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肌内脂肪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利用超声波图像来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试验选用382头北京黑猪开展活体测定,性状包括体质量、10~11肋间眼肌面积、背膘厚和眼肌深度,并且采集猪左侧9~13肋之间距离背中线5cm处纵向超声波图像2张,在每张图像10~11肋间选定1个大小为80×80像素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分析软件(matlab)分别获取了灰度梯度、灰度共生矩阵、小波变换3类图像参数。屠宰后立刻取胴体左侧10~11肋间背最长肌肉样,利用石油醚抽提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以实际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为因变量,体质量、背膘厚、眼肌面积、眼肌深度和图像参数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肌内脂肪含量(PIMF)的模型。重新选择112头北京黑猪利用实测肌内脂肪含量与预测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进行模型验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自变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包括背膘厚、眼肌面积和7个图像参数。预测模型的决定次数(R-Square)和均方误差根(Root MSE)分别为0.305 8和0.006 5。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到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分别为0.553 4和0.627 2(P<0.000 1)。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猪肌内脂肪含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为北京黑猪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个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无损条件下建立B超活体预测二花脸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含量的方法,以二花脸猪为研究对象,选取64头纯种二花脸猪的B超扫描图,记录预测背膘厚度UF,利用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提取扫描区的平均灰度值N,眼肌轮廓平均灰度值H,第3条亮线最亮处平均灰度值L,并计算预测参数■;以实际测定IMF含量为因变量,X、N、UF、体重为自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构建IMF含量预测模型;另选取30头二花脸猪的测定数据,分析预测IMF含量和实际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B超活体测量二花脸猪背膘厚与胴体测量背膘厚呈强相关系,两者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72(P0.01),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822(P0.01);在IMF模型建立中,X、N、UF 3个参数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模型决定系数R~2=0.421,预测IMF含量与实际含量之间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42(P0.01),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594(P0.01)。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B超活体预测猪IMF含量方法准确性较高,可用于二花脸猪IMF含量预测,并为二花脸IMF性状选育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B超在猪活体肌内脂肪含量(IMF)估测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应用于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系)猪的可能性,对64头皮杜长大和17头皮杜长蓝四元杂交商品猪活体和胴体第10~11肋骨间背最长肌肉处的肌内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猪胴体左侧第10~11肋骨间背最长肌肉的IMF活体测定值与屠宰后测定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6以上,呈强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个商品配套系的IMF活体测定值与屠宰测定值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应用B超进行活体肌内脂肪含量估测的方法可用于猪的选育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猪背膘厚度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用超声波测膘仪测定了102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活体背膘厚度,利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其肌内脂肪含量,并将所得的两组数据对应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背膘厚度与肌内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和回归关系(P 0.01),且r为0.833。当背膘厚度范围在11~13 mm时,对应肌内脂肪含量在2.86%~4.28%之间,此时肉的品质风味相对较好,脂肪含量适中对人身体健康有利,也是生猪出栏最佳时间。以活体测定背膘厚度为自变量,屠体肌内脂肪含量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Y=3.775 7×10~(-3)×X~(2.7650)(7 mm≤X≤16 mm),即可用于预测育肥猪适宜出栏时间。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杜洛克公猪肌内脂肪含量与重要生长指标的相关性,试验通过B超测定了738头杜洛克公猪活体肌内脂肪以及重要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肌内脂肪与180日龄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34、0.510和0.267;眼肌面积与初生重、180日龄体重、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  相似文献   

6.
兽用B超仪在牛活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荷兰PIE MEDICAL公司的Aquila Vet型兽用B超仪为基础,针对实际生产中对牛皮厚、脂肪厚(BF)、腰肌厚、腰肌面积以及肌间脂肪等指标的检测要求,综述了兽用B超仪在牛活体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兽用B超在肉牛活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以兽用B超为基础,针对实际生产中肉牛皮厚、脂肪厚、腰肌厚、腰肌面积及肌间脂肪等指标的检测要求,综述了兽用B超在肉牛活体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肌内脂肪含量对牛肉的品质以及风味有重要的影响.随着超声波测定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涌现出一些应用于畜禽活体的无损性状测定技术.为提高肉牛肌内脂肪含量活体测定技术的准确性,随机选择24头黑牛,利用彩超仪器测定肉牛第12~13肋骨间距离背中线3~5 cm处,进行垂直于脊柱的扫描,对肉牛背最长肌进行图像采集.应用计算机图像分...  相似文献   

