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结合丽江地震灾区实际,论述了就地试点统建、整体恢复重建和易地搬迁统建模式,对研究地震民房恢复重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震灾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恢复效应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等重大灾害的发生,对区域植被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能够反映绿色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地震灾区植被NPP恢复效应评价,对掌握震后植被恢复情况和变化趋势具有指导意义。以"5·12"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为研究区,选择地震前后3个时期的TM及MODIS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气象资料等其他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了灾区前后三年植被NPP。结果表明,灾后2009年植被NPP总量为9.827亿gC/a,相比灾前2007年减少了31.99%,2011年恢复期相比2009年增长了28.55%,但仍比2007年低12.57%,震后两年,灾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所恢复,但未达到震前水平;从植被NPP空间分布来看,离地震中心越近的地方,植被NPP受到的削减程度越大,其恢复能力越差;经验证分析,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为相关部门制定灾区生态重建和生态恢复计划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次生灾害使当地的植被毁坏严重,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法适用于地震灾区复杂的立地条件植被重建。在研究灾区植被破坏类型的基础上,将损毁植被的坡面划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土石边坡3种类型,并对不同坡面进行微立地因子类型划分,针对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植被恢复技术,促使灾区尽快植被重建,并为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法的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组织下,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或前往灾区调研,或在后方积极献计献策,为抗灾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川灾区震后公路重建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5.12"汶川地震后灾区公路设施严重损毁的状况,本文论述了灾区灾后重建过程中,公路设施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的破坏和影响,造成大量农田损坏,导致水土流失,有的成为区域贫困的主要根源。灾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需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重建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4):F003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部,是东部经济发达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区的中间地带,干旱与水土流失共存,农业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极不稳定,生态环境愈来愈脆弱,因此,保护、恢复林草植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任务。针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特点,以林草植被恢复重建为突破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探讨林草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技术途径,对优化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模式,实现“山川秀美”,振兴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破坏与修复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导致大量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造成大面积植被毁损和坡面裸露,恢复和改善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其生态功能,不仅是灾后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还是有效防止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本文系统总结了地震灾区草原生态破坏状况、草原生态修复的作用和草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以期为灾区的草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8.0级地震修建临时厕所、恢复环境卫生设施是应急安置灾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文提出以生态厕所的建设作为灾区农村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切入点,介绍了生态厕所的概念及其工艺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生态厕所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5.12"特大地震对德阳市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水土保持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在政策支持、资金缺口、技术力量和治理难度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德阳市水土保持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提出5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一是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恢复重建规划;二是要加大水土保持设施灾后恢复重建投入力度;三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四是要加强山区水土流失监测与治理力度;五是要狠抓水土保持行业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灾区土壤保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因而进行地震灾区土壤保持功能恢复效应评价具有重大意义。选择"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为研究区,以2007年、2009年、2011年研究区Landsat5 TM数据及DE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降雨信息数据等其他数据,运用修订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以ArcGIS软件作为平台,建立了灾区土壤保持功能恢复效应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灾区2007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 389.57 t/(hm~2·a),年侵蚀总量为8.75×10~7 t,2009年土壤侵蚀模数增加了64.64%,平均为5 580.60 t/(hm~2·a),年侵蚀总量为1.44亿t,相比2009年、2011年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24.08%,年侵蚀总量为1.09亿t,土壤保持功能有所恢复;从土壤侵蚀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两个角度来看,灾区土壤保持功能也达到了一定的恢复;此外,离地震中心越近的地方,土壤保持功能受到的削弱程度越大,其恢复能力也越差,因而,建议有关部门在进行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应当重点加强对震中及其周边地区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望谟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分区与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灾后重建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立足灾区实际,做好重建分区与功能定位.