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有利物种长期生存繁衍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阶段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方法中没有考虑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特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益,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保护区分区模型。为此,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模拟珍稀物种的分布,提出基于网络流的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型,划分出一个连续和紧实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同时考虑保护区保护效益最大化。为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将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划分为5 969个候选单元,以珍稀水生动物为保护对象,选出方格的最优组合作为自然保护区规划结果,并结合原保护区提出保护区优化方案。模型规划核心区和缓冲区具有连续性和紧实性,且核心区被缓冲区所包围,其中,核心区选中491个候选单元,其生境总适宜值远高于原保护区;结合原保护区进行优化,以原保护区为中心,向正东方向拓展,核心区候选单元数拓展至614个,缓冲区候选单元数为184个。研究设计了新的功能分区整数规划模型,结合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提出新的优化建议,由原保护区向正东方向拓展,覆盖珍稀水生动物的集中区域,有效保护珍稀水生动物及其生境,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探讨了分区的内涵、方法及保护对策,最后以全州县为例进行了实地分区。  相似文献   

3.
为协调好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推进农村居民点有效整治分区,本研究以新疆新和县为例,以生态视角为切入点,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引力模型及复杂网络等方法,将景观安全格局与社会网络相结合,基于空间分析结果将新和县农村居民点进行类型划分,并分别提出整治分区策略。结果表明:新和县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异明显,重点保护区、次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非重点保护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6.91%、31.38%、20.47%和11.24%,呈现中部、西部及南部以重点保护区为主,西北部、东南部以非重点保护区为主的空间格局;节点联系度空间分布不均,自城镇中心向外围越来越弱,节点强度高值集中在新和镇附近,节点强度低值分布于各乡镇边缘,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节点分别为21、36、51个和18个;将新和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重点发展型、潜力优化型、控制规模型和搬迁撤并型4种整治类型,面积分别为16.11、17.55、13.83 km2和6.32 km2,并根据存在问题分别制定整治分区方案。研究表明,将生态因素纳入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范畴,可为新和县分类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  相似文献   

4.
指出生态网络规划思路,从生态网络建构技术、生态网络结构、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生态网络规划分区、永久性城市绿带管控、核心保护区管控、边缘交融区管控、外围缓冲区管控等方面介绍了安庆市生态网络规划和管控策略,为城市空间与生态资源平衡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武汉上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区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对保护区进行了规划,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明确了各功能分区的主要任务,并对保护区如何开发利用提出了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出发,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得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全区土地资源宏观分区.包括城市发展核心区、城镇综合拓展区、现代生态农业区、旅游休闲观光区和生态屏障保护区;研究提出优化配置长寿区土地资源,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现状,提炼出了适宜的生态评价因子,对该保护区进行了合理的生态功能分区;在此分区的基础上,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客观分析,进而确定了该保护区的环境容量,这对于该保护区旅游设施的规划和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耕地保护分区研究,对强化耕地管护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不侵占耕地仅是耕地保护的基础,寻求农户对耕地可持续性耕作服务的投入,强化农户耕作意愿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才是最终目的。从耕作可达性的视角来细化耕地保护分区,构建耕地可达性模型,并引入耕作服务需求与供给等概念,着重介绍了耕作供应总量、耕作需求总量、耕作服务能力系数以及耕作可达性指数等相关参数的计算。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介绍了耕作可达性模型在研究区域的实践。结果表明,从人力、经济、土地三方面构建的耕作供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宁海县耕作实际情况;基于耕地可达性指数的耕作分区,在综合考虑耕地质量和耕作距离的影响下,可将全县耕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积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不同保护区施行不同保护措施。该研究可为细化耕地保护分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海口市“三生功能”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区优化路径,采用归类赋值、局部自相关分析、权衡优化理论的方法对2009—2018年“三生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及功能分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市“三生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呈北聚南优的空间格局;“三生功能”间的主导关系为权衡型关系,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间的协同性较差;基于空间适应性的分区优化思路,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发展核心区、城乡优化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农业生产区和农村发展区。  相似文献   

