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蚕抗氟性遗传的研究:I.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健荣 《蚕业科学》1989,15(1):31-36
  相似文献   

2.
家蚕抗氟性选择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氟化物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日益严重,对此人们经过研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防治措施,其中培育抗氟能力强的蚕品种是经济有效的办法[1],祝新荣等[2]对几个蚕品种进行添氟选择,并对后代的抗氟能力进行了鉴定,姚陆松[3]对3个蚕品种进行抗氟性选择实验,认为添食具有明显效果。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家蚕的抗氟性系统选择效果和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探讨。1材料和方法1.1供试委品种青松B、丰一、秋丰、皓月B、54A、92A、法408。1.2系统选择方法从1993年春季开始,对供认蚕品种分别建立添食NaF选择系和不添食NaF正常…  相似文献   

3.
家蚕抗氟性遗传的研究 Ⅰ.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对氟化物中毒的抵抗性,依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本试验结果,15个中系×日系杂交组合的相对抗氟优势平均为7.9023,10个中系×中系杂交组合为-0.2180。抗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杂种优势率与F_1代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两亲平均值为负相关关系,尤其是与父本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抗氟性的一般配合力,以新九、638、东34、7532四个品种较高,在育种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从特殊配合力效应中看到,抗氟性与茧层量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可能有互补作用,说明选育抗氟性强兼茧层重的品种或杂交组合是可能的。特殊配合力大的组合,杂种抗性一般较高,但亲本抗氟水平的高低与亲本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家蚕耐氟遗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耐氟性品种新龙和敏感性品种734新杂交,比较其F1、F2及回交子代的IC50和浓度对数——病死率机率值回归直线,表明F1代、F2代及回交子代的耐氟性均介于两亲本之间,略偏向于感性亲本一侧,且差异较小,势能比值0.1~0.4,家蚕耐氟性遗传是略带显性的多基因遗传,有偏父效应,在较低级的氟化物浓度下,有7%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5.
家蚕品种间抗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提高蚕品种对氟的抵抗性,寻求抗氟性强的育种素材,试验对某些家蚕品种的抗氟性及抗氟遗传参数进行探讨,为抗氟育种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和方法1·1供试品种菁松、皓月、苏镇、春光、华峰、雪松、薪杭、白云及其杂交种。l·2抗氟性测定采用体重指数测定法,1995年春用氟化钠配制30、60、120ma/l。三种氟化钠溶液,设清水对照区。饲养方法:卫龄普通育,2龄起蚕分区,每个浓度二个重复,每区20头,2龄起蚕连续添食,至3龄空白对照区眠齐后称各区蚕体重,以清水对照区的体重指数为100,计算各处理区体重指数,比较抗氟性。各浓度添食的桑…  相似文献   

6.
家蚕的耐氟性不仅随其龄期、世代的不同有差异,也与其品种的不同和健康性有关,其耐氟性主要由微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或耐氟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选用耐氟性强的品种作亲本,结合耐氟性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运用科学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耐氟性家蚕新品种,是解决氟化物对蚕业生产危害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家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陈旗  罗玉功 《北方蚕业》1995,16(2):13-14
抗氟性试验表明,陕蚕2号的抗氧性最强,陕蚕3号和797·871×798·872的抗氧性居中,菁松×皓月的抗氟性较弱,同时表明蚕体的强健性与其抗氟性是相关的。含氟化物的量越高,对蚕体的危害就越大,表现蚕体缩小,蚕体重减小,就跟不齐、食欲不振,龄期经过延长。  相似文献   

8.
家蚕耐氟性遗传与茧丝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耐氟遗传,据本试验遗传参数估测结果,其相对耐氟优势(P.R)为5.56,P.R值为正值,故为显性遗传,由正向显性微效多基因控制.不同世代耐氟性方差分析结果存在极显著差异,F1代耐氟性强弱排列为F1>P1、P2>F2>BC1(各回交形式).相关分析结果,耐氟性与茧质性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为正相关,耐氟性与全茧量达极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层量达显著水平,但耐氟性与茧层率未达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丝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耐氟性与解舒、纤度呈负相关,并达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丝长、茧丝量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桑蚕抗氟性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陆松 《蚕桑通报》1991,22(3):47-48
七十年代末以后,我国江浙、广东蚕区蚕桑生产受氟化物污染的危害日益严重,引起了蚕业界的普遍关注。对此,人们经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措施。但在目前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这些措施对减轻氟化物污染危害的效果都不甚理想。因而,生产上迫切要求在养蚕上采取综合防氟措施的同时,提高蚕品种的抗氟性能。有关桑蚕对氟化物抵抗性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张远能等(1982)对32个桑蚕品  相似文献   

