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5月2—3日发生在河西走廊西部酒泉市的极端大风天气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和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风天气是由于北方冷空气不断堆积,北部强大的冷高压所致的温度梯度、气压梯度及大气极强的斜压性和动量下传作用造成。乌山脊不断发展加深,而太梅尔半岛冷涡中心横槽不断旋转使强冷空气南下堆积,地面高压持续加强,锋面东移,冷锋后强冷平流导致极端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2.
2020 年4 月9 日下午,甘肃酒泉市出现区域性东大风沙尘天气,其境内的敦煌雅丹地区瞬时极大风速达33.3m/s(12 级),属历史罕见。为了探究此次大风沙尘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2.5°×2.5°每天4 次的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特征和相关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高压脊不断向北发展,冷空气在横槽后部堆积,随着冷锋过境,在气压梯度力和地形狭管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此次区域性东大风沙尘天气。另外,大气从对流层低层到中高层呈现出一致的上升运动,地面3 小时变压也与大风区有较好对应关系。沙尘暴发生前,近地面干燥且存在逆温层,午后热对流的产生表明大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为此次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12年3月23日发生在顺义区的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空槽是此次大风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500 h Pa的高空环流携带冷空气受脊前偏北风引导快速南下造成了此次大风天气过程。地面锋面过境和北京上游的气压梯度加大后,顺义地区出现大风,当顺义站的气压陡增后,大风天气结束。此次大风的物理量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北京处于低压后部,以西北风为主,不利于低层水汽输送,高空水汽条件也比较差,导致此次高空槽对顺义的影响主要是大风,无降水。  相似文献   

4.
朱学玲  陈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62-11765,1193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及多普勒雷达产品演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10年4月26日河南省豫西一次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风属于冷锋后的偏北大风,出现在冷锋后高压前沿气压梯度最大的地方,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推进;冷锋呈南北向,具有前期移速慢后期移速快的特点;贝加尔湖地区有较强低涡且有强冷中心配合,在两脊一槽的背景下,高空槽为典型的后倾槽,温度槽明显落后于高度槽,中低层温度线与高度线呈近似90。的夹角,利于冷空气的扩散;高低空风向的一致性、风速的差异以及槽后急流带的生成维持和风速辐合带的形成,有利于冷空气下沉,具有显著的动量下传特点,促使锋后地面风速加大出现大风天气;雷达产品为这次大风天气提供了详细的中小尺度临近演变特征,强度产品上出现与大风有关的弱回波带,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了速度模糊及与大风有关的急流,动量下传作用在不同仰角基本速度的演变特征中得到体现,预示了近地面风速的增大;实况大风出现的时间与〉27rn/s的径向速度区出现的时间比较一致;风廓线图上也较好反映出动量下传作用对地面大风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4月15日发生在鲁北沿海的一次东北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东北大风主要是由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锋后冷高压和锋前热低压对峙形成北高南低的形势,有利于东北大风的形成、维持;冷锋前后强的3 h变压梯度不但决定风力大小,还决定了最大风区的区域;850 hPa锋区后部的冷平流强,锋区的大气斜压性强,促使位能释放转化为动能,高低层风速垂直切变大有利于高空能量下传,均促使地面风速加大;而冷空气影响时海洋与鲁北陆地的粗糙度及热力性质差别小,对风的削弱几乎达最小;造成此次鲁北沿海春季东北大风的冷空气以中低层850 hPa以下为主,冷空气势力减弱迅速、天气形势变化快速,大风持续时间较短,与冬季强冷空气从低层到高层向南爆发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PAS资料、营口地区地面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对2015年10月1日营口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锋过境型大风天气分析宜用天气模型与物理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冷锋后大风区出现在冷平流最强区域对应的位置,冷锋前后3 h变压正负中心的差值越大,风力则越强。大风区出现在正变压中心附近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冷锋后7级及以上偏北大风的判定方法:3 h变压正中心在辽西一带,3 h变压负中心在辽宁东北部到黄海一带,正负中心差值在10 h Pa以上,则营口地区将出现7级以上偏北大风。  相似文献   