9.
目前,超声波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应用于猪的遗传改良中,并在某些方面成为测量猪活体指标的有效途经,使育种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采用超声来预测猪活体肌内脂肪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对超声预测猪活体肌内脂肪的原理和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B超仪在肉牛活体肌间脂肪(IMF)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用32头成年夏南牛为研究对象,探讨B超仪应用于活体肉牛测定IMF的技术要点,并分析了其测定结果与宰后实测值的关系。结果表明,B超活体测定IMF在第12~13肋间(T12-T13)的测定值与宰后实测值相关性(R2=0.86)比在第13肋与第1腰椎间(T13-L1)的相关性(R2=0.82)高,故IMF活体测定部位宜选定在T12-T13;B超在T12-T13活体IMF测定值与屠宰后实测值差异极显著(P<0.01),且存在高度相关(R2=0.86),并建立了B超活体测定IMF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兽用B超仪预测夏南牛活体IMF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民猪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与肉的口感、嫩度和多汁性有直接关系.在保持低背膘厚(高瘦肉率)的前提下,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是可行的.然而,肌内脂肪的活体测定比较困难,筛选可靠的遗传标记,利用标记辅助选择改进IMF含量应是较为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FABP家族与肌内脂肪相关的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要求瘦肉含量而越来越看重肉的品质.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的含量影响着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Patrici等[1,2]对丹麦商品猪的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多汁性随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提高肌内脂肪的含量会有肉质嫩度和多汁性的改进,所以提高猪肉肌内脂肪的含量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但是由于IMF含量在活体中的测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MAS)即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去寻找控制IMF的基因并对其进行选育来提高IMF含量,改善肉质.  相似文献   

13.
以差额法和系统分析法为基础建立模型,确定了优质猪目标性状的经济加权值。结论为优质猪综合育种值应包括目标性状:窝活产仔数、达100 kg体重日龄、饲料效率、胴体瘦肉率和肌内脂肪含量,选择性状包括窝活产仔数、达100 kg体重日龄、活体背膘厚、活体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为窝活产仔数8.06元、达100 kg体重日龄-0.87元、饲料效率-86.32元、胴体瘦肉率10.78元、肌内脂肪含量48.51元。父本父系目标性状不包括窝活产仔数,母本母系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除窝活产仔数外的所有性状都比母本父系小1/2。  相似文献   

14.
仙湖肉鸭B系肌内脂肪含量与屠体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仙湖肉鸭B系的肌内脂肪含量与屠体性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鸭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与肌内脂肪含量均表现为中等正相关,其中半净膛重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5),胸肌重、腿肌重、皮脂重、皮脂率均与肌内脂肪含量呈弱的正相关,相关关系不显著;母鸭腹脂重、腹脂率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特征进行评估以及筛选适宜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屠宰测定体重在(87.61±0.54)kg共314头苏淮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并分析肌内脂肪候选基因标记IGF2基因第3内含子3072AG位点和SCD基因g.2228TC位点在苏淮猪群体的多态性及其与苏淮猪肌内脂肪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苏淮猪群体肌内脂肪含量为(1.99±0.04)%,变异系数为37.13%。其中,阉公猪肌内脂肪含量高于母猪肌内脂肪含量,但公母间差异不显著。在IGF2基因中,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03和0.597;AA型基因型频率为0.175,AG型为0.455,GG型为0.370;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在SCD基因中,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17和0.583;CC型基因型频率为0.169,CT型为0.497,TT型为0.334,不同基因型之间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IGF2和SCD基因合并基因型与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IGF2和SCD基因的多态位点与苏淮猪的肌内脂肪性状不相关,因此不能作为提高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要求瘦肉含量而越来越看重肉的品质。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的含量影响着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Patrici等(1985)等对丹麦商品猪的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多汁性随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提高肌内脂肪的含量会增加肉质的嫩度和多汁性。由于IMF含量在活体中的测定有一定难度。所以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MAS),即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去寻找控制IMF的基因.并对其进行选育来提高IMF含量。改善肉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PCR-RFLPs标记技术,对中国地方猪种雅南猪、大河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三元杂交群体DLY共113头个体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内含子Ⅰ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BsmΙ酶切位点具有多态性,并分为3种基因型(即AA、BB和AB型),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基因型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型AA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的高于基因型AB和BB(P<0.01)。  相似文献   

18.
以70日龄扬州鹅(A×A)及其4个杂交配套组合(K×B、K×A、C×A和S×A)共5个鹅群体为实验素材,分别取其胸肌和腿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中肌苷酸的含量,研究其肌苷酸与肌内脂肪的沉积规律。结果表明:5个鹅群体中,除C×A群体母鹅胸肌中的肌苷酸含量显著大于腿肌外(P<0.05),其他鹅群体胸肌和腿肌中的肌苷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K×B群体公鹅胸肌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腿肌(P<0.05),除S×A群体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在性别间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群体胸肌和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在性别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猪肉肌内脂肪是决定肉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利用DNA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候选基因及PPARv基因的当前研究状况,及其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旨在为猪肌内脂肪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与猪肌肉嫩度、风味等食用品质密切相关,猪肉的风味和多汁性随着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然而,在现阶段育种工作中,测定猪的IMF含量需要对猪进行屠宰,因此如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猪IMF含量进行活体测量进而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进IMF含量,是分子育种领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