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南湖摇蚊幼虫中国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武汉南湖摇蚊幼虫中国新记录属、种。6个新记录种为美丽前突摇蚊Procladius (Psilotanypus)bell-us(Loew),毛突摇蚊Chaetocladius sp.,普隆蒂内曼摇蚊Thienemaniola ploenensis Kieffer,伸足凯氏摇蚊Kiefferulus tendipediformis Goetghebuer,微小摇蚊Microchironomu  相似文献   

2.
3.
根据1985—1987年4至7月,在大连市5个区。16个地点调查、采集摇蚊科幼虫,经鉴定分类于4亚科16属。共28种,其中有10种为国内新记录。即:喀氏粗腹摇蚊Peloia Kratzia Kieff。伤残长跗摇蚊Tanytarsusmancua Wulp、劳氏长跗摇蚊Tanytarsus Lauterborni Kieff、簇状长咐摇蚊Tanytarsus gregarius kieff、云斑乡足摇蚊Polypedilum nubeclutsum Meigen、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 Lipina、三齿沼摇蚊LimnoChironomus .friromus Kieff.神经沼摇蚊LimnoChironomus (?) staeg.污秽刀突摇蚊Psectrocladius Sordiellus(Zettertedt)棒脉摇蚊Corynoneura sP.文中对大连市摇蚊科幼虫作了检索外,对国内首次记录种类进行了简要形态描述,同时也对大连市摇蚊的分布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4.
5.
摇蚊幼虫又名血虫、赤虫,在各类水体中都有广泛的分布,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50%~90%.摇蚊幼虫营养丰富,虫体含干物质为1.4%;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为41%~62%,脂肪为2%~8%,是多种经济水生动物如鲤、鲫、鲮、鲟、青鱼、黄鳝、泥鳅、河蟹、鳖、龟等的优良天然饵料.  相似文献   

6.
摇蚊科幼虫种类多、分布广,是内陆水体中主要的底栖动物之一。是鱼类的天然饵料。它们的食性不一,是研究水体生态系中不可缺少的对象。不同种类对水环境的污染忍受能力不同,因而还可利用它们来作为水体营养类型和监测水环境污染的指标生物。对它们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国内的工作甚少,在内陆水域自然渔业资源调查中,我校师生在1981年6月与9月,协助内蒙进行黄河流域重点水体、乌梁素海的调查里,共获得摇蚊科幼虫24种,其中有似杯前突摇蚊Procladius culiciformis(L.)环足摇蚊Cricotopus sp.、中足摇蚊Metriocnemus lundbecki johatlrlse、小式直突摇蚊Orthocladilnae g.?L.fontana Панкратова、托克索里摇蚊Tokunagayusurika sp.、优美摇蚊Chiromus exquisitus Mitchell、小鸦长跗摇蚊Tanytarsus coracina k.、简单长跗摇蚊Tanytarsus exiquus J.、长跗摇蚊Tanytarsus sp.9个种为国内首次录。并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1986年4月至1987年6月,在金州渔场进行的采集研究,摇蚊科幼虫的年消长状况是两个高峰期(5~7月;2~3月)两个低峰期(8~10月;4~5月)。通过逻辑斯帝方程的计算,金州渔场204池摇蚊幼虫种群自然内禀增长率r为0.027;最大持续产量Msy为7.16(个/d);最大持续产量的种群水平NMsy为530(个/d);104池的r值为0.1135;Msy为252(个/d),NMsy为4442(个/d)。针对204池细长摇蚊的跟踪采集,并应用Allen所建方程计算得单位面积的真正净产量为141233(mg/m~2);P/B系数为2497。  相似文献   

8.
摇蚊幼虫在青海省的各种类型水体中均有分布,其种类数量都比较多。构成青海省经济鱼类的天然生物性重要部分。为此我们自1981年至1982年进行黄河青海段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44个种的摇蚊幼虫,和其21个种中为国内新记录,现分述与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铜绿微囊藻与摇蚊幼虫代谢产物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特性.[方法]研究了摇蚊幼虫与铜绿微囊藻代谢产物生成消毒副产物的规律.[结果]铜绿微囊藻与摇蚊幼虫共存时代谢产物中消毒副产物的含量远小于两者单独氯化消毒产生副产物之和.两者共存时副产物的变化趋势与单独存在相同,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的消毒副产物的规律也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三氯甲烷(TCM)、水合氯醛(CH)、二氯乙酸(DCAA)、三氯乙酸(TCAA)、1,1,1-三氯丙酮(1,1,1-TCP)的生成量均随投氯量的增加而增大,1,1-二氯丙酮(1,1-DCP)的浓度随投氯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延长反应时间可促进TCM、DCAA的生成,而TCAA、1,1-DCP、1,1,1-TCP的浓度则先增大后减小,CH的变化不明显;pH有利于TCM的形成,在酸性条件下DCAA的浓度增大,而在碱性条件下保持不变,CH、TCAA的最高浓度出现在pH为7时,1,1-DCP、1,1,1-TCP的浓度则随pH的增加而逐渐减少;TCM、DCAA和TCAA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CH、1,1-DCP和1,1,1-TCP均是在20℃时达到最大,温度继续升高,浓度反而下降.[结论]为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摇蚊幼虫和铜绿微囊藻2种生物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3年4次对黄河三角洲7座平原型水库55个底泥样品的调查发现:摇蚊科幼虫体内(干重)P含量随底泥DP的增加而呈指数型增加(P<0.001),摇蚊幼虫对P的积累系数亦随D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01),但摇蚊幼虫体内P含量与水层TP不相关,摇蚊幼虫的生物量亦不与水层TP和DP显示出相关关系,仅有摇蚊幼虫最高生物量随DP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通过无鱼围栏内外底栖动物的对比发现,放养鱼类的存在影响了底栖动物的现存量。  相似文献   

