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藻开发生物质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孟春晓  高政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98-10000
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微藻开发生物质能的现状、我国开发微藻生物质能的优势、微藻生物质能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微藻生物质能及利用水华微藻开发生物质能的研究。指出了利用微藻热解产生可再生生物能源的技术是解决目前能源紧张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农家参谋》2012,(12):48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体内,形成可为人类利用的能源即生物质能。能源农业是以开发生物质能为目的的种植业。能源农业包括多种生物质资源利用方式:一是开发和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生产燃气和发电,以生物质能源替代其他能源;二是开发和利用农副产品及粪便、垃圾、柴草,  相似文献   

3.
美国生物质能源资源分布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源已成为当今及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质能作为太阳能的一种特殊形式,众多专家学者专注于其开发和利用。美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势必将生物质能利用作为历届政府首要任务。基于为期一年的访学和调研,笔者分析了美国目前生物质能源资源分布状况,详细阐述了美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政策框架、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最后,对美国现有生物质能源资源及利用状况作了详细介绍,以期对全球生物质能高效开发和优化利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矿石能源储量的减少,应大力开发和应用以能源植物为主的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具有资源容量大、清洁可再生特性.发展植物能源是解决矿石能源危机的可行措施,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产业已在全球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综述了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和高产生物质植物、能源作物、类石油植物三类能源植物资源的发展情况,并对中国能源植物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能的开发及其能源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是生物质中蕴藏的能量,资源丰富。文中主要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沼气、生物质直燃、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裂解气化、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方面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和应用情况,总结了充分开发生物质能使其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实现循环经济,开辟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外生物质能源战略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在生物质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方面,领先于大多数欧洲国家,对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形成了高校研究、政府支持、企业操作的运作模式,是全球生物质能利用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生物质能的发展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热点。目前各国正加紧在生物能源特别是先进生物燃料上的开发与投入。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将边际性土地开发与生物质能源发展相结合,有利于该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物质能原料的高效、可持续供应。在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物能源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探讨了甜高粱、菊芋、柳枝稷和蓖麻等能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化土地规模化种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政策和市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黄河三角洲生物质能发展和边际性土地开发的几点关键建议,对当前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科学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用技术》2013,(6):20-21
1、背景技术能源农业就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可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利用的能源。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我国的燃料乙醇生产已初步形成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生物质能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利用及开发和研究现状,为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建立可持续的能源系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能概念界定与属性划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中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85-12086
定义生物质能为利用具有能源价值的生物质,通过直接使用或作为原料间接生产出各种产品的能源,并且认为生物质能是生物能的部分社会化利用。生物质能包含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两大部分,其中传统生物质能属于一次能源与常规能源,而现代生物质能属手二次能源和新能源范畴。另外,鉴于生物质能的自身特征,提出生物质能属于弱性可再生能源的新观点。明确生物质能概念和属性对生物质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的经济模式而言,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是呈正相关的,能源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在世界能源消费排行榜中排名前三的都属于化石能源,其不可再生的特性使得化石能源正走向枯竭的边缘.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成为我们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然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短时间内更无法替代化石能源.为此,通过对生物质产业现状的分析,探讨生物质能发展的前景,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性热点话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发新能源,替代石油、天燃气和煤炭这三种常规能源,已经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紧迫课题。为此,在分析当前能源紧张局势以及环境保护紧迫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生物质能的可行性和利用技术,提出了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必要政策保证。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质能的特点及利用现状,综述了生物质气化、液化、固化技术,展望了生物质利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产业是以新能源资源开发、传统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5.
中巴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石能源时代行将结束,生物质能源将成为被广泛运用的新能源之一。巴西是当今世界上利用生物质生产酒精且规模化开发生物质能最好的国家之一,走出了一条向农业要能源的成功道路,也为农民致富、缩小国民收入差距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国和巴西同样拥有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技术和充足  相似文献   

16.
发展生物柴油促进湖北生物质能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能源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是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能源自给度不高的湖北省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能利用方式较多,选择一种既能发挥湖北地域特色又充分利用湖北资源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对发展湖北生物质能产业至关重要.根据湖北农业资源特色,通过分析,认为以油菜来制取生物柴油既能充分利用湖北油菜资源,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又可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吴珊珊  姚治君  沈镭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356-10358
[目的]为实现西藏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综述了西藏能源资源情况,分析了西藏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的特点及潜力,并提出了西藏薪柴替代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结果]西藏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和以薪柴和畜粪为主的生物质能,而常规化石能源资源稀缺,石油、煤炭资源较少,能源消耗以生物质能为主。这种低水平的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使脆弱的高原生态植被遭到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结论]西藏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改变目前能源的消费结构,积极实施薪柴替代战略,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农村小水电替代目前以生物质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小城镇化进程,重点发展农村沼气,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减少因能源消费对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正>生物质能是人类用火以来,最早直接应用的能源。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物质能的应用研究开发几经波折,最终人们深刻认识到,石油、煤、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有限性,同时无节制地使用石化能源,大量增加二氧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可缓解传统化石能源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生物质能源能量密度低,要尽量转化为高品质能源再加以利用。常见的农业生物质资源种类繁多,农业生物质能源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要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的研究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显然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据估计生物质资源量巨大,每年约有4.6亿t标煤可作为能源利用.然而目前我国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农村家庭耗能和发电,生物质能发电虽然比例逐年提高,但发电量非常微小.生物质能拥有许多传统能源不具备的特点.首先,生物质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同属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并且,生物质的硫含量、氮含量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很少,作为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此外,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