10.
杨明观  屠振力 《蚕业科学》1991,17(3):176-177
<正> 家蚕的遗传研究,从本世纪初法国学者Coutagne发表“家蚕遗传实验研究”论文算起,迄今已有90年的历史,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相对而言,蚕的行为遗传研究方面报道较少。1989年,我们对蚕的行为之一的蚁蚕逸散性的遗传作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蚕品种 以15个中系、9个日系、4个欧系共28个蚕品种供试。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家蚕5龄起蚕进行连续添食NaF的试验,经时测定皮肤无机元素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了其变化与蚕氟中毒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为锦秋X钟和,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每日2次将50~200pg/mL氟浓度的NaF的水溶液喷于桑叶喂蚕,喷洒量相当于桑叶重量的80%。对照区用无离子水,用同样方法添食。每区20头,重复3区。经时切取腹部第2~5环节的皮肤(去除腹足),经无离于水洗净后,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水分,并尽量去除皮肤所附着的脂肪体。将皮肤组织进行24h冷冻干燥,其后经80℃12h干燥后称量,以硝酸和过氯酸3:1(V/V)…  相似文献   

12.
家蚕品种耐氟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重点蚕区的湖州市,针对本地区蚕茧主产区氟害严重的实际,积极采用耐氟性新品种,实行秋种春养,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秋丰×白玉已成为全市的当家品种,尤其是反交白玉×秋丰由于耐氟性强、产量高、好养而深受蚕农欢迎;由湖州市蚕桑科学研究所"八·五"期间育成的夏秋蚕品种丰1×富日累计推广10万余张,为稳定氟害地区的蚕茧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来本市又引进试养雄蚕品种夏华×平8和秋华×平30,2001年春期试养蚕农反映较好.  相似文献   

13.
磁生物效应对家蚕抗氟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由于乡村工业的大力发展,不少蚕区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由氟化物污染的桑叶而引起蚕儿中毒的情况已成为蚕业界关注的问题。生物磁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已在工农业生产、医学、环境保护及生物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探明磁生物学效应对提高家蚕抗氟能力是否有影响,于1990年秋期对此作了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是选育耐氟品种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林健荣教授、林昌麒研究员等已对家蚕耐氟性遗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本试验在对家蚕不同品种耐氟性测定的基础上,对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遗传进行探讨和遗传分析,今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5.
家蚕抗氟新品种"耐1"实验室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新品种“耐1”是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参加广西“十五”科技攻关,为选育抗氟性强的强健性夏秋新品种所组配的一对四元杂交种,在高温多湿环境中进行NaF添食鉴定,从四龄第二口叶开始连续喂饲含氟量较高的桑叶(用300ppm的NaF溶液浸泡桑叶10分钟晾干后添食)至五龄四足天止,其结茧率为94.83%、虫蛹率90.63%,万头蚕产茧量15.398公斤,万头蚕茧层量3.334公斤,分别比对照“两广二号”高57.25%、60.83%、194.64%、206.43%,表现出较强的抗氟、抗高温多湿特性。  相似文献   

16.
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杨明观  朱根生 《蚕业科学》1992,18(4):227-231
度量蚕的耐氟性一般用LC50作指标,测定LC50值试验规模大,数据分析复杂;在育种实践中由于品种多,一般难以实施。本文提出了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方法,试验规模小,方法简单,适用于育种过程中对选育材料或杂交组合作耐氟性测定。  相似文献   

17.
家蚕胚胎伴性温敏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林健荣  黄君霆 《蚕业科学》1998,24(2):100-103
试验用新九与伴1等4个温敏性的品种杂交,将其F1代蚕种用高温干燥条件催青,结果雄蚕正常孵化,雌蚕几乎不孵化,表明伴1等品种具有控制催青温敏性表达的基因存在。用华1与伴1组配的F1、F2及F1与亲本回交的14个组合作遗传分析,认为催青敏感性状由位于Z性染色体上的一个主基因控制,呈隐性的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18.
若干家蚕基础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家蚕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三种浓度的NaF溶液添食,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对其进行耐氟性测定。结果表明,122、126、239三个品种耐氟性强,125、131、226三个品种耐氟性弱,129、230、232、241四个品种的耐氟性一般。不同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不同NaF浓度的敏感性亦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1984年夏蚕期,发现生产品种“532”蚕体上有褐色斑点(Browa Spot).此种褐斑.出现于第1—9体节侧背线上、气门上方的脱皮腺位置,是由位于该处的液泡型脱皮腺分泌物堆积于体皮上之结果,为黄褐色结晶体.可用水或酒精擦洗掉.它出现于蚕儿幼虫各龄期起蚕,其色泽随经过逐渐淡化而消失.至下龄脱皮后复又出现,尤以四眠脱皮后最为明显,蛹、蛾期未有发现.它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作普通遗传;斑点的数目和大小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由至少三对同义基因控制.有关褐斑的报道,曾见于幸村(1949)和辻田(1951)的文章.笔者发现之褐斑,其出现位置、形态、成因虽与幸村等报道的一样.但遗传方式更为明朗.  相似文献   

20.
桑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我国在桑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杂交时品种间的配合力和一些发育性状与耐氟性间的相关性,运用系统选育和杂交改良方法提高桑蚕品种的耐氟性,以及耐氟性品种的选育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为提高蚕品种的耐氟性,杂交改良方法优于系统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