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探究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毛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var.velutina(Wall)King]和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Desr.)A.Juss]3种楝科植物挥发物组分,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了这3种植物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3种楝科植物挥发物组分有萜烯类、芳香烃类、醇类、醛类、烷烃类、酮类、酯类、酸类和酚类,且均以萜烯类为主,以(1R)-(+)-α蒎烯为主要成分。红椿释放22种化合物,萜烯类含量占67.41%;毛麻楝释放19种化合物,萜烯类含量占55.96%;非洲桃花心木释放21种化合物,萜烯类含量占81.2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花椒窄吉丁高发期寄主植物的不同品种间挥发物组分及相对含量,为进一步筛选花椒窄吉丁生物信息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花椒窄吉丁高发期3种品种花椒(大红袍椒、凤椒、狮子头椒)果实挥发物,应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组分和相对含量。[结果]3种品种的花椒果实挥发物种类差异不大,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主要为烯类、萜烯类、醇类和酯类化合物,d-柠檬烯在3种品种花椒果实挥发物中相对含量最高。大红袍椒中主要以烯类化合物为主,分别以d-柠檬烯(30.87%)、月桂烯(17.88%)和桧烯(14.11%)相对含量最高;凤椒中主要以烯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分别以d-柠檬烯(33.82%)、乙酸芳樟酯(20.99%)和桧烯(11.24%)相对含量最高;狮子头椒中主要以烯类化合物为主,分别以d-柠檬烯(32.21%)、月桂烯(19.60%)和桧烯(14.28%)相对含量最高。[结论]胡椒酮为大红袍椒果实挥发物的特有成分;2-甲基二十烷为凤椒果实挥发物的特有成分;杀那脱为狮子头椒果实挥发物的特有成分。  相似文献   

3.
5种园林树木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西安市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成分组成,为园林树种的科学配置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循环吸附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皮松、油松、侧柏、云杉以及雪松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并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不同树种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白皮松VOCs包括8类32种,油松释放的VOCs为8类38种,侧柏VOCs包括6类29种,云杉中检测到的VOCs为7类19种,雪松VOCs则包含8类36种;5种园林树木均含有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烷烃类和芳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到70%以上;5种树种VOCs中,包括α-蒎烯、三环萜、莰烯、1,3-二乙基苯等在内的8种共有成分分别占白皮松、油松、侧柏、云杉和雪松总VOCs的86.87%,59.89%,74.35%,64.12%和61.20%,其中以萜烯类共有成分占绝对优势。【结论】5种园林树木有机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皆为萜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桐花树活体枝叶的自然挥发物成分组成状况.[方法]对其幼苗无花枝叶及成年无花、开花、带果枝叶的挥发物进行动态顶空密闭循环吸附捕集,经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ATD-GC/MS)联用技术分析.[结果]各检测样的总体挥发物组成相对简单,其优势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约60%或70%以上均为α-蒎烯,而β-水芹烯、β-蒎烯等其他萜烯也具有较高含量,体现出良好的“森林浴”主体物质“芬多精”功效.此外,随着果实的出现,其挥发物中的辛酸、壬酸等果酸类香气成分也显著增加,合计可占挥发物总量的10%以上.[结论]由于该树种挥发物的健康、无毒、无刺激特性,符合沿海植被“芳香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可进一步开发利用为嗅觉安全、良好的游憩类海景林并作为精油、空气清新剂等产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主要菜心品种主薹挥发物组分,了解其清香风味来源,综合评价风味品质,比较与不结球白菜挥发性风味异同,为菜心加工利用及风味品质育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5种菜心材料主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并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比较异同;运用主成分(PC)和聚类分析法(CA)初步确定菜心主效风味物质类别,综合评价其风味品质.