11.
2003年4次对黄河三角洲7座平原型水库55个底泥样品的调查发现:摇蚊科幼虫体内(干重)P含量随底泥DP的增加而呈指数型增加(P<0.001),摇蚊幼虫对P的积累系数亦随D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01),但摇蚊幼虫体内P含量与水层TP不相关,摇蚊幼虫的生物量亦不与水层TP和DP显示出相关关系,仅有摇蚊幼虫最高生物量随DP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通过无鱼围栏内外底栖动物的对比发现,放养鱼类的存在影响了底栖动物的现存量。  相似文献   

12.
13.
孟美娇  杨绍斌 《湖北农业科学》2011,(19):3969-3970,3974
褐鳞环栖菇(Lepiota helveola Bres)的乙醇粗提物对水生摇蚊(Chironomidae)的4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其毒杀效率最高可达96.67%.当粗提物浓度为2.0和2.5 mg/mL,作用时间在72 h时其毒杀效率均达到了90%以上.浓度为2.5 mg/mL与2.0 mg/mL的毒杀效率差异不...  相似文献   

14.
依据《化学品 沉积物-水系统中摇蚊毒性试验加标于沉积物法》(GB/T 27859—2011),以死亡率、羽化率、羽化时间和口器畸形率为观测指标,分别研究了加标水体和沉积物中Cd2+(CdCl2·2.5H2O)对伸展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的急性(96 h)和慢性(20 d)毒性。结果表明,摇蚊幼虫存活率与水和沉积物中Cd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水中Cd2+对三龄伸展摇蚊幼虫和黄色羽摇蚊幼虫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2.39 mg·L-1和33.41 mg·L-1,沉积物中Cd2+对伸展摇蚊幼虫及黄色羽摇蚊幼虫的20 d LC50分别为226.26 mg·kg-1和351.84 mg·kg-1。摇蚊幼虫口器畸形率与Cd2+浓度显著正相关(P<0.01);伸展摇蚊羽化时间与Cd2+浓度无显著相关关系,黄色羽摇蚊羽化时间与Cd2+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死亡率和口器畸形率表明,伸展摇蚊对镉污染的敏感性要高于黄色羽摇蚊。  相似文献   

15.
摇蚊幼虫对淡水珍珠蚌的危害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安徽农业科学》2020,(4):84-87
[目的]以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幼虫为暴露对象,研究重金属镍对红裸须摇蚊幼虫的毒性及其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_(50))。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采用可见光法测定CAT活性,采用WST-1法测定SOD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POD活性。[结果]重金属镍对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24、48、72、96 h LC_(50)分别36.58、 12.36、2.21和0.66 mmol/L。镍胁迫红裸须摇蚊24 h后,各浓度组SOD和CAT活性均没有显著变化。48 h和72 h后,各浓度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96 h后,SOD活性仅在高浓度时表现为显著增强的效应,各浓度组CAT活性表现为增强效应。在24 h和48 h后,POD活性均没有显著变化,72 h后各浓度组POD活性呈现增强的趋势,96 h后POD活性逐步下降。[结论]CAT和SOD活性在急性暴露期受到显著诱导,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POD活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摇蚊幼虫发生问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各自来水供水系统的难题,研究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 Tokunaga)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需要有整齐标准的实验用虫,本文介绍了摇蚊的饲养设施、种群的建立,并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实验室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8年2月至1999年5月在北部湾海域按季度进行的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本文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浮游幼虫的主要类群及其季节变动。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域浮游幼虫主要有15大类群;其中4类(长尾类幼虫、短尾类幼虫、口足类阿利玛幼虫、蛇尾类长腕幼虫)周年出现,其它为季节性出现。长尾类幼虫、口足类阿利玛幼虫、蛇尾类长腕幼虫、短尾类溞状幼虫、短尾类大眼幼虫及其它短尾类幼虫为优势类群。北部湾浮游幼虫的年丰度变化范围为0.02~7.65ind/m3,均值为0.50ind/m3,四季的丰度为夏季(0.86ind/m3)>春季(0.40ind/m3)>秋季(0.32ind/m3)>冬季(0.12ind/m3)。从春季到冬季整个浮游幼虫密集中心呈逆时针从湾的东北部向西北部海区移动,移至湾的中部后再返至西北部。K优势度曲线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总体上浮游幼虫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差异不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幼虫栖息密度的主要因子是水温和pH,其次是盐度、溶解氧。  相似文献   

19.
对摇蚊科(Chironomidea)倒毛摇蚊属(Microtendipes Kieffer),1915小足倒毛摇蚊[M.pedellus(De Geer,1776)]进行再描述,并附主要特征图。  相似文献   

20.
赵笑敏  魏冬梅  齐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891-19892
对摇蚊科(Chironomidea)斑摇蚊属(Stictochironomus Kieffer,1919)斯蒂齿斑摇蚊[S.sticticus(Fabricius,1781]进行了再描述,并纠正Wang(2000)中所记录的辽宁省分布的S.sticicus(Fabricius)为S.akizukii(Tokuna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