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研究了4个组合的柑桔体细胞杂种及其以应亲本的春梢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其与光照强度(PAR)及叶片温度(tL)的关系。结果表明,柑桔体细胞杂种的光合速率低于对应亲本。体细胞杂种的光合速率最大值(Pmax)和光合速率日均较亲本小;体细胞杂种的光饱和点较亲本低,光补偿点高于亲本。田间自然生态条件下,体细胞杂种的光合最适温介于双亲之间,光合最适温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小于双亲。染色体倍性增加没有导致体细胞  相似文献   

2.
以海岛棉(新海22号)、陆地棉(自育品系589)和以其为亲本配置的正反交杂种F_1、F_2为试验材料,大田自然环境条件下,测定花铃期倒四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发现,海岛棉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Fm、ΦPSⅡ、Fv/Fm显著高于陆地棉(P0.05);胞间CO_2浓度(C_i)、F_o、Y(NO)、Y(NPQ)显著低于陆地棉(P0.05);叶绿素a/b、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光合速率(P_n)、水分利用效率(WUE)、ETR、q_P、NPQ差异不显著;陆海杂交F_1在F_m、NPQ、Y(NPQ)、Fv/Fm等荧光参数表现出中亲优势,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C_i)、净光合速率(P_n)、电子传递速率(ETR)表现出超亲优势,其余参数均没有表现出杂种优势;陆海杂交F_2的大部分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优势退化,变化较为复杂,这可能与陆海杂交F2代性状疯狂分离有关。通过从光合生理方面挖掘陆海杂交后代潜在优势,以期探明陆海杂交后代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杂种优势表现。  相似文献   

3.
比较测定了90-12(陆)和新棉7号(海)及其杂种F1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净同化率和净光合速率。结果表明:陆海杂种叶面积扩展快、干物质积累多、净同化率和生长速率高,表现超亲优势;叶绿体内膜系统发达,基粒多、基粒大,综合了双亲的优点;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和比叶重为中间型,但一般倾向于陆地棉。  相似文献   

4.
芸薹属两个亚种间杂种光合作用优势及其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德坤  师恺  曹家树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804-2810
 【目的】探讨芸薹属作物杂种是否具有光合作用优势及其机理。【方法】利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矮脚黄’白菜和‘白蔓菁’芜菁及其正反交杂种的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并对卡尔文循环中的关键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进行了相对定量研究。【结果】在整个试验期间,杂种F1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双亲,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气孔导度(Gs)也高于亲本,但其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与亲本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杂种总叶绿素含量介于双亲之间,仅表现出微弱的中亲优势。杂种PSII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亲本,其变化趋势和PSII反应中心开放程度(qP)一致。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RuBisCO蛋白含量在杂种中均有所增加。【结论】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光呼吸均不是杂种光合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光合优势的产生很可能是由于碳固定效率的增加反馈上调了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杂种小麦籽粒成熟期间的优势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杂种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分种小麦在籽粒成熟过程中的几个优势性状。结果表明:杂种小麦顶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有效叶面积等光合特性均优于普通小麦品种。在光合速率日变化方面,杂种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最高值差异显著,而最低值则差异不大,表现出杂种小麦对强光的适应力强,具较大优势;而在北光下,则难以发挥优势的特性,在粒粒增重上,杂种小麦也表现出灌浆速率大,高值持续时  相似文献   

6.
陆地棉与海岛棉杂种优势的利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陆地棉与海岛棉杂种一代优势生产细絨棉不仅成熟提早,增产显著,而且纤维品質接近或超过海島棉亲本,对發展我国细絨棉生产提供了新途徑。 綜合近年来各地研究结果,陆海杂种一代优势的强弱,决定于亲本类型的遺傳基础和当时的生長發育条件。由于不同地区适应的棉花品种不同,杂种的产量因杂交组合的不同而差異很大。因此杂种  相似文献   

