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牛真胃变位(Displacement of Abomasums)是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障碍的一种内科疾病.真胃变位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LDA)和真胃右方变位(RDA).本病早在1950年英国Begg和Ford首先较详细地报道了奶牛的真胃变位,1955年美国也报道了奶牛33例真胃变位,国内近十几年也相继报道了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真胃变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奶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临朐县奶牛的改良工作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奶牛的养殖已逐步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养殖奶牛的过程中,奶牛真胃疾病高发病率的风险一直存在着,一旦爆发奶牛真胃疾病必然降低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成年奶牛真胃疾病对其综合生产性能影响较大,必须重视消除各种病因以降低发病率.本文结合长期一线兽医临床实践总结本病的主要致病因、显症表现和防治方法,希望可以与其他业内工作者互为参考,提高我国奶牛行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奶牛真胃疾病在大庆周边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对肇源县、林甸县、杜蒙县、大庆红岗区等地的14 210头奶牛的四种真胃疾病(真胃炎、真胃阻塞、真胃溃疡和真胃变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饲养管理、胎次、泌乳量、发病时期与真胃疾病有较大关系.同时进行了病因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漂浮法治疗奶牛真胃变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漂浮法治疗奶牛真胃变位,就是向奶牛腹腔内输入大量等渗液体,靠水的浮力使变位的真胃复位.应用此方法治疗奶牛早期真胃变位5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具体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奶牛真胃变位的诊断与手术疗法的探讨,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奶牛真胃变位,为治疗奶牛真胃变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奶牛真胃变位在奶牛消化系统病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奶牛真胃变位在治疗上除手术治疗外。用保守疗法效果欠佳,我们采用翻滚法治疗奶牛真胃变位四例,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真胃形成机械性转移,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是一种消化道梗阻的综合病症。真胃变位是奶牛最常见的真胃疾病,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年轻高产奶牛发病率最高,经济损失极其严重,是威胁奶牛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奶牛左方真胃变位模型,为深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早期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产荷斯坦奶牛6头,随即分为2组,利用手术法制作奶牛左方真胃变位模型,并于手术前后采样测定。[结果]奶牛真胃人工变位后,瘤胃液和真胃液中的K+和Cl-浓度升高(P〈0.05),Na+浓度降低(P〈0.05);而血清中Na+浓度升高,K+,Cl-和Ca2+的浓度降低。瘤胃液中pH值和乙酸浓度降低(P〈0.05),丙酸和丁酸的含量上升;真胃液中乙酸、丙酸的含量上升,丁酸和pH值含量下降。[结论]真胃人工变位可导致奶牛瘤胃和真胃内环境发生改变,酸度增加,发酵类型改变,进而影响奶牛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奶牛真胃变位是奶牛的常见病,特别是产后奶牛发病较多,严重影响奶牛健康。临床上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采用右侧腹壁切口,"三针两线法"临时固定真胃,加强术后护理可以大大提高真胃变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GPR120对奶牛脂肪细胞脂合成和脂分解的影响,缓解围产期奶牛出现的脂代谢紊乱问题,在体外培养的奶牛脂肪细胞中分别沉默GPR120和激活GPR120,采用Western Blot、qRT-PCR等技术检测脂代谢基因变化。结果表明:沉默GPR120组奶牛脂肪细胞脂合成关键酶、脂滴包被蛋白(PLIN1)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添加GPR120激动剂组奶牛脂肪细胞脂合成关键酶和TG含量升高,激素敏感酯酶(HSL)基因表达量降低。这说明,GPR120在体外培养的奶牛脂肪细胞中能促进脂肪细胞的脂合成,抑制脂肪细胞的脂分解。  相似文献   

11.