[结果]从5种菜心中检出酯、醇、腈和酚等11类114种挥发物,各物质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和京春娃娃菜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菜心酯类和醇类的相对含量之和最高,为主要挥发性风味类别,尤其以(Z)-3-己烯-1-醇乙酸酯和(Z)-3-己烯-1-醇的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菜心挥发物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0.58%,风味综合评分排序为油绿702>迟心4号>四九-19>DY>60天油青菜心,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为主效风味物质.挥发物组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菜心、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各为一类.[结论]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分析菜心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菜心挥发物各类别相对含量与农普奶白菜、京春娃娃菜存在一定差异,初步确定酯、醇和酚类对菜心清香风味贡献较大,油绿702菜心风味品质综合评分最佳,具有加工利用及提高风味品质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挥发物(VOCs)成分组成,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收集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一叶兰Aspidistra elatior和文竹Asparagus plumosus 3种百合科植物VOCs,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这3种植物VOCs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吊兰释放34种VOCs,包含萜类、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等5类化合物,其中二氢香茅醇相对含量最高(28.79 %);一叶兰释放VOCs共鉴定出25种,包含醛类、酯类、醇类、萜类、酮类、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壬醛(相对含量为12.12%)为其主要成分;文竹释放出38种VOCS,包含萜类醛类、酯类、醇类、醛类等4种化合物,主成分为牻牛儿醇(相对含量为27.90%)。3种百合科植物挥发物中都含有萜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研究结果为百合科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图2表1参21  相似文献   

7.
5种黄檀属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5种黄檀属(Dalbergia Linn. f.)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组成,以期为研究植物挥发物与昆虫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动态顶空循环吸附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黑黄檀(Dalbergia fusca Pierre)、降香黄檀(D.odorifera T. Chen)、交趾黄檀(D.cochinchinensis Pierre)、南岭黄檀(D.balansae Prain)、印度黄檀(D.sissoo DC.)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并结合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不同树种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黑黄檀、降香黄檀、交趾黄檀、南岭黄檀、印度黄檀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别有9类57种、8类60种、 8类61种、8类58种和8类55种;5种黄檀属植物均含有烷烃类、芳烃类、醇类、酚类、酯类、醛类、酮类和萜烯类等8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到40%以上;5种树挥发性化合物中有蒎烯、罗勒烯、3-蒈烯等33种共有成分。结果表明,5种树木有机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皆为萜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研究多毛小蠹5种蔷薇科寄主:巴旦杏树、李树、苹果树、桃树以及杏树等5种果树的挥发性物质,为多毛小蠹植物源引诱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种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进行采集,检测和分析.[结果]5种植物分别鉴定出8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醛类、烯类、醇类、酮类、酯类等,各树种的挥发物中醛类物质最为丰富.5种植物共有的化合物有9种,分别为异戊醛、己醛、庚醛、苯甲醛、辛醛、壬醛、甲基庚烯酮、α-蒎烯和反-2-癸烯醇.[结论]5种蔷薇科果树的挥发性物质多为一般性气味组分,各树种的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与其它植物的挥发性物质相比,蔷薇科果树以高含量的醛类物质挥发为特点,构成其特异的化学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油菜挥发物对三七主要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为利用油菜与三七轮作或作为生物熏蒸材料控制三七根腐病害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挥发物收集装置收集油菜茎和叶组织的挥发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油菜切段和研磨挥发物成分及相对含量;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油菜茎和叶挥发物及挥发物中硫醚类和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对3种根腐病菌(腐皮镰刀菌F-3、恶疫霉菌D-1和锈腐病菌RS006)的抑菌活性.