在灾区范围内根据流域的生态环境背景,通过对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充分考虑其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对其指标体系进行分层聚类,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同时兼顾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将灾区范围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区(面积376.07 km2)、适度重建区(面积716.06 km2)、适宜发展区(面积407.47 km2),分析其功能定位,使管制原则与城镇建设更趋于合理,为灾后重建的规划布局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由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编写的《抗震救灾实用知识、技术与产品手册》正式出版。5.12汶川大地震后,科技部领导高度重视。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抗震救灾工作的作用,5月13日科技部在京紧急召开地震灾情和科技应对措施分析会,成立了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后又与国家减灾委联合成立了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组。作为专家组的工作任务之一,在调研了解灾区应急救援和抗震救灾科技需求的基础上,专家组60多个单位的160多位专家加班加点,在很短的时间里筛选了适合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需要的近300项应急技术和产品,紧急编制了一系列抗震救灾实用知识、技术与产品手册,并陆续在网上公开发布,用于指导灾区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和各部门的好评。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通过诱发滑坡和崩塌产生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促进了泥石流的暴发,且大多数地震次生泥石流为超大规模,对地震灾后重建造成严重威胁。从区域上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是目前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须而又紧迫的工作。通过对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泥石流物源数量,并结合遥感及GIS技术的泥石流危险性快速评估方法。通过在都江堰白沙河59个小流域的应用证明,评估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较吻合,能够为地震灾区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此方法适用于地震灾区在短时间内物源突然富集的流域,并且受到遥感图像精度的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时限性,需要根据遥感图像进行周期性更新。此方法能对地震灾区大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快速评估分级,尤其适用于野外调查无法开展的河流上游区域的泥石流评估。  相似文献   

15.
汉源县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制度创新,尤其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介绍了双溪乡石漠化水利工程治理模式、桂贤小流域红岩子片区坡面水系综合治理、大田乡建设村坡改梯重点片倒虹管喷灌节水措施、桂贤小流域松林五组小流域生态家园试验示范等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地震灾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地介绍了地震灾区农村特点、地震灾区农村现状,从灾后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地震灾区新农村建设的可供借鉴的一系列建议,让地震灾区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在汶川—芦山两次强震作用下,先天脆弱与高风险并存的武都—泸定一线山区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理单元。灾区生境重建是4·20灾后重建的重点、难点,也是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以宝兴河流域农村居住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地形、气象、植被、地质灾害、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等影响适宜性的关键因子,开展农村居住地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山区农村居住地适宜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海拔、坡度、坡向指向,且集中分布在世界遗产保护区及其外围。海拔2 900m以下、坡度小于30°且阳坡、半阳坡地带是适宜性及次适宜性的主要分布区,具有沿河流及两侧集聚分布的特征,说明地形条件是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要因子;(2)海拔2 900m以上、坡度大于30°且半阴坡、阴坡地带是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的分布区域,这与山高坡陡、热量不足等局地植被生境限制条件有关;(3)农村居住地适宜性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降低,适宜区占总面积的16.79%,次适宜区占26.93%,较不适宜区占32.47%,不适宜区占23.81%。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区安全选址与生境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地震对灾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救灾、灾后重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救灾、灾后重建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仅仅就环境退化问题而开展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却而不去考虑经济恢复重建和区域脱贫与持续发展问题。根据红壤丘陵开发地退化成因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建立了以水土保持为核心,“林果草牧沼菌”有效链接的治理模式,以草保土养地,以草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灾毁耕地灾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与洪灾相伴对灾区耕地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该文从灾后农业生产恢复重建的角度出发,基于综合集成的灾害系统观,以江油市乡镇为统计单元,选取耕地承灾体灾情、孕灾环境、恢复重建压力10项指标,利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耕地灾度综合指数模型;在ArcGIS技术支持下,将江油市划分为不同的耕地灾度区。研究结果表明,江油全市40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占全市面积的45.31%)的耕地重度受损,主要分布在市域的中部和西部山地与丘陵的过渡地带和丘陵地带,其中,无法复垦的耕地占受灾面积的7.76%;有10个乡镇(占全市面积的22.17%)的耕地中度受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地以及轻度和重度受损的过渡区,其中,无法复垦的耕地占受灾面积的4.39%;有12个乡镇(占全市面积的32.52%)的耕地轻度受损,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坝以及平坝与丘陵的过渡地带,其中,无法复垦的耕地占受灾面积的0.76%。研究结果以期为地震灾区分类指导开展灾毁耕地复垦和农业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