7.
研究杂种豫白桃及其双亲的一些生理过程的结果表明:杂种豫白桃各生育期的光合速率均高于双亲及对照品种,其叶绿素含量,除新梢开始生长期外,其它各生育期也均高于双亲及对照品种,而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杂种豫白桃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带数目多于双亲,除有些酶带与双亲相似外,还出现双亲酶谱中所没有的新酶带。杂种豫白桃的果实含糖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双亲,而含糖量稍低于对照品种,但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品种高一倍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陆海杂交棉在高密度植棉模式下主要经济性状优势,为新疆南疆棉区陆海杂交棉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05 ~2012年南疆202份陆海杂交棉和常规陆地棉区域试验品系和审定品种的皮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多年多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高密度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陆海杂交棉参试数量大体呈下降趋势,除单株铃数区间跨度大于常规棉外,其余性状小于常规棉或与之相当.区试杂交棉组合与审定杂交棉品种在单株铃数、籽指上均高于常规陆地棉,但在单铃重、衣分方面低于常规棉,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平均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每年高产组合皮棉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棉.在主要纤维品质方面均极显著优于常规棉.[结论]在目前南疆高密度植棉模式下,参试陆海杂交棉组合较常规陆地棉平均皮棉产量基本相当,纤维品质优势明显,但农艺性状较差.应进一步发掘其优势基因,以期获得突破性强的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杂种小麦(CHA 杂种)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杂种小麦在籽粒成熟过程中的几个优势性状。结果表明:杂种小麦顶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有效叶面积等光合特性均优于普通小麦品种。在光合速率日变化方面,杂种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最高值差异显著,而最低值则差异不大,表现出杂种小麦对强光的适应力强,具较大优势;而在弱光下,则难以发挥优势的特性。在籽粒增重上,杂种小麦也表现出灌浆速率大,高值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矮秆大穗型杂种小麦的产量因素构成则表现为每穗粒数多或粒重高,穗粒重高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玉米伤流量及伤流液中离子浓度均是夜间大于白天。杂种植株伤流量明显多于双亲,伤流液中的离子浓度均低于亲本,而杂种每株伤流液中钾的绝对含量却高于亲本。试验结果还表明,杂种伤流液中钾的含量和与双亲相比钾的平均优势与籽粒产量间呈正相关关系。杂种幼苗根系的水势低于亲本。杂种幼苗根端细胞三磷酸苷酶活性大于双亲或介于双亲之间。而核糖核酸活性介于或大于双亲。由此说明:杂种植株根系发达,根系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白菜型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白菜型春油菜异花授粉的特性,在套帐隔离条件下,选配了20个组合进行了间行种植亲本生产杂交种,并在田间进行性状对比。杂种年产量与双亲平均对比优势率变动在34.6%-4.4%,与较估亲本对比优势率变劝范围在34.2%-6.6%,与主栽品种青油241对比优势率变动范围在171.%-13.7%。  相似文献   

12.
杂种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及伤流强度优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9~ 2 0 0 0年在大田条件下 ,对杂种小麦及其亲本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速率及伤流强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群体光合速率和伤流强度的杂种优势因杂种组合而不同。群体光合速率优势大小为西安 8号 /豫农 86 >温麦 4号 /豫农 86 >百农 6 4/豫麦 2号组合 ,分别表现在开花后 8~ 14d和开花后 36d、开花后 14~2 9d、开花后 2 9~ 36d ;穗颈节伤流强度基本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而基部节间伤流强度均没有超标优势。群体光合速率与伤流强度在开花后 8d与 2 5~ 2 9d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对亚比棉及其三种杂种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F1共有9条酶带,为双亲的不完全互补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占44%,与亚洲棉单一同源的占44%,与比克氏棉单一同源的占11%;陆地棉×(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F1有9条酶带,为杂合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酶带占56%,与陆地棉单一同源的酶带占11%,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占11%,新生酶带占11%;(亚洲棉×比克氏棉)×陆地棉杂种F1有11条酶带,其中与双亲同源的占64%,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占9%,与陆地棉单一同源的占18%,新生酶带占9%;(亚洲棉×比克氏棉)×海岛棉杂种F1有11条酶带,为双亲的不完全互补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酶带占64%,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酶带无,与海岛棉单一同源的酶带占36%。  相似文献   