[结果]油菜茎和叶对F-3菌株的抑菌活性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在最大用量2.0 g/皿时对D-1和RS006菌株的抑制率均大于65.00%.油菜切段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相对含量55.86%),研磨的主要成分为叶醇(相对含量54.14%)等醇类物质.硫醚类和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中的二甲基二硫醚(DMDS)、二甲基三硫醚(DMTS)和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对三七根腐病菌均有抑菌活性,强弱顺序为AITC>DMDS>DMTS.DMDS在浓度1200 mL/m3时对F-3、D-1和RS006菌株的抑制率分别为35.24%、73.23%和52.19%;DMTS在50 mL/m3时对F-3和RS006菌株的抑制率分别为61.55%和78.71%,对D-1菌株的抑制率为100.00%;AITC在8 mL/m3时对F-3和RS006菌株的抑制率为53.85%和79.39%,在2 mL/m3时即可完全抑制D-1菌株的生长.[结论]油菜挥发物中的DMDS、DMTS和AITC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利用油菜与三七轮作或对土壤进行生物熏蒸以控制三七根腐病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
4种罗勒叶片挥发物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罗勒叶片自然释放出的挥发物成分及释放量,确定其主要成分。【方法】采用动态顶空法采集丁香罗勒(Ocimum gratissimum)、罗勒(O.basilicum)、紫罗勒(O.basilicum‘Purple Ruffles’)和绿罗勒(O.basilicum‘Green’)4种罗勒释放的挥发物,利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量色谱联用技术对挥发物成分和释放量进行分析。【结果】4种罗勒共释放出49种成分,分别属于萜烯类、醇类、醛类、酮类、烷烃类、酯类、苯形烃及其衍生物,不同种罗勒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和释放量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丁香罗勒、罗勒、紫罗勒和绿罗勒的叶片挥发物中分别检测出30、28、31和25种物质。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量在4种罗勒中均为最高,分别占总释放量的41.7%(丁香罗勒)、40.4%(罗勒)、46.6%(紫罗勒)和34.4%(绿罗勒)。【结论】桉叶油醇在4种罗勒中均表现出最高的释放量,可初步判断其是罗勒植物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南宁市棕榈科4种植物的叶鞘表皮显微形态和营养成分与红棕象甲危害程度的相关性,以期更好地控制该虫在南宁的发生与为害。[方法]以南宁市棕榈科4种植物国王椰Ravenea rivularis、老人葵Washingtonia filifera、加拿利海枣Phoenixcanariensis、大王椰Roystonea regia(HBK.)O.F.Cook为材料,进行红棕象甲为害情况的调查,并进行叶鞘表皮显微形态和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结果]叶鞘表皮显微结构、营养成分与红棕象甲的物理抗性有直接关系。红棕象甲的为害程度与棕榈科植物角质层厚度及叶表皮厚度呈反比。红棕象甲对棕榈科植物的为害程度随粗蛋白含量、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的升高而增大;随粗纤维含量的减少而增大。[结论]红棕象甲的为害程度与棕榈科植物叶鞘表皮微结构及营养品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槭树Acer spp.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组分,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法对苦茶槭A. ginnala,鸡爪槭A. palmatum,三角槭A. buergerianum,樟叶槭A. cinnamomifolium,羊角槭A. yangjuechi,毛脉槭A. pubinerve和青榨槭A. davidii等7种植物释放VOCs进行收集,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对其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释放VOCs种类与相对含量差异明显。苦茶槭和青榨槭分别释放17种和20种成分,以酯类、醛类和醇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较多的有乙酸叶醇酯、癸醛、(Z)-3-己烯-1-醇和壬醛;鸡爪槭、三角槭和毛脉槭分别释放15种、19种和23种成分,以萜类、酯类和醛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较多的为罗勒烯、乙酸叶醇酯、癸醛、长叶烯和壬醛;樟叶槭释放24种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较多的有罗勒烯、α-蒎烯、3-蒈烯、β-蒎烯和松油烯;羊角槭释放25种成分,以萜类、醛类和醇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较多的有癸醛、长叶烯、2-乙基-1-己醇、石竹烯和壬醛。以上7种槭树均可作为保健型园林植物材料。图3表1参29  相似文献   

13.
