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珠宝青针增香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宝青针是由宿松县二郎镇铜铃村开发制成的省级优质茶。珠宝青针虽在外形、汤色、滋味上具有独特的品质 ,但因其香气低闷 ,未能参加部级以上评比。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 ,根据糖胺化合物与水分和温度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叶温 ,能促进糖胺化合物的形成 ,从而提高茶叶香气 ,改善珠宝青针品质。  相似文献   

2.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机采鲜叶为原料,比较不同鲜叶分级机处理效果,进而比较鲜叶分级、加工过程分级(包括杀青分级、二青分级、三青分级)和精制分级对机采绿茶的机械组成、感官品质得分和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湘丰滚筛机对鲜叶分级的效果相对较好,但鲜叶分级和加工过程分级对机采绿茶的感官品质得分并无明显改善作用;精制分级后,机采绿茶的品质获得了明显改善,精制分级得到的绿茶(一级茶和二级茶)的感官品质明显高于对照。比较三级茶到一级茶的内含成分变化趋势,发现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显著升高,可溶性糖和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内含成分变化趋势与感官品质得分的趋势一致。说明精制分级处理对机采茶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为机采绿茶生产加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特点。【方法】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杀青叶、揉捻叶、二青叶、二揉叶和烘干叶,对各样品理化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福鼎大白茶’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在相同加工条件下制成绿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通过感官审评分析、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对比评价‘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结果】绿茶加工过程中,成品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花青素、总叶绿素、EGCG、GCG、ECG、CG含量和儿茶素组分总量相较于鲜叶降幅分别为10.89%、4.88%、4.55%、28.25%、8.07%、10.58%、22.35%、6.49%、10.49%和6.77%,水浸出物、氨基酸、EGC、C和EC含量相较于鲜叶增幅分别为5.76%、6.57%、4.81%、18.03%和5.01%。‘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相较于对照香气明显较优,且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简单儿茶素、总氨基酸组分和呈鲜爽味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高31.62%、5.19%、6...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日照球形绿茶加工过程生化成分的变化。[方法]以日照球形绿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组分(EGC、C、EGCG、EC、ECG)等含量的变化。同时还对日照球形绿茶与日照绿茶及南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日照球形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远高于国家标准;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组分变化不明显;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成品茶酚氨比为4.68。[结论]研究可为指导日照绿茶生产、提高日照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香气提取方法对茶叶香气组分的影响,采用减压蒸馏萃取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原料至浓缩工艺香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香气总量损失了89.84%,香气组分损失了64.15%,经干燥工艺后香气总量和某些香气组分有所增加.与绿茶初制工艺不同,在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没有检测到新形成的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6.
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各工序茶样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并与传统工艺条件下的炒青绿茶的品质成分变化对比分析,探讨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对品质形成与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在制过程茶叶各工序失水均衡,失水率在1.18%~23.29%范围,加热、除湿和造型同步进行,有利于保持干茶和叶底绿色,叶绿素保留率较炒青绿茶传统制法高10%左右;同时,多酚类保留率较蒸青绿茶制法降低了约8%,茶叶滋味醇和,涩味下降。这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可改进炒青绿茶品质,提高炒青绿茶质量,同时实现清洁化加工。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吸附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克服SDE法分析茶叶香气成分的局限性,采用顶空吸附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步损失,其中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但不同香气类型和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差异,干燥工艺后香气组分类的损失较总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客家炒青绿茶品质成分的变化,以金萱茶树品种为原料,通过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对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7个工序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从鲜叶、萎凋、杀青、揉捻、动态失水、一炒到二炒,客家炒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增加趋势.利用该生产线生产的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具有与手工制作产品同样的品质特征.萎凋、杀青和一炒是连续化加工7个工序中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发生最显著变化的工序,科学控制好萎凋、杀青和一炒工序,对于提高连续化生产线加工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绿茶是我国茶叶市场的主销茶类,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工过程中影响绿茶卫生质量安全的因素较多,而茶叶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对农药残留(干燥工序)、重金属含量(揉捻工序)、微生物数量(杀青与干燥工序)和非茶异物与粉尘等加工过程中影响绿茶卫生质量的因素进行综述,提出了绿茶加工过程中卫生质量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测定了四川蒸青绿茶、日本煎茶样品的主要品质成分。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而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至制茶工序结束时,茶叶含水率、叶绿素与茶多酚含量的降低率分别为71.53%,17.23%和7.66%,其中的叶绿素与茶多酚保留量明显高于一般的炒青绿茶。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四川蒸青绿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而日本煎茶咖啡碱、酚/氨比值较低,为此,前者的滋味较浓醇,后者的滋味较鲜爽。  相似文献   

11.
李玉东 《新农村》2004,(5):21-21
青脆梅又称月梅,是冷制(蜜制)工艺的代表品种。制品呈鲜绿色、质脆,是畅销的糖制品。加工过程:原料-腌渍-漂洗-加色蜜制-成品。  相似文献   

12.
蒸青绿茶起源于中国的唐代,传人日本后沿用至今,目前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和连续化加工。近几年,浙江等茶区为了扩大对日本绿茶的出口,已从日本引进蒸青绿茶成套生产线,按日本工艺加工蒸青绿茶(煎茶)并销往日本。国内也成套仿制了日本蒸青绿茶生产线,用于加工出口日本蒸青绿茶。  相似文献   