奶牛真胃左移是上海地区奶牛多发的消化道疾病,有效预防、控制和治疗奶牛真胃左移,不仅能有效减少上海地区养殖场的损失,还能提高养殖场的奶牛养殖水平。为给上海地区奶牛产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介绍了奶牛真胃左移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并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提出了该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奶牛真胃变位是由于日粮精粗比例不当、过食精料、长期缺乏运动及产犊等原因导致奶牛真胃弛缓所引起.在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牧场,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牧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真胃扭转又称为真胃右方转位,是指真胃围绕着自己的纵轴作180°-270°扭转,为真胃顺时针扭转(真胃右方位)于肝脏和右腹壁之间。随着牛奶的需求量大增,奶牛养殖户为盲目追求奶产量,过多地依赖精饲料提高奶牛泌乳量,而不注重饲养管理条件上的改善,科学饲养。同时由于饲料搭配不合理,导致奶牛营养失调,使得奶牛消化系统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以液体食物为主要饲料的新生牛犊和小奶牛与成年反刍动物不同,因为它们还只有一个胃即真胃发挥功能.当小牛吃牛奶或代乳品时,食道沟闭合使牛奶避开网-瘤胃直接进入真胃.然而开始饲喂食物后,食道沟逐渐失去功能,瘤胃中的细菌群系开始建立,且瘤胃壁开始发育,最终由于瘤胃中微生物群系的建立和生长,小奶牛便可使用并消化纤维性饲料,观察到2-4个月龄的小奶牛反刍即可断定瘤胃已具有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液体食物为主要饲料的新生牛犊和小奶牛与成年反当动物不同,因为它们还只有一个胃即真胃发挥功能.当小牛吃牛奶或代乳品时,食道沟闭合,使牛奶避开网胃和瘤胃直接进入真胃.然而开始饲喂食物后,食道沟逐渐失去功能,瘤胃中的细菌群系开始建立,且瘤胃壁开始发育,最终由于瘤胃中微生物群系的建立和生长,小奶牛便可使用并消化纤维性饲料,观察到2月龄~4月龄的小奶牛反刍即可断定其瘤胃已具有功能.随着年轻奶牛的生长,所需要的畜栏面积和饲喂空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真胃变位是奶牛的常见真胃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多而复杂,日粮酸度过高或饲喂易发酵饲料导致产酸过多常能引起真胃变位;一些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酮病或胎衣滞留、子宫炎以及前胃和肠发生疾病时,由于胃肠蠕动弛缓或停滞,病牛食欲下降,瘤胃体积变小,腹腔空间变大,真胃由弛缓而产气扩张,亦能引起变位的发生;怀孕后期随着胎儿的逐渐增大造成对瘤胃向左侧的推挤,使右侧腹底真胃区相对空虚,真胃左移,分娩后腹压降低,瘤胃下降,常造成真胃左方变位;高产奶牛由于后躯硕大,腹腔空间大,增加了真胃的活动性,从而导致真胃变位发生率的增高.另外应激对真胃变位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奶牛真胃左方变位是指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形成机械性转移,称为真胃变位。该病是一种消化道阻塞综合病症,是牛腹部手术中常见病例。根据真胃变位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左方和右方2种类型。左方变位是真胃出现在腹腔左侧,夹滞在瘤胃与腹壁之间,此时会有大量气体充满真胃,将真胃  相似文献   

18.
盲肠变位和真胃变位是盲肠和真胃的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奶牛消化系统紊乱的两种疾病,这两种疾病多发于产后8日内的母牛,尤其是产前膘情过肥的奶牛。盲肠及真胃变位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引起盲肠或真胃穿孔,最终引起全身败血症而死亡,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以液体食物为主要饲料的新生牛犊和小奶牛与成年反刍动物不同,因为它们还只有一个胃即真胃发挥功能.当小牛吃牛奶或代乳品时,食道沟闭合使牛奶避开网-瘤胃直接进入真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手术制备离体真胃平滑肌,利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平滑肌肌肉条收缩强度,研究不同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对奶牛真胃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10~40 mmol/L的乙酸能显著抑制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强度(P<0.01),43~55 mmol/L的乙酸能增强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强度(P<0.05),60~75 mmol/L的乙酸对其收缩无显著影响(P >0.05);9.5 ~30.0 mmol/L的丙酸和11~18 mmol/L的丁酸能显著或极显著抑制真胃平滑肌的收缩;0~8.5 mmol/L的丙酸以及0~11 mmol/L的丁酸对其收缩无显著影响(P>0.05).说明VFA浓度对奶牛真胃平滑肌的收缩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