10.
赵志强  吴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16-14818
采取分区与分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松江湿地进行保护与培育规划,强调应保护资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保护资源的完整性与原生性,恢复并保护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将区域划分为生态景观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提出不同的保护开发策略,并对湿地资源、动物资源、水域景观、湿地修复等专项进行培育规划,同时对外围保护地带加以控制,以凸显"江.岛.城"的城市景观格局,实现"人.景.城"和谐发展的目标,强调宝贵的城市湿地资源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保护与培育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因地制宜地在理论及具体方法的研究中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使保护与规划更有效地进行,为后期规划提出科学性、操作性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进行调查,分析了该区域1995年功能分区及存在的问题,以及2015年功能分区调整的意义与不足。提出了对该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的思路,建议将有野生大鲵栖息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调整到核心区外围,将可以通过生态恢复进行大鲵种群恢复的区域划分为实验区,将主城区、集镇等人口密集区域或农田毗邻河段划出保护区,为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盱眙县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双赢,根据自然保护区调整准则,于2014年对盱眙县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分区进行了调整:保护区总面积调整为33.41 km2,比始建的少7.59 km2;划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分别为3.52、12.47、11.89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分别为12.63%、44.73% 、42.64%.调整后湿地保护区的功能得到加强,并有效减弱了人为活动的干扰,更有利于优化保护区的管理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进行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选取环境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地质资源及人类工程活动为5个一级评价因子,下分地形地貌、土地类型与植被、自然保护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27个二级评价因子。根据评价结果,将全区划分为地质环境适宜区、较适宜区、中等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并介绍各分区的特征。提出了青岛市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建议:崂山区石老人以西区域开发高层建筑,红石崖以西区域进行垃圾填埋场选址,胶州湾、大沽河下游、棘洪滩水库作为重点地质环境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红岛北城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向棘红滩水库扩展;即墨城区及以北区域、胶州城区及以东区域作为青岛市未来较好的城市建设发展区。  相似文献   

14.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理论,遵循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的原则,综合北京市海淀区的土地自然适宜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空间布局方案。方案将北京市海淀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空间布局划为旱作农田和现代农村整理区、北部新区建设用地整理区、南部城市建设高效利用区、西山生态林地保护区、人工湿地保护区、山前平原城市边缘斑状绿地保护区和山前观光生态果园区七大区域,并对各分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利用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北京市海淀区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矿区是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区域,以平顶山市为例结合景观生态学进行了具体分析,从开放空间的视角阐释了矿区开放空间及其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研究认为,平顶山市矿区开放空间景观分区包括矿区内部景观带、北部矿区—低山丘陵复合区景观带、北部远郊低山丘陵景观带、白龟山库区湿地周边生态保护区景观和城市建成区都市文化景观等;景观生态利用模式主要有农业景观模式、矿区生态旅游景观模式、人文生态景观模式和绿色景观模式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66-168
本研究以贵阳市观山湖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例,对林业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功能布局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将研究区划分为西北部生态保育与生态产业发展区、中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东南部城市林业发展区三大林业生态功能区,并在对各功能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规划方向、制定相应的规划任务、采取相应的重要行动,以期为贵阳市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行动以及制定林业相关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据。  相似文献   

17.
在武汉上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区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对保护区进行了规划,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自然状态下演替和繁衍;缓冲区-管理和控制不良因素对核心区的影响;实验区-小规模配套保护建设,明确了各功能分区的主要任务。介绍了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对保护区如何开发利用提出了利用原则和措施并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对广西西北部的隆林县金钟山保护区、九万山保护区(融水县分区)和巴马县西山乡平垌大队3地野生石斛资源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报道石斛种类、数量和生境,分析石斛种间生境的差异,并提出野生石斛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兴趣点数据(Point of Interest, POI)与城市分区相关理论,以重庆市核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对POI进行筛选与分类的基础上,构建"空间—影响力"二元权重计算模型以量化POI属性,在精细化网格尺度下对功能混合度进行计算,并结合街道分区识别各街区主体功能.结果表明:中心城区整体功能混合程度较高,功能分区识别以多中心为显著特征,城市组团发展模式较成熟;不同类型POI所属功能区空间分布差异化明显,商服、居住、公服等功能以组团分布、圈层围合为整体特征,工业功能主要以中心城区边缘化分布为主,交通、绿地功能分别以主要站场和大型公园为主;基于POI的功能区识别效果显著,小尺度网格的功能混合度对山地城市的土地利用描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我国各地区划分城市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现实需要,在城市生态系统识别和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家与省市有关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分的标准,依据生态红线划分的目标,从生态的重要性、脆弱性与危险性三方面着手,建立了生态红线划分的三级科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在5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为今后我国城市生态红线区划分和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