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GeneBank上发表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内化素B(internalin B,inlB)和肌动蛋白A(actin A,act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5株不同来源的健康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和一株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inlB及act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分析其序列,并对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进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表明:5株健康绵羊分离株单增李氏杆菌与临床分离株有较高的同源性,并且发现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小鼠攻毒试验表明缺失株毒力有降低,但是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利用重组李氏杆菌溶血素(LLO)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的ELISA方法,试验首先优化了重组李氏杆菌溶血素的表达条件,获得纯度较高的包涵体之后,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李氏杆菌溶血素蛋白,并用纯化蛋白免疫试验兔获得诊断抗体,然后建立阻断ELISA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的方法,并分析最低检测菌数.结果表明:在振摇培养条件下,当IPTG浓度为0.6 mmol/L、诱导温度为37 ℃、菌液OD600值为0.25时开始诱导,诱导时间为150 min,重组李氏杆菌溶血素的表达量最大;纯化蛋白浓度为480 μg/mL,具有免疫活性.说明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最低检测菌数为4.8×106个/mL.提示利用重组李氏杆菌溶血素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氏杆菌的ELISA方法是可行的,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单增李氏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该细菌作为实验模型在研究细菌适应性免疫和毒力因子等方面取得诸多成就。最近,应用新技术在单增李氏杆菌的基因组中已发现数百个非编码RNA(ncRNAs),揭示了其复杂的转录机制。反义RNA是目的基因互补链的非编码RNA序列。本文,对反义RNA在单增李氏杆菌中的作用机制和功能进行简要综述,这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RNA介导的基因调控,为诊断技术及抗菌药的研发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7,(12):93-96
从健康猪、鸡、兔新鲜粪便及鸡肠道内容物等78份样品中分离乳酸菌,以大肠杆菌、李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指示菌筛选有明显抑菌活性的菌株,同时进行产细菌素的乳酸菌筛选,并测定抑菌谱;进一步通过生化试验,并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确定菌株的种类,采用溶血试验和动物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分离得到的30株乳酸菌中,共有8株对指示菌有抑制作用,其中1株为产窄谱细菌素的短乳杆菌。本研究为下一步探讨产细菌素短乳杆菌作为天然防腐剂和抗菌剂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4,(10):1699-1703
沙门菌可以通过"拉链"与"触发"2种机制入侵宿主细胞,"触发"机制依赖于三型分泌系统,"拉链"机制依赖于细菌表面蛋白(侵袭素)与细胞膜受体的相互作用,两者都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反应,最终导致细菌内化。Rck、PagN和HlyE是目前被鉴定的3种侵袭素。沙门菌入侵基因的表达受转录水平的几个环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斯特氏菌病或称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传染病,以全身血液中毒-败血症和子宫炎及流产为特征.本病的病原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或单核细菌增多性李斯特氏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相似文献   

7.
新疆绵羊及其环境中李氏杆菌的生态分布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健康绵羊及其相关环境如青贮饲料、饮水、土壤、鸟粪中李氏杆菌(Listeria)种群采用改良国标法(4789.30-2010)进行生态分布多样性调查,并对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monocytogenes)采用PCR方法进行溶血素基因(hly)和血清型检测。结果:514份样本中,共检出阳性样本26份,平均阳性率为5.1%,其中羊体分离率为6.2%(22/353),饮水分离率为33%(2/6),鸟粪分离率为3.0%(2/67),其余样本均为阴性;26份阳性样品中,检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5株,塞氏李氏杆菌(L.seeligeries)21株,且5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均检出溶血素基因,血清型为1/2a。  相似文献   

8.
伊氏李氏杆菌引发奶牛流产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氏杆菌是引起家畜流产的主要传染性病因之一,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和伊氏李氏杆菌是引起奶牛李氏杆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主要引起动物脑膜脑炎、败血症和孕畜流产、死胎或新生畜感染等症状。本实验室于2010年4月接到北京某牛场流产病例样品3份(包括流产胎儿、胎盘及母牛血样),经胎儿组织抹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以及鉴别诊断,最终确诊该3例流产病例为伊氏李氏杆菌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北京某养牛场送检的出现神经症状的病死奶牛的病原,从病牛的脑组织中分离培养到1株革兰阳性球杆菌.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PCR鉴定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均显示该菌呈现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典型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将其鉴定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相似文献   

10.
对伊犁部分地区绵羊血液、鼻拭、肛拭、青贮、水源进行检测,共抽检样本280个,经对样本中的细菌分离、纯化,并针对李氏杆菌高度保守的Hly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5株分离株含有约743 bp大小的李氏杆菌所特有的扩增片段,诊断为李氏杆菌。  相似文献   

11.
目前,沙门氏菌、老贺氏杆菌、埃希氏菌、葡萄球菌、布鲁氏杆菌和白喉杆菌采用了噬菌体类型鉴定,其可以充分地、客观地帮助查明传染源和某些疫病爆发之间的关系。国外研究者报道了间接的李氏杆菌噬菌体类型鉴定法即按细菌对特异性噬菌体的敏感性。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利用培养物的溶菌性直接进行李氏杆菌噬菌体类型鉴定的可能性。研究了18株菌株,其中,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血清型1型的14株,脱氮利李氏杆菌(L. denitrifican, s)2株和默氏李氏杆菌(L. murrayi)2株。单  相似文献   

