰、发展特色不突出、管理水平不专业、政策因素不可控等发展困境。建立立体化的旅游扶贫战略体系,不断提升扶贫村旅游核心竞争力和贫困人口的内生造血发展力是当务之急。因此,为优化旅游扶贫村的发展路径,提出依据乡村发展地域类型分类推进开发;拓展多方合作渠道,聚合多源力量综合开发;打造乡村发展增长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等举措。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大部分欠发达地区与生态功能区呈显著的耦合关系,被划入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时常陷入"贫困-生态破坏-限制开发-贫困"的恶性循环。突破"生态致贫"的窘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需要探索一种统筹兼顾的生态扶贫路径。基于2015年福建省24个欠发达乡镇486位林农林业经营行为和决策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有助于提高林农脱贫概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林种植面积、林下经济收入和其他收入可显著提高林农脱贫概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生产特色林产品;完善林地流转制度,明晰产权,发展集约化林下经济;创新林业生态发展体制,推广新型林业经营模式等路径是未来实现林业生态扶贫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旨在探索创新的林业发展路径,对生态建设和扶贫事业实现双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精准扶贫实践成效显著,在扶贫攻坚战略实施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黔西南州的具体举措和推行方式富有地方特色,深入探究其反贫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是对多民族聚居山区反贫困经验的一种总结。透过表象看本质,将黔西南州反贫困经验作相应的理论提升,可为将来贵州乃至全国的扶贫实践提供可资参考的样本模型,从而起到见微知著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