13.
炒青绿茶干燥后期“升温增香”理论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C,GC/MS分析炒青绿茶干燥后期采用“升温增香”技术和一般方法加工所得茶样香气.结果表明:采用“升温增香”技术比一般方法加工的茶样,香气组分差异不明显,但含量差异明显,大部分含量明显上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茶样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般加工方法相比,“升温增香”所得茶样氨基酸总量及除谷氨酸、组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总量及组分含量下降.糖胺化合物含量上升.在“升温增香”过程中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利于茶叶香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绿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卫生质量安全污染状况及来源,并找出关键控制点,以贵州湄潭翠芽为例,对绿茶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茶加工过程中,联苯菊酯、吡虫啉和多菌灵的降解率分别为23.32%、100%和14.65%,以干燥工序农药降解率最大,杀青工序次之;铜和锌含量在各工序中无显著变化,但铅含量在杀青后显著增加;菌落数和大肠杆菌数随着加工的进行逐渐减少,霉菌数呈波形变化,在杀青后大量增加。在干燥工序,菌落数、霉菌数和大肠杆菌数均达到最小值。说明,杀青和干燥工序对绿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有显著影响,是控制绿茶卫生质量安全的关键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发酵牛肉香肠为对象,探究不同污染程度的原料肉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微生物计数、高效液相色谱、凯氏定氮等方法对香肠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生物胺及含氮化合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随着原料肉污染程度的升高,发酵牛肉香肠中微生物数量、生物胺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总氮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轻度污染的牛肉制作的发酵香肠中菌落总数、总生物胺含量、总氮含量最高分别可以达到3.24×10~7CFU/g、118.82 mg/kg、50.10 mg/g,而重度污染的牛肉制作的香肠中最高分别达到2.48×10~8 CFU/g、182.32 mg/kg、44.20 mg/g。【结论】原料肉的污染程度对发酵牛肉香肠中微生物、生物胺、含氮化合物的含量都有显著影响,在发酵香肠加工过程中,控制原料肉的污染可以有效减少微生物的总量,减缓生物胺的积累,抑制蛋白质的降解,从而达到减少有害物质产生与积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不同绿肥品种改良烟田土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紫花苜蓿、毛叶苕子和箭舌豌豆等三种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活性、烤烟产量和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田间作绿肥次年掩青,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pH值下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增加。烤后烟的合碳化合物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增加,含氮化合物总氮和烟碱含量有所下降,烤后烟的内在化学成分更趋协调。一年间作绿肥掩青对烤烟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各处理烤烟产量和产值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香气组分及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乌龙茶香气成分目前已鉴定的达300多种,其特征香气按含量论,主要是橙花叔醇、茉莉内酯、法尼烯、吲哚、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等化合物,而以香气强度论,则尚未定论。它们大多数在加工过程中逐渐增多。晒青、做青能使特征香气化合物增加,杀青、干燥能固定和发展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8.
周继荣  秦志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55-4157
[目的]为杜仲茶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比较了炒青、蒸青、烫青和微波杀青4种杀青技术对杜仲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微波杀青杜仲绿茶的综合得分最高(90.0),在干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其他杀青方式的杜仲绿茶;色差分析结果显示,微波杀青杜仲绿茶干茶和茶汤的亮度(L*)值最高,而炒青杜仲绿茶最低;4种杀青技术的干茶色相角(Ha*b*)的大小顺序是:微波杀青>炒青>蒸青>烫青;而茶汤色相角的大小顺序是:微波杀青>烫青>蒸青>炒青。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叶绿素b外,不同杀青技术对杜仲绿茶的绿原酸、黄酮等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微波杀青效果较好,炒青和蒸青次之,烫青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以马铃薯青薯168、克新1号2个品种的块茎为材料,采用蒽酮比色定糖法和羟胺法,研究2个品种在4℃的贮藏条件下,不同浓度梯度的氯苯胺灵处理下糖对和膜稳定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4℃贮藏下,氯苯胺灵对马铃薯具有抑芽作用,抑芽作用与施加的氯苯胺灵浓度有关,施加的浓度在2.0 g/kg时,抑芽作用最明显,氯苯胺灵对克新1号和青薯168的抑芽效果一致。马铃薯贮藏期,含糖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青薯168的含糖量显著优于克新1号的含糖量,克新1号抗低温糖化能力更强,有利于长期贮藏。施加氯苯胺灵后马铃薯的含糖量高于对照组的含糖量,处理浓度为1.5 g/kg CIPC处理组的含糖量最高,1.0 g/kg处理组的含糖量最低,马铃薯在氯苯胺灵浓度为1.0 g/kg下更有利于贮藏。马铃薯贮藏期,膜稳定性先升高后降低,克新1号的膜稳定性高于青薯168,氯苯胺灵处理降低了马铃薯的膜稳定指数,克新1号和青薯168的氧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均为2.0 g/kg CIPC组达到最高,膜稳定性最差,浓度为1.0 g/kg处理组氧自由基的产生速率最低,膜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选取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1芽2叶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香气物质,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鲜叶中香气物质种类单一,香气物质数量较少,芳樟醇、香叶醇等醇类香气物质占比超70%,随着加工工序的展开,茶样中香气物质种类愈加丰富;摊青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失水和茶叶内部物质的转化,醇类、醛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酮类芳香物质含量上升;揉捻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的戊醛、青叶醇含量达最高,分别为6.03%、4.14%和4.07%、6.65%;在热作用下,以顺-茉莉酮、吲哚、(E)-4,8-二甲基-1,3,7-壬三烯为代表的高沸点物质在杀青、炒青和烘干过程中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烘干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醚,其含量分别为14.08%和19.39%,该物质与青叶醇等一起构成炒青绿茶的新茶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