12.
正李氏杆菌病是由单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特征为犊牛发生脑膜炎和败血症。2013年10月,辽西某奶牛场犊牛突然发病,26日来我院就诊,经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等实验室综合诊断,确诊为李氏杆菌感染,对发病犊牛采取综合性治疗,迅速地控制了疫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 5~ 10日龄免疫过大肠杆菌─鸭传染性浆膜炎二联灭活苗 ,但仍发生以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鸭群 ,以病鸭的肝、脾、心血和脑组织作为病料进行细菌分离 ,细菌分离阳性率为 :大肠杆菌为 83.2 % ,沙门氏菌为33.3% ,鸭疫李氏杆菌为 2 7.7% ;混合感染为 38.89% ,其中大肠杆菌和鸭疫李氏杆菌为 16 .6 7%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 11.1% ,鸭疫李氏杆菌和沙门氏菌为 5 .5 6 % ,三重感染的为 5 .5 6 %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鸭疫李氏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4.
枯草芽孢杆菌MA139类细菌素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枯草芽孢杆菌MA139产生的类细菌素的抑菌活性。本试验采用管碟法对枯草芽孢杆菌MA139产生的类细菌素对多株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类细菌素不但对芽孢杆菌属的其他菌种有抗菌活性,对病原菌和霉菌也有拮抗作用;不同指示菌对类细菌素的敏感性不一样,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最敏感。该类细菌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有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对虾素属于先天免疫系统中抗菌肽分子的一种,是对虾类水生动物防御细菌入侵的重要免疫效应分子。试验以凡纳对虾对虾素2(penaeidin-2,PEN-2)分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究抗菌活性相关的细菌结合功能、蛋白酶活性抑制作用及抑菌作用,来探索PEN-2分子的抗菌功能。结果显示,凡纳对虾PEN-2分子具有较强的体外结合细菌的功能,能够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的蛋白酶的活性,但抑菌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获得天然李氏杆菌噬菌体,提供防治李氏杆菌病新型生物制剂,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抑制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利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作为宿主菌对屠宰场污水进行双层琼脂平板法筛选,获得噬菌体,并对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生长特性检测(温度、pH、一步生长曲线、最佳感染复数、有机溶剂影响)、基因组酶切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分离出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中,选取1株裂解性强,遗传稳定的噬菌体进行后续试验,并命名为LP8;经电镜观察为肌尾科噬菌体,可以跨种裂解18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和5株威尔斯李氏杆菌,确定LP8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最适生长温度为45 ℃、最适pH为7;在6种有机溶剂中,仅异戊醇可导致LP8活性丧失;对提取的基因组进行酶切鉴定,确定为双链DNA;LP8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基因组大小为87 038 bp、含有120个编码基因、编码基因的累计长度为76 326 bp、编码基因的平均长度为636 bp、编码区域长度占基因组的比例为87.69%。本试验分离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并对其噬菌能力和应用价值进行鉴定。分离出的LP8噬菌体相较于李氏杆菌的噬菌体,细菌裂解能力更强,适应环境范围更广。本研究为实验室后续建立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库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的其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5-10日龄免疫过大肠杆菌-鸭传染性浆膜炎二联灭活苗,但仍发生以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鸭群,以病鸭的肝、脾、心血和脑组织作为病料进行细菌分离,细菌分离阳性率为:在肠杆菌为83.2%,沙门氏菌为33.3%,鸭疫李氏杆菌为27.7%;混合感染为38.89%,其中大肠杆菌和鸭疫李氏杆菌为16.67%,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11.1%,鸭疫李氏杆菌和沙门氏菌为5.56%,三重感染的为5.56%,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鸭疫李氏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8.
应用PCR检测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对位于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菌β-溶血素基因内的26-bp寡核苷酸为引物,用PCR对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菌进行了检测,结果所有株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菌均扩增出186-bP的特异条带,其它种李氏菌和细菌均呈阴性反应。本方法可测出模拟肉样中少至92个细菌,模拟奶样中少至18个细菌,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受其它污染杂菌DNA的影响。对市售猪肉和牛奶的检测结果表明,PCR法优于传统的分离培养法,具有快速、简便和敏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嗜酸乳杆菌产细菌素的抑菌活性及其生物学特性,并从细菌素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及胞内物质泄露等方面探讨细菌素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细菌素热稳定性好,抑菌谱广,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敏感;由胞内离子、蛋白及核酸类物质的外泄推断细菌素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引起物质和能量代谢失常,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植物乳杆菌的抑菌能力,本试验先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丙基菊粉(PI),丙基菊粉通过透析以自组装的形式合成了丙基菊粉纳米粒子(IPrN)。采用600 MHz1H-核磁共振(NMR)光谱检验丙基在菊粉的取代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动态光散射(DLS)观察纳米粒子的特征。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对植物乳杆菌和IPrN进行染色,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下观察到植物乳杆菌对IPrN的内化结果。通过共培养法中病原体的活细胞数和琼脂扩散试验的抑菌圈大小测定IPrN内化后的植物乳杆菌对大肠杆菌K88和鸡沙门氏菌的抑菌能力。测定菊粉或IPrN处理后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曲线和pH的变化,在培养基中加入蛋白酶K后进行抑菌圈试验测定植物乳杆菌是否以分泌细菌素发挥其抑菌能力,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来评估编辑细菌素的基因planS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丙基在菊粉的取代率为76.88 mol%,可观察到IPrN为球形粒子,直径为366.6 nm;通过Z-截面模式可观察到FITC的荧光在植物乳杆菌的中心处最强,表明IPrN已被内化;IPrN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