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稻飞虱是昭平县水稻生产上发生最为严重的害虫,近年来一直呈偏重发生态势。该虫发生面积大、迁入期早及峰次多、迁入量高,造成田间虫口密度高,为害重。该虫偏重发生原因与虫源基数高、气候、栽培方式、抗药性增强及施药技术密切相关,为此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昭平县稻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稻田菌源充足、水稻的栽培方式与管理水平、气候条件、防治措施等4方面引起纹枯病偏重发生,稻纹枯病自然为害稻谷损失名列各种水稻病虫害第2位,必须采取做好宣传发动与落实防治措施、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科学适时用药等综合防治对策,才能达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海南文昌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月娇  陈辉 《农技服务》2007,24(10):48-48,84
针对文昌地区近年来水稻稻飞虱发生严重为害的情况,调查了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并从虫源、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稻飞虱成灾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文昌地区近年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严重的情况,调查摸清稻飞虱的发生规律,从虫源、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等方面分析稻飞虱成灾发生的原因,在防治上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受虫源、气候因子和水稻种植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广西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呈现发生范围广、面积大、成虫峰次多、峰期持续长、蛾量大、虫口密度高、为害期长、田间虫态复杂等特点,发生面积75.6万hm2,2008年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年份.分析其主要原因为:5月下旬-6月中旬第三代发生期气候适宜;第二代残留基数大,外地迁入虫源数量多,第三代成虫滞留量多;水稻生育期推后、插花田增多,稻纵卷叶螟食料充足;由于雨日多,劳动力紧张,以及应急防治农药缺乏等原因,造成应急防治实施难度大等.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代后,随着双三制水稻的发展,稻蓟马发生为害日益严重,因而对稻蓟马的研究受到重视.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昆虫教研组(1975)、江苏农学院植保系昆虫教研组等(1976)、镇江地区农科所(1976,1977,1978)、徐祖荫等(1978)与黄山等(1982),对稻蓟马的发生为害规律及药剂防治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对稻蓟马的防治指标的研究未见报道.笔者于1981~1982年,从虫量与水稻之间关系入手,对影响为害程度的因素,不同为害程度对水稻的影响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水稻潜叶蝇是辽宁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文章从水稻潜叶蝇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等做了阐述,并从加强栽培管理、清除杂草减少虫源基数、化学药剂防治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柑桔大实蝇是国际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为害酸橙、甜橙、柚子、红桔等,近十几年扩散到椪柑上为害,且发生面积逐年增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分析其传入时间、途径与演变过程,系统介绍了柑桔大实蝇在椪柑上的发生规律、习性和为害特点。在防治对策上提出釆摘捡拾虫果,减少虫源基数;结合冬季培管,适时翻耕桔园;果瑞特、球形诱捕器诱杀成虫等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9.
纪传义 《农技服务》2007,24(11):51-52
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气候条件适宜、水稻成熟期推迟、褐飞虱抗药性增强、施药技术不到位造成的。针对这些原因,防治上应采取"主动出击,积极预防"、"压前控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虞根聪  赖朝晖  李婷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785-1787
收集整理象山建国后水稻耕作制度和二化螟发生危害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近几年象山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附近区域水稻种植情况和冬后残留虫量、灯下一代二化螟高峰量、高峰期,以及螟害率等数据,点面结合对水稻耕作制度变化对二化螟发生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单双混栽比与二化螟冬后残虫量、一代蛾高峰量和全年诱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减少单双季混栽可以有效减轻为害。鉴于当前二化螟对主要防治药剂的抗药性水平较高,仅靠化学农药已难以控制重发区二化螟为害的局面,综合防控将成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双三熟制水稻面积的扩大,稻蓟马的发生为害日益严重.防治次数多,用药量大,农本高.为合理用药,1981年从研究不同虫量与水稻受害程度(根据为害轻重分四级)的关系出发,初步得出了稻蓟马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2.
系统地观察了棉卷叶野螟的生活习性,调查研究了其发生和为害情况.结果表明,在孝感棉区棉卷叶野螟一年发生5代,尤以第3、4代为害最重.它的大发生与越冬虫源、棉田气候环境等密切相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手段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控制棉卷叶野螟的为害,保持棉花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3.
孟连县近年来稻飞虱发生严重。通过对孟连县近20年稻飞虱发生资料分析和调查研究,认为孟连县近年稻飞虱发生期提前、大发生频率增加、为害损失加重,主要是受气候条件、迁入虫量、水稻种植制度、防治措施等因素影响,并提出了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应急防控机制、广泛开展防治技术培训、做好示范、大力推广可持续治理技术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病虫草害发生的新动向镇江丘陵稻区种植杂交稻200~250万亩,约占水稻总面积的33~40%.杂交稻在生育过程中,受到多种病、虫、杂草为害,影响产量很大.一般年份因病虫为害(不包括草害)损失稻谷约两亿斤,减产8~10%.据近几年调查结果,杂交稻病、虫、草的发生和为害出现了新的动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外源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七十年代以来,白背飞虱、褐稻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外源性害虫,大发生频率增加,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杂交稻中后期的主要虫害.在当前防治工作中,应以这三种迁飞性害虫为主,结合防治纹枯病,制订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越冬虫源基数逐年增大、蛾卵密度增加、气候和栽培条件的变化及防治水平等方面分析了湘北稻区水稻第三代三化螟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统一稻作布局、压低虫源基数及选用高效对口农药、适时防治等有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泾县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特点·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传根  董思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99-5599,5618
介绍了泾县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特点,从虫源、气候、食料、抗药性等方面分析了大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分析了2007年沪郊水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的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其特大发生主要与迁入虫量大、峰期长、气候条件适宜、食料充足、抗药性上升、防治适期较短以及管理水平和施药技术下降等因素有关,并据此提出了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加强监测以及科学使用农药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 2 0 0 3年武威市蝗虫发生为害特点、发生原因的分析 ,从重视虫源基地防治、搞好田间调查、确定防治适期、选择药剂品种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2011年永新县二晚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其重发原因,并从选择良种与减少虫源、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用药等方面,提出了防治二晚水稻叶鞘腐败病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沧源勐董水稻稻飞虱的越冬虫源、田间发生及大面积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初步摸清稻飞虱田间发生代数、主害代种类、发生高峰及为害规律,提出预测预报的依据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