棕榈植物的广泛种植,其病害的防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其进行病害调查的过程中,用切片来大致地断定病害的病原菌,通过症状比对与切片观察等方法,共鉴定了拟盘多毛孢病菌引起的4种病害,分别为刺葵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病害、华棕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病害、大王棕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病害、海枣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病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处理下桉树释放的挥发物组成和相对含量,以及萜烯类化合物时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桉树植株释放出的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经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诱导后,桉树挥发物的种类与健康植株相比较有显著的增加,且相对含量有明显变化。虫害与机械损伤处理诱导释放出的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但与喷施茉莉酸甲酯处理的相比较,有10种挥发物是相同的,且相对含量基本相近。不同诱导处理后,大部分萜烯类化合物在诱导后1-3 d大量释放,5-7 d后释放量逐渐减少。由此可见,不同诱导方式对桉树释放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萜烯类化合物的时序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研究了火炬树(Rhus tyhpina)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季节动态变化规律。采用自然沉降法测定了火炬树挥发物对空气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炬树枝叶在春、秋两季释放的挥发物主要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夏季,烷烃、烯烃类化合物所占比例稍高于萜烯类化合物,同时伴有少量酮类、醇类化合物的释放。夏季,火炬树能够有效地抑制空气中的细菌,且植物在清晨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使棕榈科观赏植物在绵阳市园林绿化的合理应用,调查了棕榈科观赏植物在绵阳的应用状况。调查表明,绵阳市已经引种栽培的棕榈科植物有10属14种,其中应用较多的有刺葵属的加拿利海藻、蒲葵属的裂叶蒲葵、棕榈属的棕榈、棕竹属的细叶棕竹和多裂棕竹。大部分引种栽培的棕榈科植物能适应绵阳的气候和环境,生长基本正常,这表明绵阳在引种栽培棕榈科植物方面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潜力。棕榈科植物在绵阳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等地方均有应用。  相似文献   

17.
棕榈科观赏植物在贵州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棕榈科植物是典型的热带植物,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见于传统园林,在现代园林绿化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贵州野生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兴义、贞丰、安龙、望谟、册亨、三都、独山、荔波、罗甸、赤水、习水、榕江等地区,在贵州园林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品种主要有假槟榔、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榈、美丽针葵、棕竹等.在贵州2008年初长时间的低温凝冻灾害条件下,引种的棕榈科植物大都能成功抵御低温.对贵州棕榈科植物引种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蕙兰花香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立国  周力  陶俊  孟祥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65-17466
[目的]探明蕙兰的花香成分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从蕙兰中共检出36种香气成分,鉴定出33种,主要包括烷烃类、醇类、酮类、酯类、萜烯类及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达到了54.24%,醇类j酯类、萜烯类、烷烃类和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相差不大。[结论]二苯硫醚、视黄醇、二苯甲酮、二苯砜、非洲桧素、11-苯基-10-二十一烯和十六烷是蕙兰主要花香成分。  相似文献   

19.
桂花枝叶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世峰  冯青  张汝民  侯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85-9488
[目的]分析桂花枝叶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法与TDS/GC/MS联用相结合分析技术,于2009年5~9月对桂花枝叶挥发性有机物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确定各个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64种化合物,分为7类,以酯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为主,占化合物总量的70.82%,并主要释放(Z)乙-酸-3己-烯-1醇-酯、二氢香茅醇、Z罗-勒烯、癸醛、壬醛等化学成分。[结论]为桂花在园林绿化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植物花期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变化,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采集法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对日本紫藤Wisteria floribunda不同开花时期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日本紫藤鲜花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萜烯类、酯类、醇类、醛类、酮类、酚类、芳香烃类和烷烃类等34种化合物;其释放量在花蕾期较少(229.68峰面积单位),初开期逐渐增加(378.16),盛开期最高(605.57),其中萜烯类数量最多(10~12种),其相对含量花蕾期为69.0%,初开期50.0%,盛开期59.0%,在各阶段的总峰面积依次为159.26,189.43,355.61。罗勒烯、乙酸叶醇酯、柠檬烯、α-蒎烯等是日本紫藤鲜花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