14.
在大田种植条件下,采用Li—6400P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不同天气状况下,转Bt基因抗虫棉、彩色纤维棉和普通棉3种类型的陆地棉(Crossypium hirsutum L.)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并对光合速率与7个生态、生理因子间相关性进行了数学模拟,提出用品种依存度(VDF)、因子影响频度(FAF)分别描述品种适应性、因子的影响大小,用缺乏型、富裕型限制因子描述因子的影响方向。结果表明: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依天气、品种不同而异。正常天气时光合作用强度高,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单峰曲线;高温、干旱等逆境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为降低,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曲线。普通棉(华抗棉1号)适应性较差,VDF最高,为21%。彩色棉抗逆性较强,VDF最低,为9%左右,但正常条件下光合能力有限;抗虫棉适应性(VDF为16%左右)介于普通棉和彩色棉之间。不同条件下,对光合速率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生理因子不同,即各因子的影响频度不同。蒸腾速率始终是缺乏型限制因子,FAF为60%,说明棉花蒸腾系数大,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细胞间隙CO2浓度与光合速率成负相关,FAF为65%。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光照强度成为缺乏型限制因子。高温、干旱等逆境时,气孔导度、大气CO2浓度是缺乏型限制因子,温度、光照是富裕型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采用酶联免疫法分析了杂种棉“杂交早”一代及其双亲棉铃发育前期骨源脱落酸和玉米素加玉米素核苷(Z+ZR)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铃期前25天,杂种棉铃中ABA和Z+ZR含量明显高于双新。且与杂种及其双亲子棉增重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这3种激素对棉铃干质积和铃重优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与双亲遗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磊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4):293-295
国内大豆“三系”研制成功,使强优势组合的筛选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笔者对大豆杂种优势的初步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大豆杂种优势强且普遍存在。在籽粒产量上被测组合都超过双亲均值,仅有1个组合未超过高值亲本。在试区内同对照相比,竞争优势率为41.8%~93.9%,没有低于对照的。同邻近大区试验对照比有2个组合超过对照30%以上,有4个组合超过对照20%以上。双亲株高接近而其他性状差异大的,其杂种超高亲优势率大;反之趋于双亲均值,或表现负优势。节数与株高表现基本相同。茎粗超高亲优势强且普遍。百粒重普遍表现为趋于双亲均值,很少有超高值亲本的。生物产量超高亲优势率强,且普遍。单株荚数优势率高且普遍,受双亲影响大,双亲荚多的杂种荚也多,反之亦然。生物产量、单株荚数、茎粗等可作为目测筛选强优势组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玉米伤流量及伤流液中离子浓度均是夜间大于白天。杂种植株伤流量明显多于双亲,伤流液中的离子浓度均低于亲本,而杂种每株伤流液中钾的绝对含量却高于亲本。试验结果还表明,杂种伤流液中钾的含量和与双亲相比钾的平均优势与籽粒产量间呈正相关关系。杂种幼苗根系的水势低于亲本。杂种幼苗根端细胞三磷酸腺苷酶(ATP酶)活性大于双亲或介于双亲之间。而核糖核酸(RNA酶)活性介于或大于双亲。由此说明:杂种植株根系发达,根系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能力较强,且杂种根系吸收水分能力的增强要大于吸收矿质元素能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其杂种光合生产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东地区无性系评比林中的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其正反交杂种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全株总叶面积、生长期、生长节律和生长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以比较它们光合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光合速率相比,生长期和全株总叶面积是形成光合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因素。与长白落叶松相比,日本落叶松的光合速率较低而呼吸速率较高,但因生长期和总叶面积的优势而光合生产力较高。与纯种相比,杂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较高,但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由于生长期、总叶面积呈偏母系遗传特性,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种继承了日本落叶松生长期长和总叶面积大的特点,因而拥有最高的光合生产力,而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杂种的光合生产力较低。综合来看,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杂种的光合生产力最高,长白落叶松的光合生产力最低,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杂种居中。  相似文献   

19.
对陆地棉与旱地棉的杂种F1代及其亲本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的性状表现有双亲性状,如株型、花冠大小等,有中间性状,也有超亲性状,如花萼齿数.对陆地棉与旱地棉的杂种F1代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观察研究表明,陆地棉与旱地棉的杂种F1代不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引起部分染色体滞后及染色体不均衡分配,从而产生出多分孢子与微核,形成败育花粉,最终导致杂种不育.  相似文献   

20.
对陆地棉与旱地棉的杂种F,代及其亲本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的性状表现有双亲性状,如株型、花冠大小等.有中间性状,也有超亲性状。如花萼齿数。对陆地棉与旱地棉的杂种F1代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的观察研究表明.陆地棉与旱地棉的杂种F1代不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引起部分染色体滞后及染色体习:=均衡分配,从而产生出多分孢子与微核,形成败育花粉,最终导致杂种不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