7.
彭鹏 《北京农业》2013,(12):182-183
2011年3月中旬满洲里出现了当年入春后第一次大风寒潮天气过程,通过高空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得出,高空横槽、冷锋和蒙古冷高压是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横槽转竖、冷锋及冷高压的快速南下是导致此次寒潮天气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2007年5月5日江苏出现的大范围雷雨、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所致,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hPa冷空气的先行南下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地面冷锋前中尺度低压的发展是对流性天气发展的主要因素;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提供了有利于冰雹产生的过冷水滴的碰撞增长条件;冰雹天气的产生与地面物理量场有很好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琴  谢启玉  李洪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138-142,157
应用探测资料及地面台站的观测资料,对2008年3月30—31日在青海高原东北部形成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地面冷锋演变形势及影响大风发生的持续的关键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此次灾害性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天气过程具有日变化明显(昼强夜弱),过程中伴随沙尘暴、寒潮、弱降水等复杂天气的特点;(2)西伯利亚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向南暴发,与地面系统发展共同造成的强气压梯度、高低空强的温度差动平流是造成此次大风的主要原因;(3)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叠加加大低层位势梯度和地面气压梯度,配合冷锋过境,使得白天近地层不稳定性加大,湍流加强,动量下传加大地面风速,导致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4)柴达木盆地作为沙源在前期干燥无降水的气候条件下,加之层结不稳定和湍流活动造成的地面持续强劲的大风是引起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燕  张彩凤  赵惠芳  王锡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893-1898,1901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7年3月4~5日大连地区出现的极端寒潮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寒潮大风天气是北方冷空气东南移形成强冷锋与北上强江淮气旋共同作用造成的。强冷空气在下沉气流作用下,在大连上游即渤海中低层形成强干冷中心,低空有强负涡度、强辐散,高空有强正涡度、强辐合,有利于地面冷高压及冷锋的加强;大连东部低空有强正涡度、强辐合,高空有强负涡度、强辐散,有利于气旋加强发展;强高压、强冷锋配合罕见的强大气旋,从地面到850hPa形成明显的西边强高压、东边特强气旋的形势,这是出现寒潮强风天气非常有利的因素,这种西高东低形势形成的强气压梯度区自西向东经过大连地区,造成大连地区罕见的寒潮强风天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micaps系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天气形势场及物理场等方面,对造成9月11至13日忻州市大范围的强降温和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横槽转竖并东移后,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是产生本次强降温和大风的必要条件。500~850hpa高空横槽、地面冷锋和蒙古冷高压是本次寒潮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2.
对2010年4月26日鲁中山区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较深厚,冷涡后部冷空气势力强,有阶梯槽结构,易于冷空气快速南下;在冷锋前后,变压明显,变压梯度大。与变压梯度相关的变压风是造成本次大风的重要因素。850hPa在华北到山东、鲁东南有两支明显风速带存在,风速大,山东中部处于强下沉气流前沿,表明较大动量的高空干冷空气下沉,同时也造成较大的动量下传。高空冷涡西南部的干冷空气与近地面太阳晴空辐射增温的共同作用,为强对流的产生提供了激发机制。雷达回波上出现弓形回波是引起地面雷雨大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湖北省2013年1次倒春寒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空气的冷气团垂直结构上有明显的坡度,即近地层冷气团渗透早于低层,低层冷气团南下早于中高层,冷气团垂直方向南下的时间差相对较大,导致冷空气南下带来的大风、降温更为持久;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北方产生明显的降雪天气,冷空气在南下的过程中强度没有减弱,即变性不明显;东路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降水天气相对北路、西北路,影响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强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实况、天气过程影响、天气形势等角度针对2018年3月14—15日出现在瓜州县的一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冷锋、蒙古气旋是此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大风沙尘天气的形成与冷空气活动有关,其影响区域和影响程度与冷空气强弱和移动路径有直接关系;大风沙尘前后气压场、风场等地面气象要素均有明显的变化特征;风速的急速增大为起沙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产品,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4年11月26~27日呼伦贝尔市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极涡亚洲一侧强度偏强,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堆积形成横槽,乌山阻高迅速建立、崩溃致使横槽转竖从而引导冷空气南下东进,产生剧烈的降温;黑海-里海地面高压发展强盛,向东伸展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并导致贝湖气旋分裂演变为东北低压,高低压之间强大的气压梯度力导致大风的产生;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冷平流导致气温骤降,低层弱上升运动起到了辅助降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5年4月6~9日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水汽及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从形势上分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冷锋和南支槽;乌山阻高的形成有利于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以及冷空气的堆积。地面冷空气呈东路不断渗透南下影响九江地区,导致该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倒春寒。此次过程冷空气以中路路径为主,冷空气从蒙古经我国华北补充南下,冷锋在南岭停留3d后南移出海,贝加尔湖以西的高压脊稳定维持,为低涡后部冷空气南下提供通道,使得冷空气可以持续下滑至江南,形成倒春寒。垂直结构分析显示,这次过程中低层辐合中心和高层辐散中心基本垂直且与强降水区相对应,说明辐合辐散场的垂直配置有利于产生较强或较稳定的降水;且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和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持续南侵也为湖南连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0月10~12日,酒泉市出现了大幅度降温大风天气。从成因分析:这次强降温天气过程是由于北方冷空气不断堆积产生强的气压梯度风,由北部强大的冷高压所造成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力形成[1]。500hPa前期受极涡分裂影响,在乌拉尔山形成一低涡中心,由于贝加尔湖北侧阻塞高压影响,该低涡稳定少动,新地岛附近洋面冷空气北下堆积,后期阻塞高压崩溃,系统开始快速东移影响该地区,导致这次降温吹风天气。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分析场等资料,重点分析此次强降温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成因及影响系统,并对秋季出现强风、低温、降水等天气的预报着眼点进行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18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大举向南下,西伯利亚低槽明显向南加深,冷空气势力显著加强,并向东南爆发,受此强冷空气的影响,垦区经历了一次以大风、降温、降水和霜冻为主的寒潮天气过程.全垦区普遍出现了重度霜冻灾害或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地方出现大风灾害  相似文献   

19.
宁夏北部地区一次大风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翠芳  张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20-6523
利用NCEP/NCAR、MM5 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08年5月2~3日宁夏北部地区一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及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空气东移南下和青海低压的发展东移在河套北部形成大的气压梯度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高空涡度平流、中低空温度平流、南北两支气流相遇促使地面低压强烈发展生成新的锋面气旋是大风形成的中尺度系统;动量下传加大了地面的强风和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全球分析资料等对2019年3月21日出现在上饶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主要是在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上饶地区处于西南气流中,且风速辐合,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把水汽以及能量输送到上饶地区上空,高空槽东南移,带动地面较强冷空气南下,在较强冷空气的触发下,高能得以爆发释放,进而产生大风、冰雹、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大风、冰雹、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在具备一定能量场的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触发机制。上饶地区春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通常处在高空副热带高压边缘,低层有丰富的水汽(湿舌附近),且具备一定的热力条件以及动力条件,再加上冷空气的作用共同推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